来源:《美国摄影教程》
怎样才能拍出更好的照片?当学会了最基本的摄影技术,下一步该怎么办?每当按下快门,你就在有意无意地做选择。是展示整个场面,还是一个细节?是从前景到背景全部清晰,还是只对最物的某一部分聚焦?是用高速快门定住动作,还是用慢速把它虚化?
第一步是明确选择.了解相机前的景象可能形成怎样一幅照片。曝光之前,试想象一下这景色变成照片之后会是什么样。通过取景框看画面是有帮助的。通过取景
框,眼前的晨象被缩小.并被置于画面的边框之中。想象一下你正在看一张照片。不过这画面还可以改变。你可以通过调焦助方法消除分散观者注意力的背景,可以
变换拍换位置,寻找更好的角度等等。
试想一下,一幅照片如何用它的视觉内容传达信息。摄影将三维事件转化成平面上的一个被缩小且凝固的瞬间。而且常常以黑白替代彩色。事件是抽象的,即便你当
时就在现场,并依然记得当时的“真实”情况,最后摆在你面前的照片仍然只是事后留下的确定物体而已。对真实影像的注意有助于你在拍摄照片时将自己的所见视
觉化。
基本选择;画面内容
你的首要选择是打算把多少内容收入画面中。无论是人物,建筑物,还是一棵树。初学者经常不愿将任何内容留在画面外。人们总希望求全——拍老爷爷就要从头到
脚。这样会让他的头很小,还看不清他的脸。但实际上,摄影师往往首先是因为受主体某一局部的吸引才想照相的。也许是一个人的表情,或者是建筑物上剥落的油
漆。或者一棵树上弯曲的枝杈。
离主体再近一些。“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战地摄影师罗伯特_卡帕这样说。这一简单的忠告可以帮助大多数初学者提高照片质量。靠近
能消除很多干扰性物体,并使用片的内容更单纯。它降低了杂乱背景带来的混乱。使人聚焦于主体,并使人能够看清被摄人物脸上的表情。
你要用照片说明什么?别着急按快门,稍事停顿,然后决定究竟景物的哪一部分是你真正打算展示的内容。.你也许想先拍一张全景,然后尝试着抓些细节。有时你可能不想靠近,比如在拍摄草原风光时,你需要宽阔的大地和天空来展现被摄人物肖像的周围环境。
试着想象你将要拍到的照片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在透过取景况观察时不断移动,仔细检查画面四周的边框,看它们是否如你所愿。包括或者剔除某个景物。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你会下意识的做出这些决定,但一开始,你需要有意识的以此方式工作。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16/80/2_67168077_diary.bmp
9W路,纽约,1969年。李弗雷兰德 摄
将一个情景中的不同因素结合起来,不仅仅可以在混乱中建立秩序,还能使照片显得不同凡响。李_弗雷德兰写道:“照相机不只是一个工具。思想的手指按下傻瓜相机的快门,定住时间,捕捉光线涂抹的痕迹。那一瞬间记录的,是风景对观察者的诉说。”
基本选择:框住主体
边框(照片的四边)将一个较大场景中的局部分离出来。从构图方式上说,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不同。画家在一张空白画布上开始作画,逐渐添加笔画和形状,直至
完成作品。摄影时一开始就与一个完整无缝的世界打交道,他用取景框或者玻璃板,截取某一景象中的局部,放弃其余。这里有一个过程是加法,其他的都是减法。
无论有意无意,你每按一次快门,就要做一次框住景物的选择。画面的四边对你要展示的景物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你可以在边框和主体形状之间留出足够的空白,也
可以让它紧贴主体,或者干脆将边框切入主体,你可以让边框与主体上的线条平行,也可以让它们呈一定角度……这些选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照片的观者并没有机
会见到那些未被收入画面的周围环境,他们只能通过照片了解边框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你没必要过分纠缠于对画面边框的分析,但在拍照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尝试着观察取景器中的画面四边及其中央位置,然后不断移动取景。直到你觉得通过取
景框看到的形象感觉对劲为止。你也可以找一张黑纸卡,在中间切出一个8x10英寸的长方框,然后通过它观察景物。如果观察时闭上一只眼睛,眼前的景物就更
像通过镜头所见。这种纸框比相机更便于携带,且简单易用,有助于将画面选择视觉化。
