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证券交易所《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历年数据汇总
(2017-04-11 09:48:06)
标签:
股票 |
分类: 数据 |
2011年
一、整体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1年,整体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占比由2010年的54%提高至63%(2009年这一比例为51%),其中创业板投资者中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的群体比例超过七成(73%),受教育程度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后者中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群体比例为61%。
二、中小投资者比例有所上升,居民证券账户资产量略有下降
2011年证券投资者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超过八成受访投资者(81%)证券账户资产量在50万元及以下,相比2010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相对应的是,高资产量帐户比例(账户资产量在50万以上)较2010年有所下降。
从整体上看,2011年受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在41.3万元,相比2010年(42.2万元)略有下降。考虑到2011年之前居民证券账户资产量是上涨的,且居民收入近两年是增加的,这一变化可能与2011年的经济形势及市场行情有关。
三、股票占投资者家庭资产的比重下降为29.0%,投资组合更趋多元化
相应地,2011年股票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地位也有所减弱。平均来讲,2011年股票占受访投资者家庭总投资额的比例为29.0%,比2010年(34.6%)下降近6个百分点,回归到2009年水平。其中创业板投资者与非创业板投资者的股票资产占家庭总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下降至35.0%(2010年为40.9%)和28.0%(2010年为31.3%)。
从投资产品类型来看,投资者在2011年的投资组合更多元化,除股票外,整体市场上投资者购买的投资产品类型以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公募)为主,以贵金属、投资性房产和政府债券(国债或地方债)为辅。平均每人持有的产品数量(3.84种)比2010年(3.22种)轻微上升。与此同时,各种类型产品在投资者中的渗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最受投资者青睐,渗透率均比2010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十一、创业板投资者的群体特征继续凸显
本次调查继续在投资者基本情况、交易习惯等多个方面对创业板投资者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板投资者的群体特征较2010年继续有所强化:
第一,多为投资年限较长的有经验投资者。67%的创业板投资者入市时间在2006年以前,显著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51%)。
第二,资金实力更为雄厚。2011年,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77.8万元)与2010年(59.7万元)相比有明显上升,是非创业板投资者平均账户资产量(34.8万元)的2.23倍。从资产量分布来看,创业板投资者中账户资金量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比例为40%,远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相应占比(16%)。
第三,投资前决策研究能力较强,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创业板投资者更倾向通过自己研究,从不同渠道获取投资信息。相对来看,创业板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渠道平均为4.0种,明显多于非创业板投资者(2.6种),超过50%的创业板投资者会通过交易软件的技术指标分析、网络类媒体、上市公司的招股书、定期报告、临时公告等披露信息和金融机构的研究报告来获取投资信息。
第四,更密切借助投资咨询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力量。2011年,62%的创业板投资者目前拥有较为固定的投资咨询顾问,比2010(54%)有所增加。有固定投资顾问的创业板投资者中,66%表示“基本上按照投资顾问的建议进行投资”或“投资顾问的建议对我投资影响很大,但我还需自己进行一些分析”,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58%)。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接受过投资顾问服务的创业板投资者更愿意接受付费的投资咨询服务,有4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投资顾问服务的非创业板投资者(29%)。
第五,交投更为活跃,综合投资能力更强。2011年,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交易频率为8.2次/月,交易频率比2010年(7.4次/月)更频繁。同时,创业板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综合投资需求,平均每人持有的投资产品数为6.4种,明显高于2010年(4.1种)。创业板投资者投资商品期货、股指期货、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外汇交易和国债或地方债等产品的比例与非创业板投资者的差距最大,至少高出27%,投资组合明显比非创业板投资者更加丰富。2012年
二、股票直接投资热度有所下降,投资者资产组合更为多元化
多项调查结果综合显示,2012年投资者直接投资股票的热情有所降低。一方面,投资者证券账户资产量继续呈下降态势。受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38.1万元,相比2011年(41.3万元)有较明显下滑。其中,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由2011年的77.8万下降到2012年的67.3万,非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由2011年的34.8万下降到2012年的28.4万。与此同时,股票在投资者家庭资产配置中的地位也持续下降。2012年股票投资额占受访投资者家庭总投资额的比例为26.6%,连续两年下滑(2011年和2010年分别为29%和34.6%)。另一方面,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也较往年有所降低,其中2012年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交易频率由2011年的每月8.2次降至约每月5.4次。
