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发改委主任马凯答记者问提到,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最早今年底储油,就是指最先建成的一座浙江镇海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今年底可投入使用。我曾经多次去过位于宁波的这个在建基地。由此想到去年的国内“油荒”,有时不仅仅是成品油单方面紧缺,也助长了其它能源产品和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扬,石油和粮食一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它的丝微动荡都能触发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为了防止供应中断和平抑价格,建立石油储备基地是国际惯例和实践经验,但以商业为主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才刚起步,未来石油面临挑战绝不是靠储备或者类似的政府集中采购来“治本”的,更不是单纯依靠行政管制,随着石油下游市场的全面开放,去年的油荒好比感冒打个喷嚏,真正的发烧还没开始。
从油荒到去年入冬后国内各地先后拉响“气荒”警报,已经预示能源短缺危机局面将长期存在。这种“先天缺陷”的疾病是从能源结构极不平衡根基发展而来的,多少年来很多专业人士多次发出了预警但也很难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台,多数行为属于紧急避险,并未根治中国被石油“烫伤”的“免疫力低下”之顽症。
石油紧缺的价格上涨助推物价全面上涨,顺着产业链传导下去,在高油价下出现各种利益纷争,短期的机遇带来巨额利润的波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公民从去年煤炭,钢铁,石油等能源行业私企的爆富可见一斑。而中国总是在最高价时候进口最多的石油又成为能源进口大国,其中的贸易差额损失惊人,目前连印度的铁矿石开采企业和世界最大钢铁公司等对中国的能源市场都虎视眈眈,何况已经布局东南亚周边多时的各大石油跨国公司。
数据显示,中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美国的4倍以上,数据也表明中国在节能降耗上的巨大潜力。因此两会的报告将能源消耗指标纳入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这在鼓励消费的世界其它国家也是罕见的,不能说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节能型社会的短期行为,至少当前是切实可行的。在本世纪的头20年里以能源消耗翻一番来支撑生产总值翻两番,需要能源自给率至少不低于80%,未来中国将持续面临能源瓶颈的制约,现实已经不可能要求我们的举措时时处处都能“立竿见影”。石油如血液渗透到国民经济肌体中,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促使国家依靠价格机制改革和宏观调控这基础性作用来引导和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这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待证实的有效措施。是否单一依靠建立成品油定价体系和鼓励节约能源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者建更多的储备基地和政府集中采购是唯一办法?是否真的稀缺资源将用“稀缺”的价格来引导?
石油市场的下游市场化已经初具规模,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零售与批发“双开放”将在年底实现,对原油、天然气、燃料油的关税将降到6%,是中国成品油市场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意味着油品价格市场化和油品进出口放开及石油储备设施的共享,成品油进口专营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外商将进入成品油分销市场。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将面临巨大挑战,外资及民营资本大量进入成品油市场,要实现成品油市场化“软着陆”目标的有效途径需要从根本上探索。中石化和中石油占有国内石油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但实际上中石油的优势能源市场而中石化优势是成品油销售市场,近年加油站的价格因为两大石油集团大张旗鼓的收购而一路攀升也造成恶性竞争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随着国际油价飙升和两大集团执行的成品油销售批零倒挂政策,逼迫不堪重负的社会油站纷纷停业或转让。两大集团的“跑马圈地”行动在数量上已经占据优势,尽管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战中,谁拥有了优越的销售网络谁将抢占先机,但从BP,埃索,加德士及壳牌等大垮国公司的布局中国的周边国家的储备库看,年底批发市场的放开,将是对中国石油市场的一次大动荡,甚至可能比拟曾经的“亚洲金融危机”。尽管两大集团在终端销售领域已与BP等跨国公司紧密或松散型合作,但堂螂捕蝉,黄雀在后,从新洗牌势在必行,打破格局在当前预测至少是一场阵痛甚至可能是一场更大危机。
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92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初步阶段虽然难免存在执行上的不规范但那时期应该是最活跃阶段,石油企业拥有产品经营自主权,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不畅,运输后路堵塞的瓶颈等困难,但后来从新执行统配统筹的“计划经济”。为了包装海外上市剥离不良资产主辅业分离的非经济规律行为也是导致了中国成品油市场至今依然的脆弱的原因之一,即使名声响亮的财富500强都难以遮掩统配统销和批零倒挂带来的2005年石油集团赢利创新高而其炼油企业依然亏损的窘境。两大集团南北对抗竞争的始作甬者是创造辉煌业绩的,曾经的中石油的铁腕领袖马富才因重庆井喷事件辞职后调任能源办,出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的李毅中是中石化曾经的掌门,他目睹了2005年整个中国此起彼伏的矿难也成为整个中国骂人最多和最辛苦忙碌的官员。成品油初步市场化是国家将石油系统分成南北两大区之前,也正是他们两位在领命赴职新成立的两大集团的初期,初始的市场化如同带着喜悦泪水分娩的女人随南北分区而最终流产,有时想假如挺过那时的阵痛,血和泪是否会凝固成天边更美丽的晚霞?是否十几年后的今天南北分区的两大集团不再是无休止竞争和内耗而是整合运转,形成更强大的市场风险防范屏障,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和谐。而如今的国内成品油的价格机制与企业执行的受到赞许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实际都是一种短期行为,市场化的含量太低,难以想象年底成品油市场放开后“狼”真的来了我们抵御力量的储备从何而来,“易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千万别再出现排队加油也加不到的“尴尬”,多方猜测而仍然“按兵不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只能算是“临渴掘井’。
多年前笔者曾发表了一篇意气风发的《为中国石油的辉煌明天“加油”》的文章,回过头来感觉改革最初阶段思维的幼稚,而当前敏感的石油价格已经影响着国民生活,石油评论员们与其每天猜测油价不如深度研究如何建立应对油价波动的长期有效机制,国际上过去几次石油危机没有影响中国是因为国内成品油价格跟国际未并轨,也是属于产业保护的措施范畴。但随着成品油市场的全面放开,风险和挑战将前所未有地巨大,建立石油市场的抗风险体系.,绝非单纯依靠建储备油库来解决问题,面对未来石油挑战我们应该是治本而不是仅仅被动地依靠加强管制,就象去年政府和舆论插手解决“油荒”,已经显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价格作为市场配置资源最重要的手段又是因为行政定价扭曲了,所以说两会期间吴敬琏所说的“政府资源配置权力过大阻碍经济体制转变”观点应当受到重视。
搞石油战略储备或政府集中采购只能平抑短期市场,不是长期有效的办法,这的确也是个棘手的战略决策性问题,在尽可能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应从放松管制或给予较大额度地放开民营企业的经营权,分散市场风险,或者重新整合两大集团的能源和市场的互补优势来抵御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在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吸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去年“油荒”“气荒”的预警教训,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否则石油将逐步“烫伤”中国,越来越痛。

陪同英国BP等公司考察石油市场终端销售
(相关媒体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