明智的剪裁能强化照片,而拙劣的剪裁则会破坏画面。一般地说,我们不会裁掉正在运动着的脚或某位正在做姿势人的手臂,但有意识地使用反常规的剪裁,也能获得特殊的效果。当然,有些照片要求姿态或动作的完整性,就不能对主体进行剪裁。
肖像摄影师建议不要从脚踝、手腕或膝盖等关节处剪裁,因为那会使被摄者看似遭受到不自然的切割,并在画面中因缺乏关联而很突兀。让主体的头顶、肘部或脚趾顶到画面边框是很糟糕的事。一般地说,剪裁时应适当留有余地。
拍横片还是拍竖片?初学者一般习惯于横端相机,只偶尔把机器竖起来。当然除非你有特殊的理由,拍片时该横则横,当竖则竖,否则,你恐怕就要在画面中制造毫无意义的空白了。
http://pic.kaixin001.com.cn/pic/app/16/81/2_67168178_diary.bmp
面包师。乔纳斯_多维丹纳斯 摄
照片的边框该如何框住主体呢?如果需要留白,留多少才合适?你在拍照时或许会忽略画面边框,但其结果在照片中却显而易见。在上图中,你觉得该对照片进行剪裁,还是保持原样?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16/82/2_67168205_diary.bmp
生意人,纽约。保罗_西姆考克 摄
边框可以勾画出照片中被摄主体的身份。在这里,边框框住的不是人物本身,而是他们的影子。
基本选择:背景
背景显然是照片的一部分,这一点却很容易被忽略。多数照片的趣味中心是一个或一群被摄体。当我们观看某一景象时,常常只聚焦于我们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其余。然而,镜头却会将其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
当你的主体置身于一个不太有趣。甚至让人分心的背景前时.该怎么办?当背景于画面无补,而且会造成视觉混乱时,你应当尽量消除这种背景,或至少要让它们显
得不太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拍摄角度,使被摄主体处于相对简单的背景环境中。有些时候,你也可以通过移动被摄物来达到目的。
杂乱的背景一旦被虚化到模糊不清,就不会像清晰的背景那样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如果你既想让主体清晰,又需要模糊的背景,就加大镜头的光圈。在背景距离相机
较远,而被摄主体离相机相对较近的情况下,这一方法尤其适用。通过单反相机的取景器,你可以看到使用镜头最大光圈时看到的景象。透过取景器观看景物,你将
了解在该光圈条件下画面中背景的情况。有些相机装有景深预视按钮,按下该钮,你就可以预先看到在事先设定的光圈条件下,被摄景物中哪些部分清晰,哪些部分
模糊。
当背景可以为画面增色时,要充分利用。在很多情况下,靠近被摄者拍摄可以改善画面品质,即便如此,还是不要贴得过近,否则你可能会破坏被摄主体的生动性。背景可以展示主体的规模,反之亦然。而有些照片中的背景其实是照片的意义所在。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16/82/2_67168269_diary.bmp
影子,米兰,1992年。格雷汉玛_纳什 摄
背景中画在墙上的影子与街道上人的投影合并在一起,纳什这样评价自己的照片:“这一切很完整,而且没有摆布。我不过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行动,并对一切都保持全方位的开放。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16/83/2_67168339_diary.bmp
广告牌。罗伯特_兰道 摄
在这幅照片里,背景中的棕榈树冠成了广告牌上人物的花冠。
http://pic.kaixin001.com.cn/pic/app/16/84/2_67168460_diary.bmp
http://pic1.kaixin001.com.cn/pic/app/16/84/2_67168493_diary.bmp
男人与小猫,西弗吉尼亚州感化院。西恩_柯南 摄
西恩·柯南在监狱里拍照时,发现了这个正在跟小猫玩耍的犯人。柯南在那人原来的位置上拍了几张之后又让他站到一个蒸汽排放口附近。当时,白色的蒸汽从排放
口里冒出来,遇到冬天的冷空气凝结。他说:
“此刻,蒸汽似乎变成一轮纯洁的新月,在一片废墟上升起。我认为这张照片展现了许多东西——光线、生命、暴力与温情。站在那里,我几乎忘了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