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442:慈慧胡同-胡同里套着胡同

标签:
京城怀旧慈惠胡同帘子库胡同赭庐《独立评论》 |
分类: 思一心事 |
慧慈胡同还真是有故事。根据《北京地名典》,慈慧胡同处于明清两朝的皇城之内,清称慈慧殿,因明朝在此建有慈慧殿(全称护国龙泉慈慧禅林)而得名。1949年称慈慧殿胡同,1965年改称慈慧胡同。
朱光潜在散文《慈慧殿三号》中曾写道:“慈慧殿并没有殿,它只是后门(地安门)里一个小胡同,因西口一座小庙得名。”同时,慈慧胡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进胡同向北有北月牙胡同,向南至尽头则为南月牙胡同,向东直行方为宽敞的慈慧胡同。它是老北京胡同里套着胡同的典型代表。
那里还有很多名人的足迹。在米粮库居住的胡适与同仁共同创办的《独立评论》,将社址选定在慈慧胡同;时任北大教授朱光潜,与著名诗人梁宗岱都住在慈慧胡同,他们举办了一个“读诗会”,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化沙龙。
上世纪二十年代,那里还出现一个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组织——“赭庐”,主要负责人是杜国庠。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曾在日本留学,是我国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者之一。杜国庠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授,讲授《工业政策》和《社会政策》两门课程,过往甚密的还有李春涛(当时中国大学的教授)、李沧萍(北京大学的讲师)、北京大学名教授政治系主任周览(即周鲠生,1949年后曾任武汉大学校长)、胡锷公(当时为国会议员)等。1924年,他们编印了一本名为《列宁逝世纪念册》,印刷达数万册,分送北京各文化机关团体,“赭庐”为人们所注意。1925年杜国庠与李春涛先后辞去教授之职南归广东,杜国庠同志接任潮州金山中学校长,李春涛同志则到汕头《岭东民国日报》任社长兼中国国民党汕头特别党部委员(1927年汕头“四·一五”血案时被秘密杀害),其他成员多南返广东,“赭庐”遂告解散。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共北平地下党还曾以慈慧寺(北月牙胡同11号)作为秘密活动的据点。慈慧寺还是中共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的主要活动场所,音乐家聂耳在北平时经常到慈慧寺参加革命活动。当时,地下党和社会上的一些进步青年,就在慈慧寺中因陋就简排练革命剧目。剧团还广泛联系社会演出团体及学生剧团,活动范围及于天津、太原、绥远等地,成为北方的话剧重镇。1958年,拍摄传记影片《聂耳》时,摄制组特意选择了北月牙胡同的慈慧寺作为拍摄景地,再现了聂耳(赵丹主演)当年的革命活动及慈慧寺的全貌。
1932年,胡适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等人共同筹办《独立评论》,并在米粮库胡适家中编辑组稿,正式创刊后便在慈慧胡同北月牙2号租房办公。《独立评论》维持5年之久,共出版244期,发行到全国各地甚至到南洋,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3万份。
厉家菜与慈慧殿还有一段渊源。厉家菜创始人厉善麟的祖父厉顺庆在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曾任内务大臣,为官衔二品的督统,他主要负责紫禁城的安全事务并管理御膳房事宜。那时清宫专门管理国家宫廷宴会的机构叫做“光禄寺”,负责设计、编写菜谱,再由二品官检查合格后才能加工制作。厉顺庆便是负责检查菜谱的二品官之一。当时菜单是保密的,厉顺庆辞官后才将记忆中那些宫廷菜的选料、配料和简单的制作方法记录下来,让厉家的厨师学着做。1920年,厉善麟出生在慈慧胡同,见证了厉家最后的辉煌。厉善麟11岁那年厉顺庆去世,厉家的衰败势不可挡,从慈慧殿搬到新街口大四条,再到平安里,90多间房缩为20多间,最后变为后海羊坊胡同11号的区区几间房。抗战胜利后,厉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可惜的是,去前没有做功课,溜达时也没注意慈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