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674:踏破布鞋找到阳平会馆,还有刘老根那一摊

标签:
京城怀旧阳平会馆刘老根大舞台天乐园剧场历史 |
分类: 思一心事 |
继续南行,到了我未曾涉足的地界。看到橱窗里众多的陶艺,后来才明白那是“刘老根陶艺主题长廊”。那一带被刘老根占据,大舞台、山庄,还曾经红火异常,现在似乎已在停业状态。
按着导航寻找,判定阳平会馆就在刘老根大舞台那一片,我往那边走,问了一位显然非土著的年青男性,他含糊地指了大舞台那个方向,似乎说就在里面,已经不存。但我不甘心,继续寻找,看到的却是这个区普查文物乾泰寺。
乾泰寺原址位于原北京市崇文区冰窖斜街33号。作家肖复兴在《消失的乾泰寺》中曾经写道:明前期,三里河开通,流经现在桥湾时,有一座三里河桥,汉白玉,东西走向,横跨河上,非常气派。但
乾泰寺的历史却无人着墨。
2011年9月,文保人士曾一智指出,乾泰寺成为了刘老根会馆就餐包间,院内添加了罩棚,紧贴院墙外增设展示东北民俗泥塑地橱窗,乾泰寺被刘老根会馆的工作人员叫作“二人转大院”,且有最低消费额度,白天人均最低消费1000元,晚上为1600元,结账时还需领取10%效劳费。柳祖祠和乾泰寺都是家庙或寺庙,如今作为餐饮场所,是改变了文物原有用途。这些地方在不做寺庙之后都是民居,当年前门进行解危排险工程,老百姓腾退后又由政府出资修缮,应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如今这些被腾退的文物却以商业利益为首位,进行餐饮开发,十分令人痛心。
以前查过这位令人尊敬的斗士:曾一智(1954年——2017年2月19日),出生于北京,原黑龙江日报社资深记者,高级编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一名个人会员。1998年4月在《黑龙江日报》创办专事呼吁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刊《城与人》。为保护黑龙江、北京、东三省中东铁路沿线等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多方奔走,被称为“笔战推土机”的民间文保人士。
在呼吁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多次遭到殴打和威胁,包括2011年8月实名举报北京刘老根会馆破坏文物。2017年2月19日,曾一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62岁。

不屈不挠,我继续寻找,从乾泰寺南边的小道向西,先看到这个建筑,不知它是寺的还是会馆的,后来根据网上找到的照片判断是会馆的。


然后是个半是废墟半是工地的小道,各种有关安全的警告牌。

终于看到这些牌子和门头。看起来是完成了清退,再施工还需要二三年吧。
百度百科:阳平会馆位于崇文区前门(见正阳门)外小江胡同。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改建,系一座12檩卷棚前后双步廊悬山顶木结构建筑。清嘉庆七年(1802),由山西平阳府及周边20余县商人联合修建。1984年5月阳平会馆戏楼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年了!),2002年启动会馆修复工程(22年了还是这个模样!)。2009年成为著名二人转艺术家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在北京的第一家连锁店,也是刘老根大舞台在全国的第9家连锁店,刘老根大舞蹈从09年5月开始将在阳平会馆驻演至少10年(也已经5年)。东城区在干什么?
会馆由戏楼和三进四合院组成,戏楼是北京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风格民间戏楼佳作。楼内部雕梁画栋,客座分两层。二楼正中对戏台,是一座卷棚顶前轩式的官厢。两侧为看廊,可放置方桌凳椅,看廊边缘有木质护栏、雕花栏板和望柱,后角两侧设置楼梯供人上下。楼下场地为方形,是普通席。楼上下壁面有木棂窗可以敞闭,用以通风和采光。戏台呈方形突出于场内,前有两根台柱,柱上挂抱匾。分上下3层,上有通口,下有坑道,可设机关布景。在戏楼两侧的壁面上绘有戏剧壁画,并设有神龛,供祭祀神祖之用。面对戏台的后壁正中嵌有4联石刻,记载会馆建置沿革和修葺情况,字迹已模糊不清。戏楼内高悬巨匾数块,现仅存墨地金字木匾两方,其中一方为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题写的“醒世铎”。


在网上找到一些照片,有些是与我看到的吻合的。


有些则无法确定,如果是真的,又在网上查了查,基本可以确定是被刘老根占用了。光天化日竟有这样的事,真是匪夷所思。



马路对面。

那边是一片小楼,几辆旅游大巴鱼贯驰去。

已经走到珠市口了,真是走不动了,进了一家店歇脚吃喝。

往北,这一带是2021年走过的【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3f066200102ytr5.html京城怀旧288:大江胡同、台湾会馆】。关于得胜东巷。

按当时的记录,应该是吉水或吉州会馆,大概现在被购买或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