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自己思维的迷路,有时对学科成绩优异的孩子依然时而找不到确切答案地东西教唆,把小木认真地打出的那些字存入文档准备消化,翻来覆去地阅读那些几乎是令人不能喘气的文字。
可能岁月让思维凝固,辟天盖地地说我自己的方向没有明确还去要求丹尼什么。
暑假序幕拉开前就在当当网购买了也适合学生阅读的新出版的《精英之门》,我想用它来消化文档中的我的迷失,一把钥匙不是能打开所有的锁。
先说闲暇养花的爱好,我在花市场是常客,家里几乎每个角落曾是簇拥着喜欢的盆花,绿色植物居多,期待有的某一日鲜艳夺目,有的贵重,有的普通,有的买来只因视觉好,但大多花最后养成活的很少,找来花匠或求教一些比我更懂花的人,有说缺水的,有说不通风的,有说水浇多的,索性都采纳,一并弄到房间外面一字摆开。因为公司和应酬的事多,渐渐忽略那些曾放在室内时倍加呵护的盆花。一日回来望去,几乎所有的盆花在外面微风吹拂下昂然地盛开着,坚挺而不再萎缩。外面有很好的风,有适时的雨,不经意间烦恼烟消云散。
我知道先前那些根部烂掉的盆花大多是因手勤而水浇多的缘故。
回到孩子教育上,其实我们每天和养花一样并不知道生长的方向,不知道花草根部的吸水性,而一味地辛勤浇灌着,有时靠的是心情,往往效果更不好。
有时看到孩子桌面落成山的学科证书和奖状的时候却感觉惶恐万状。
花的枝头郁郁葱葱,是否持续则是我迷路的缘由。不停的鞭策或者怎么样鞭策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是否能带来好的效果。
毕竟我们不会一生都牵着坐在马背上的孩子行走。
《精英之门》那位作者说,素质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从小抓起,从实事抓起。而我们大人们如何为花剪枝,如何剪辑好教育的细节,做好那些才是真正的本事。
“对成长的灵魂有所拯救”,我喜欢这句话。有时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知道之前连说起来都说不到点子上,或者说思维迷路。
木似乎比我更懂得如何关心弟弟,我断言多少年来思维的迷路错失了很多,心气也随之浮燥,有时感觉自己是在关心教育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错了要求结果或许是奢谈。M在采访一优秀学生时候说这样一段引人反思也几乎是借以责怪我的话:
从那个学生身上看到了一种胸怀天下的大气慨,你以为你每天出去花天酒地,你们大人在那攀比谁家的车好,谁挣的钱多对他没有影响吗?你在无形中给他输送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你会让小孩子价值观迷乱,而且社会上的影响也不好,现在地方上的学校本来风气不好,所有的都盯着分数,你要是还不能给他塑造一个健全的心,那才危险呢。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否则他就算再成功将来也会遇到挫折的,怎么面对,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你想想你放了什么到他的心里?你表面上看起来特坚强,特有主见,但你找不到方向的,且自己做不好,还要求孩子要做到,又不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这会把弟弟弄得很累,很没自信。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做好的事情,你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做好呢。你只是提醒他要怎样,却不告诉他怎样去做的方式,他不会突然有一天变成你想要的样子的。他现在不可能知道自己以后要变成什么人,但你要知道,你知道吗?每个人身上的气质很重要,他不是在某个环境中出头的,而是站在这天地间他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好像要举100公斤的人,不会担心加码到50斤的时候他怎么办。重要的不是分数,比如历史,历史是教人怎么去做人,怎么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自己去做人的规律,以史为借鉴。生物,生物是教人去看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奇妙,你会用这样的心去教他吗,你会带他去郊外,让他站在田地里去看书上提到的每一种植物?
希望我弟弟像他那样,不是最优秀的,但绝对是很出色的。在他的眼里有我很难拥有的自信与安定,支撑这种自信与安定的是一种重实的安全感。“言传身教”是一个父亲一辈子的修炼,你做的怎样?
