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摄影旅游原创外拍文化 |
分类: 旅游天地 |
连绵多日阴冷的天气后,桂林的春天迎来了久违的暖阳。恰逢双休日,老婆强烈要求到户外走走,我们选择了古镇大圩。
位于漓江东岸的大圩,离桂林城区不到20公里,如今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宾阳的芦圩、苍梧的戎圩、贵县的桥圩)之首。
现在的桂林人,很难想象当年的大圩。水路交通枢纽,集市贸易集散地,东有潮田新河,与福利的马河相接;西连相思河,可至永福;北面的漓江贯串着桂林、兴安、阳朔、平乐、梧州,可上达湖南,直下广州。大圩之“大”,可见一斑。
大圩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听说前两年厦门一公司准备投入10亿元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市委书记都出席了签约仪式,但是现在看来还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大圩还是那个大圩,日趋陈旧,日趋悠闲,也许这样的原始状态才能真正体现大圩的特色。
前往大圩途中,四周的田园里盛开着金灿灿的油菜花
走进大圩,五里长的青石板路,屋檐下晾晒的衣物,表明平凡的人们仍在此过着平淡的生活。
正午的太阳刚好横跨街心,千百年的光阴如俊,老街依旧不改它的模样,沧桑也是一种美丽。
年轻的脚步,老者的梦,都在同一场景中消融。淋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小憩也似神仙度日。
木板房是老桂林建筑一大特色,现市区已不见踪影,唯有大圩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如留下我童年的记忆。
大圩是幼童的摇篮,大圩是长者的椅背,自然、安详、清闲、宁静。
始建于明的单拱石桥万寿桥,雄跨镇南。虽然因岁月漫长,桥上的台阶已变形不小,但支撑桥体的拱门仍坚如磐石。电影《刘三姐》曾在此取景。
这块碑让我想起惨烈的桂林保卫战。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桂林军民同仇敌忾,用土枪土炮与六倍于已的钢牙利爪的鬼子血战十二昼夜,无一人投降。双方死伤比率基本上为一比一,经历过此战的日军无不心惊肉跳。我为我的先辈们感到骄傲!
一间普通人家的厅堂,干净整洁,简朴清苦。
有些经济头脑的,都将厅堂改成了门面。这家的民族服饰和古玩挺有特点。
摆在街上的工艺品,无人看守,也无人问津。大圩还不是旅行社重点推出的景点,希望它蜚声中外的那天早些到来。
过去游漓江的人们,都会经过这个貌似平凡的小镇,现在游船码头修到了磨盘山,游客便看不到大圩了,古镇似乎渐渐被人遗忘。还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能读懂大圩的故事呢?我在心里祈祷,古镇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