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1皆知美为美,恶已2;皆知善,訾3,不善矣。有无之相生4也,难易之相成5也,长短之相形6也,高下之相盈7也,音声之相和8也,先后之相随,恒也9。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10,行不言之教11。万物作而弗始也12,为而弗恃也13,成而弗居也14。夫唯15弗居,是以弗去16。
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丑”就同时出现了;都知道“善”,为“善”名相互诋毁,就不善了。有和无相生相灭,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相较相显,高和下相容相依;音和声韵律相应,先和后形影相随。矛盾永恒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相反相成,相互转化。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一无所求,教化百姓顺其自然。辅助万物生发而其不知何时滋生,佑助万物成长而其不觉有所依赖,庇护万物收获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据为己有,所以就不会失去什么。
注释:
1. 天下: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2. 恶已:恶,丑陋。《管子•枢言》:「恶者美之充也。」《韩非子•说林上》:「今子美而我恶。」已,完成,完毕。《广雅》:「已,成也。」《玉篇•巳部》:「已,毕也。」《易•损》:
「已事遄往。」孔颖达疏
:「已,竟也。」《国语•齐语》:「有司已于事而竣。」韦昭注:「已,毕也。」
3.
訾「z」:本义:
诋毁;指责。《礼记•丧服》:「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淮南子•泛论》:「訾行者不容于众。」按:郭店本作“訾”,优于帛书甲、乙本
“斯”。
4.
有无之相生:有和无相生相灭。相,共;互相;交互。《广韵•阳韵》:「相
,共供也。」《易•系辞上》:「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产生;发生。《玉篇•生部》:「生,起也。
」《正字通•生部》:「生,凡事所从来曰生 」《左传 •成公二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
5.
成:实现;完成。《说文》:「成,就也。」《玉篇•戊部》:「
成,毕也。」《诗• 周南 •穋木》:「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
6.
形:比较;对照。相形见绌「chù」。《淮南子•
齐俗》:「 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 」
7.
相盈:相容;互相包含。《公孙龙子•坚白论》:「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
8.
音声之相和:音声:《说文•音部》:「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征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乐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孔传
:「声谓五声。」《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郑玄注:「宫商角征羽
,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和:声音相应。《广韵•过韵》:「和,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9.
恒也:矛盾(阴阳)的对立统一性、宇宙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汉王充《论衡·自然篇》曰:「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待者,有矛盾斯有前进。故有美者,则有更美者与之相争,而美之为美斯不美已。有善者,则有更善者与之相争,而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一对待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一对待也;难以易显,易以难彰,无难则无以知易,无易则无以知难,此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一对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长,无长则无以明短,无短则无以见长,此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对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颓,无山则无以见谷,无谷则无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一对待也;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无后则无以知先,无先则无以知后,此先后之相随也。由此观之,天下之物,无处不有矛盾,即无处不在其对待之中各自动作。」按:“矛盾”一词,出自《韩非子·难一》,即自相矛盾。
10.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是以,连词。因此;所以。圣人:君主时代对得道的君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按:《老子》所称圣人是指得道的统治者。大概是指上古三代的尧、舜、禹、汤等人。
居:存;心存。《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礼记•檀弓上》:「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 」
无为:无所求取;一无所求。 为,取;谋求;获取;求取。《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庄子·养生主》:「指穷尽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俞樾平议:「《广雅·训诂》:「‘取,为也’,然则‘为’亦犹‘取’也。指穷尽为薪者,指穷尽取薪也。」《荀子·王霸》:「将以为荣,乃得忧焉;将以为安,乃得危焉;将以为福,乃得死亡焉,岂不哀哉!」《韩非子•存韩》:「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高亨《诸子新笺·韩非子一》:「为,犹求也。」
按:甲骨文“为”,能明显看出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长鼻子大象。《甲骨文字典》:「助也,作也」,《汉子源流字典》:本义为「役象以助劳」。窃以为,“为”的甲骨文字画中大象并未帮人做什么事,应该与“获、取、夺”这些字的甲骨文字画意义一样,只是表示“获取”,没法表示获取以后是吃象肉还是「役象以助劳」,否则,“获”字甲骨文字画中“一只手抓一只鸟”就可以表示“训鸟以通信”了。象是陆地所能捕获的最大动物,所以,“为”表示捕猎活动中“收获最大”的意思。《诗•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毛传:「大兽公之,小兽私之。」《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象属大兽,应属公共利益。因此,“为”的本义应是“获利最大”或“获取最大利益”。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言,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时,捕获大象这种大兽,就属公共利益。而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时,不管捕获小兽,还是捕获大象这种大兽,就都成了私人利益了。所以,“无为”的含义应是“无所求取或不谋私利”,而不是什么都不做或肆意妄为。《管子·乘马》说:「无为者帝。」,什么都不做是不可能成为“帝”的。汉朝“文景之治”和唐朝“贞观之治”都是运用道家“无欲无为”的思想,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有汉唐盛世。《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李世民把
“无为”与“多欲”对举,说明“无为”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其实质是君王如何处理好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关系,君王无欲无求则百姓安乐,百姓安乐则天下太平。
事:治理。《增韵·寘韵》:「事,治也。」《淮南子•原道训》:「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高诱注:「事,治也。」《战国策》:「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
11
行不言之教:行:施行;实施。《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孔颖达疏:「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言,政令;号令。《国语•周语上》:「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韦昭注:「言,号令也。」教,教化。《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12.
作而弗始:作,兴起;生发。《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始,滋生。《释名•释言语》:「始,息也,言滋息也。」《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 ,
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郑玄注:「始,犹生也。念父母生己,不欲伤其性 。」
13.
为而弗恃:为,佑助;帮助。《广韵•寘韵》:「为,助也 。」《诗•大雅•凫骛》:「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郑玄笺:「为,犹助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女为。」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为,读如相为之为。为,助也。言助君宣力于四方也。」《韩非子•二柄》:「 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恃:本义:依赖,依靠。《说文》:「恃,赖也。」《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公羊传•桓公三年》:「恃有年也。」
14.
成功而弗居:成功,收获。《左传•襄公四年》:「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
《汉书•元帝纪》:「元元之民,劳于耕耘,又亡成功,困于饥馑,亡以相救。」居,据有,占有。《广雅•释言》:「居,据也。」
《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 薮泽居什一 ,
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小女而入宫殿者,下人将因女宠而居有宫室之象也。」
15.
夫唯弗居:夫,文言发语词:~天地者。《史记•项羽本径》:「夫秦有虎狼之心。」唯,以,因为。《国语•晋语》:「唯无德也。」《左传》:「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
16
是以弗去:去,失去。《史记•李斯列传》:「胥人者,去其几也。」司马贞索隐:「去犹失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