木的从孩子口中说出话几乎击溃先前我在教育上的所有的自信,也可能这是一个整个暑假都会令我辗转思考的问题,我承认我读过许多书,有些书看了目录就可以断定书的好坏,我也可以为别人讲解很多理不清的道理,我有自己的思维,或者固执地坚持着某些领域自己的独特和准确,也或许在一些其它方面我可能依然思路迷路,而我却一直只缘身在此山。
繁杂世界,我们关注成长的话题,期待成长者最终能拥有复合型的品行,并非教化的文字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雅致。天赋差异,智力结构也不同,最终要发挥的是潜在能力。在竞争意识与积极心态协调的同时,着重对未成年人发展潜力态势作调教,而细节的关注甚为重要。有时教育需要从细节中开始新的教育创意,让孩子以不错的心理素质在群体中最终展示各自的风采,盆花争奇斗艳这才是目的。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点亮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火花,让智慧生根发芽,使他们由一滴水里看大海,由一粒沙里看世界,由一束光里看到宇宙的浩渺无垠。
如此,我至少现在清醒了许多,恍然间自己怎么可能走向远离那些本应该身体和思想一样活泼的方向?
相关文摘:
如何做创意父母
很多家长朋友对如何做创意父母很感兴趣,我就继续把书里一段陈龙安教授建议的如果做创意父母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不少父母都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现在很多父母只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忽略了家庭教育。父母本身不懂得创意,他们的言传身教就会影响到孩子。这一点,老师要慢慢渗透给家长,让父母首先学会做“创意父母”。
什么是“创意父母”呢?陈龙安教授认为,所谓创意父母,就是心情开放,观念开通,像魔术师般的想出许多新法子以促进亲子关系、家庭和谐,让孩子充满新奇、喜悦、快乐地成长的父母亲。一般来说,创意父母应该具备一些特质。
首先,要自知。无论你是什么样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有弱点。例如很多父母往往在管教子女时,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有的孩子会在第一次生病之后要求请假逃避考试,尽管父母觉得考试很重要,但因心疼孩子,就应允了。下次他还会故伎重施,这就使孩子学会用某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因此,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弱点,设法去改进、充实,因为父母的自知之明是创意的基础。
第二,是敏觉。对孩子的行为机警而关心,能够察觉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发现孩子每周一都闹肚子痛,是因为担心抽考不及格。许多孩子所表现的特殊行为背后一定有其原因,父母应该予以了解、注意、纠正。如此,孩子的行为才能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会显露一些迹象,父母如果不注意,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就像“快乐”也是一种习惯。
第三,是流畅。流畅的意思是说,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能够思路清晰,点子源源不断,很快想出许多与子女沟通的方法。
第四,是独创。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因此管教孩子没有固定的公式。父母固然要吸收多方经验,但也要有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独特方式。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经常创造一些学习或活动方式,让孩子永远充满新奇和喜悦。
第五,是精密。在处理孩子问题或管教子女时,务必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对于各种因素能加以把握,使问题更加明朗,更容易解决。有创意的父母经常会与学校老师、孩子的同学、其他孩子的家长沟通,多方面细致了解孩子的情况。
陈教授认为,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创商”,也就是对CQ的不重视。许多人都知道 IQ
代表智商的高低,而我们的教育也是以偏重智商的发展为方向。但面对竞争的社会,传统的智商(IQ)已无法满足,而必须兼顾情商(EQ),就是情绪智慧,从而能自我省察、自我控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而要使IQ、EQ能调和及发挥功效,必须掌握创商(CQ),就是创意。创意就是点子,就是IDEA,就是跟别人不同的更好的想法。事实上未来的教育应提倡
3Q 并重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兼备爱、智慧与创造力的孩子。 这三种 Q
值对每个人都相当重要,根据研究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成功者,会发现他们都拥有这三种特质。像美国资优教育大师任朱里研究卓越者通常都具备三高:高智力(一般水平以上)、高毅力(专注及投入的程度)、高创力(创新创意)。很有名的自我心理学者马斯洛用曲塑法研究成名的领袖及杰出科学家,包括林肯、爱因斯坦,也都拥有这些特质。
创意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民主、安全、和谐的家庭气氛。环境对孩子经常具有不可言喻的影响,过严或纵容的环境都不好。比较理想的环境是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也就是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环境,孩子有积极的认同对象,父母能接纳、有幽默感,常和孩子接触,有同情心。
家长要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失败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特征:喜欢要求孩子照自己的模式做,处处干涉,常常唠叨。父母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天地,按自己的兴趣去发挥。
如果孩子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或做出调皮的事,父母处理的态度应具耐心与弹性。孩子的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例如以谜语、过家家、分类、想像的游戏方式,让孩子自然地学习,并提供给孩子发问的机会。
