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223:地坛公园
(2020-08-13 07:21:50)
标签:
京城怀旧地坛公园杂谈 |
分类: 思一心事 |
继续怀旧之行,那个傍晚到了地坛公园。之前曾经去过两次,一次是赶庙会,一次是逛书市,没有正正经经地看地坛。这次怀旧之后,我就算完成了对北京五坛的温故知新。
比较之下,地坛好像特别方方正正、中规中矩,也很舒展,古建筑数量也比较多(但不少是后来修复的)。五大坛都是没有水的,月坛那个小园子里的想来是人造的。
百度的介绍: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地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近现代的变迁:1907年5月,清德宗亲诣方泽行礼,是最后一次皇帝亲祀--自1531至1911年,明清两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是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祭地之坛。1918年(戊午)5月,京兆尹呈请内务部拨用地坛筹办京兆养济院。1919年(己未)4月,京兆尹在地坛内设立京兆农林总局,始开辟种植。1925年(乙丑)春,京兆尹薛笃弼将地坛辟作京兆公园,8月2日开放。1928年(戊辰)夏,京兆地方改名北平特别市,京兆公园划归北平市政府,改名市民公园;养济院和农林实验场划归河北省。1929年(己巳)北平市工务局创办地坛苗圃。1935年(乙亥)市民公园停办,仍以地坛名义售票开放。1938年(戊寅)6月,侵华日军修建西郊飞机场,将地坛内房屋土地分发迁移贫户居住耕种,遂停止开放。1949年7月1日,北平市人民政府令:建设局所属农林试验场由本府领导,其所属之中华门、西郊、德外地坛、日坛五苗圃仍归建设局领导。1957年,市园林局接管地坛重建公园,恢复“地坛公园”。1964年5月21日,市文化局复信市园林局,地坛钟楼严重危险,可做拆除处理。1973年6月,地坛斋宫南殿挑顶修缮开工,至1977年5月完工;修缮三座大殿挑顶修缮,西殿石栏杆配齐归安,拆除内宫门基址上堆起假山。1975年3月29日,方泽坛至内坛北门道路两侧绿化更新工程完工,栽植大规格银杏122株。1980年2月7日,占用方泽坛和皇祇室的某军用仓库迁出,两组主体建筑交还地坛公园。1981年3月15日,方泽坛大修工程开工。至12月16日完工。1983年10月5日,皇祇室落架大修工程开工。1984年5月2日,地坛公园售票开放。6月,皇祇室落架大修工程完工。1985年2月14日,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开幕。1987年,国家投资对古建筑进行了复原修缮。1990年5月22日,复建地坛牌楼工程开工。至8月30日完工,以牌楼为中心建成安定生辉景点。1993年11月初,方泽坛棂星门恢复门扇。1999年9月25日,神马圈修缮工程开工。至11月25日完工。2000年8月31日,钟楼复建工程开工。至11月竣工。复建的钟楼为二层重楼,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楼内悬挂的原铜钟按保存于大钟寺的原钟复制。12月31日晚举行迎接新世纪鸣钟典礼。2002年5月30日,地坛坛墙修缮工程开工。2004年10月29日,地坛古建筑修缮工程开工;主要项目:铲除方泽坛内水泥砖地面,恢复城砖海墁;琉璃瓦顶配钉帽。皇祇室挑顶大修,更换室内破损金砖。查补各大殿屋顶。全部工程于2005年9月1日完工。
自然会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很应景地翻了翻,体会他的心境-温情、通透和由此而来的希望: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始,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地坛牌楼于1990年重新建设,高达13.5米,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种在花盆里的荷花。
树木向阳。
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不得入内,借助几张网络图片。
古木森森。根据资料,地坛公园现有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株,二级古树87株,树种为侧柏、桧柏、国槐、枣树、榆树、银杏、楸树。地点多集中分布于方泽坛周边区域。大部分古树的树龄已经超过300年,园内的古树长势良好,千姿百态,既体现出饱经历史风霜的古老和苍劲,又表现了顽强的生活力,古树群落已成为公园的独特景观,特别是独臂将军柏、大将军柏。
夕阳的投射更让古树姿态万千。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钟楼,复建的。
红墙绿树相映。
神马圈。
不得入内,借助几张网络图片。
古木森森。根据资料,地坛公园现有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株,二级古树87株,树种为侧柏、桧柏、国槐、枣树、榆树、银杏、楸树。地点多集中分布于方泽坛周边区域。大部分古树的树龄已经超过300年,园内的古树长势良好,千姿百态,既体现出饱经历史风霜的古老和苍劲,又表现了顽强的生活力,古树群落已成为公园的独特景观,特别是独臂将军柏、大将军柏。
夕阳的投射更让古树姿态万千。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钟楼,复建的。
红墙绿树相映。
神马圈。
前一篇:京城怀旧222:友谊宾馆
后一篇:京城探新:钟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