相比之下,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多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012年受访投资者人均持有的投资产品数量为4.21种,相比2011年(3.84种)和2010年(3.22种)继续有所增加。除公募基金产品份额略有下降外,其他各类型投资产品的渗透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银行理财产品和券商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资金流向增幅最高的两个渠道,相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6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三、投资者的股票投资收益期望与风险承受度均略有下降
调查显示,投资者在2012年对股票投资收益的期望和风险承受度相比2011年均有所降低。其中创业板投资者2012年期望的年收益率均值为26.2%,可承受的亏损比例均值为24.6%,相比2011年分别降低了1.7%和0.8%。非创业板投资者2012年的投资收益期望与可承受风险相比2011年降幅更大,分别降低了3.7%和3.9%。2013年
2013年个人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信心和交易活跃度都有所提升,主要表现在:
1、个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入市资金有所上升。受访投资者2013年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49.4万元,相比2012年的38.1万元有较明显上升。其中,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与2012年相同,维持在67.3万,非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由2012年的28.4万上升到2013年的43.5万,提升了53%。
2、个人投资者股票投资资产占比小幅上升。受访投资者2013年股票投资占家庭总投资额的比例上升到28.3%,相比2012年26.6%的股票投资比例有小幅提升。
3、非创业板投资者的总体交易活跃度略有上升。受访投资者2013年的总体交易频率平均为5.3次/月,而2012年平均为5.0次/月。分板块来看,创业板投资者2013年平均交易频率为5.1次/月,而2012年为5.4次/月;非创业板投资者相比2012年交易更为活跃,交易频率由每月4.8次上升至5.4次。三、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更为多元化,基金渗透率升幅较快
2013年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更为多元化,受访者平均每人持有的金融产品数量为4.49种,比2012年的4.21种和2011年的3.84种有一定增加。除银行理财产品、贵金属、外汇产品之外,各类型投资产品的渗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公募基金成为受访者投资流向增幅最高的渠道,比2012年大幅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四、创业板投资者在收益期望和风险承受能力上都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
受访的创业板投资者2013年平均期望年化收益率为25.9%,与2012年的26.2%相差不大;可承受的亏损率为23.6%,而2012年为24.6%。受访的非创业板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收益期望从2012年的19.1%升至21.8%,可承受的亏损率为20.3%,与2012年基本持平。总体来看,创业板投资者无论在收益期望还是风险承受能力上,依然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2014年
一.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信心和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
2014年个人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信心和交易活跃度都有所提升,主要表现在:
1、个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入市资金持续上升。受访投资者2014年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52.1万元,而2013年这一数字为49.4万元。其中,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77.0万元,非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43.7万元,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更多。
2、个人投资者股票投资资产占比较上年相差不大。受访投资者2014年股票投资占家庭总投资额的比例为29.0%,而2013年这一数字为28.3%。
3、股票投资者的总体交易活跃度上升。受访投资者2014年的交易频率平均为6.7次/月,而2013年为5.3次/月。分板块来看,创业板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为6.8次/月,非创业板投资者交易频率为6.6次/月。三.投资者资产组合多元化程度变化不大,各类投资品种中,公募基金渗透率较上年下降
2014年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多元化程度较2013年变化不大,平均每人持有4.39种金融产品,而2013年这一数字为4.49种。各类型投资产品的渗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占比降幅明显,从2013年的59%下降到2014年的37%。四.创业板投资者在收益期望和风险承受能力上仍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