要多鼓励正课以外的学习活动。现在很流行才艺班,然而如果才艺班老师教法不当,教学态度对孩子有不良影响,这种学习反而有害。所以父母在选择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并且考虑孩子的兴趣及能力。
让孩子有机会成为为家庭做决定的一分子。例如在买菜、出外游玩的事情上,可以让孩子参加意见。家庭会议是一种具体可行的途径。
父母要能够与孩子分享创造的成果,并能保证孩子的创造力,也就是特别注意孩子的特殊表现及倾向。
不断充实孩子的经验及知识基础。多读、多看、多听、多记、多做仍是很重要的。否则孩子无法再进入更高的层次。
在启发孩子的创造力方面,家长要注意五要五不要:要自由,不要放任;要尊重,不要放纵;要关爱,不要溺爱;要包容,不要纵容;要启发,不要填鸭。
此外,陈龙安教授还提出“随、变、说、不、美”这五个字,作为“创意父母”教育子女的五个原则。
“随”,就是随时随地随机教育子女及充实自己。“变”,就是变化、有弹性的意思。在处理孩子问题时要有弹性,如果一种方法不可行,就赶紧变通另外一种方法;同时,要变化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学习反应变化学习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说”,就是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因为孩子说话的动机被大人遏制之后,很可能慢慢地不再愿意表达。“不”,就是不要责备,不要马上下定论。大量事例说明,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为了让父母满意而说些谎话。“美”,就是多赞美,多鼓励孩子。孩子会朝着大人鼓励及赞美的方向努力。
要成为“创意父母”,陈龙安教授提出四个字:“想、懂、做、评”。这四个字表示需要进行的步骤。“想”,是要让父母产生要做创意父母的动机;“懂”,是让父母多学习,多吸取知识,了解成为创意父母的观念及方法;“做”,就需要父母采取实际行动,自我改变;“评”,是指导父母在行动之后,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评估。
生活中处处可创新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以后就不用愁了。”有人这样说。这话说得太轻巧了。我们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必须在成果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培养孩子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一种潜意识里改善他对所遇到的各种事物的意识。我不赞成学生老埋在书本里,我建议他们多观察,多思考,能够对周围一些落后的事物借鉴,并且改进那就更好了,如果不能改进,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是非常好的。
我跟学生们讲,谁都可以有创造。环卫工人扫地,这是谁都会干的事,但是有的环卫工人就想办法怎么样才能将自己的地扫得又快又高效。我在农村劳动的时候,棉花的根很粗,扎得很深,拿犁是犁不动的。每年摘完棉花以后,都要靠人工把棉花根拔出来,女同学都拔不动,男同学的手都磨破了。有个村民,拿一个木条,在前面锯一个小豁口,把小豁口卡到棉花根上,利用杠杆原理,棉花根很轻易地就拔出来。我告诉他们,这也是创造,这是在生产力方面的一个微小的进步,整个社会的进步就是各种微小的进步积累起来的。
学生们特别喜欢听我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再引申出我要讲的知识,这样他们学起来就记得特别牢。我不排斥学生有大的发明创造,但微小的进步也不能忽视。要让学生明白,发明创造不只是发明家的事。
过去做实验,老师常常发给学生一个实验报告册,上面列着实验目的是什么,用的器材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老师一讲就清清楚楚。这种方法过于看重对已有知识的把握,而不注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在上实验课时,先让学生写实验报告册,费的时间比较多,器材、步骤、原理、注意事项,都要他们自己写,写不好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实验设计,写完的实验设计交到我这里,我看他们设计,好的我会提出表扬。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实验,学生们思路就比较清晰。
中学是可以不用做误差分析的,但在我的物理课上,还是要求学生做误差分析。我的误差分析也不复杂,让学生们分析本次实验哪些方面会产生误差,哪些会对实验有影响,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这是我的实验报告中的必须步骤,这也是强制地让学生考虑问题。等他们到了大学做实验,就会综合考虑到很多问题。
有时我出题,往往已知量比需要量要多。有的孩子做惯了给出的已知量就一定要用上这样的题,我出的题刚开始他们还不适应,问我:这个已知量怎么没用上呢?我就问他,你相信自己吗?你认为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认为对了,那就对了。我之所以这么出题,是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和实验中并不是像题一样,生活中和实验中很可能给你很多已知量,让你去分析。我给他们打了个比喻,某地发生某个案件了,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那么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警察办案要排除一个个的可能,然后确定一个可能。所以做题的时候就要多考虑一些,生活和实验中要多考虑一些。
现在有人提出来,说上学学了那么多知识,很多都是没用的,参加工作都用不上,不如用什么学什么。我不赞成这个观点。我教物理,我的学生将来不见得从事物理工作,可能90%的知识用不到。但重要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发现新的东西并拿去应用的能力。教育本身最重要的是过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把这些灌输给孩子。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和家长怎么做才能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这是值得每个老师和家长深思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