创业板投资者2014年平均期望年化收益率为26.5%,2013年这一数字为25.9%;可承受的亏损率较2013年的23.6%下降为今年的22.2%。受访的非创业板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收益期望从2013年的21.8%升至22.7%,可承受的亏损率由2013年的20.7%上升至本年的21.7%。总体来看,创业板投资者无论在收益期望还是风险承受能力上,依然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2015年
一、 2015年投资者结构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股票投资占家庭全部投资比例约三成。
1、受访投资者2015年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37.2万元,投资者结构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超过八成受访投资者(84.4%)证券账户资产量在50万元及以下。其中,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45.5万元,非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为32.8万元,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较多。
2、从股票投资占家庭总投资比例来看,占比与上年持平。受访投资者2015年股票投资占家庭总投资额的比例为29%;股票投资中,平均有25.7%投向了创业板股票。三、 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大都为风险规避型
从投资者风险偏好结构看,风险规避型投资者占比为71.8%,风险中立型投资者占比为12.8%,风险追求型投资者占比为15.5%。五、 2015年投资者总体交易仍较为频繁,投资风格以短线交易和趋势投资为主,近六成投资者有使用止损策略
1、2015年股票投资者的总体交易仍较为频繁。受访投资者2015年的交易频率平均为6.1次/月。分板块来看,创业板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为6.3次/月;非创业板投资者交易频率为5.6次/月。创业板投资者的交易频率明显大于非创业板投资者。
2、2015年受访者的投资风格主要为短线交易投资者(占26.1%)、趋势投资者(占23.9%)和“部分资金长期投资、部分资金短线交易”投资者(占22.2%)。从另一个维度看,偏向抄底型的投资者占51%,偏向追涨型的投资者占49%,两者基本持平。
3、在股票下跌时,58.9%的受访投资者使用过止损策略,而41.1%的受访投资者没有使用过止损策略。60.7%的创业板投资者使用过止损策略,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58%)。62.2%的追涨型投资者使用过止损策略,高于抄底型投资者(55.8%)。
六、 分散投资、减少频繁交易、采取止损策略的投资者更容易获得正收益
从投资亏损的原因来看,交易更频繁,持有股票数量较少,不采用止损策略,更容易导致投资者亏损。亏损投资者2015年的交易频率平均为6.0次/月,人均持有3.9只股票,48.8%的亏损投资者采取过止损策略;而盈利投资者交易频率平均为5.8次/月,人均持有4.5只股票,65.2%的盈利投资者采取过止损策略。2016
一、从投资者结构看,2016年投资者结构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但相比2015年,中小投资者比例显著降低,平均证券账户资产量显著增加。
1.2016年,证券市场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调查显示,77%的受访投资者证券账户资产量在50万元以下;新入市的投资者中,超过9成投资者的证券账户资产量低于50万元。
2.与2015年相比,2016年证券账户资产量在50万元以下的受访中小投资者所占比例下降了7.4个百分点;受访投资者的平均证券账户资产量为51.4万元,相比2015年增长了14.2万元。三、从投资行为来看,2016年投资者交易频率、持股集中度普遍较高,但相比2015年两者均有所下降,且有近5.5成投资者表示经常使用止损策略,反映出投资者理性投资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有所增强。
1.调查显示,2016年受访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均值为5.6次/月,51.4%的受访者至少每周交易一次,交易频率普遍较高;相比2015年的平均交易频率5.9次/月,交易频率有所下降,投资者交易行为趋向稳健。
2.2016年受访投资者中持股支数在3支以下的投资者占50.3%,这部分投资者持股数较集中;受访者平均持有5.1支股票,较2015年股票投资者平均持有4.3支股票有所增加,反映投资者通过持有多只股票来分散风险的意识有所增强。
3.在股票下跌时,54.4%的受访投资者经常使用止损策略,而45.6%的受访投资者几乎没有使用过止损策略,与2015年相比,由于2016年股市行情相对比较平稳,经常使用止损策略的投资者比例下降了4.5个百分点。
四、从投资风格类型来看,长期价值投资者占受访投资者比例约两成,追涨型投资者占四成,相比2015年,投机性较强的短线交易投资者和追涨型投资者比例有所下降,投资者投资风格更趋于理性。
1.2016年受访者的投资风格分布较为平均,趋势投资者占25.8%、短线交易投资者占23.4%、部分长线/部分短线交易者占21.8%、长期价值投资者占21%,其中,投机性较强的短线交易投资者较上年降低了2.7个百分点。
2.从另一个投资风格维度看,2016年受访者中,偏向追涨型的投资者占42.8%,低于偏向抄底型的投资者占57.2%。相比2015年,追涨型投资者占比下降了6.2个百分点。
五、从投资盈亏原因看,投资者亏损的主观原因来自自身投资经验、投资知识不足等因素,客观原因主要来自频繁交易、过度集中持股、追涨杀跌等投资行为偏差。
1.从投资亏损的主观原因来看,对于2016年投资股市亏损的受访投资者,自己认为导致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自己的投资经验不足”(51.1%),“自己的投资知识不足”(45.9%),“经济形势的变化”(34.5%)和“市场操纵行为严重”(30.1%)。
2.从投资亏损的客观原因来看,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行为偏差,表现为止损策略平均使用率较低、追涨行为和短线交易人数比例较高、阅读上市公司公告及参加投资者教育活动的投资者比例较低。这与盈利投资者投资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
|
盈利投资者 |
亏损投资者 |
人均持有股票数 |
5.3支 |
4.9支 |
止损策略平均使用率 |
59.6% |
47.7% |
追涨型投资者占比 |
38.1% |
48.9% |
短线交易 |
20.3% |
27.5% |
阅读上市公司公告 |
30.3% |
22.9% |
参加过投资者教育活动 |
91.5% |
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