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朗读者见字如面访谈差一点 |
分类: 时评 |
本文共计1400字
《中国诗词大会》火得一塌糊涂,顺便又带红了曾经很红的主持人董卿。
于是,董卿趁热打铁担纲制片人,推出读书类节目《朗读者》。因为前有黑龙江电视台的《见字如面》珠玉在前,我试着将这两个节目做一个对比,一个感觉《朗读者》主要在做人物访谈,《见字如面》主要做书信阅读。
看了《朗读者》第一期,自我感觉《朗读者》比《见字如面》差一点。
《朗读者》顾名思义在于人。整个节目,只见董卿来回进去,访谈各种嘉宾,让他们畅谈各种人生感受,说说影响自己一生选择的书籍诗词。
但朗读呢?好像成为“配角”,很短就结束了。
我们看到的是类似倪萍般的董卿一大段嘉宾访谈,然后嘉宾读一小段书籍、诗词。让人感觉,这是一档人物访谈类节目。至于读书、读什么书倒是成为次要的了。如果按这种逻辑和程序走下去,极有可能成为戴读书帽子的“感动人物”访谈会。
第一个出场的嘉宾濮存昕说了自己怎么从小儿麻痹成功动了手术,成为正常人的故事,并读了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这也行,我们不光看你有什么遭遇,而且要看你读的是什么文章。
接下来是一个参加“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妇产大夫蒋励出场,她说了她在阿富汗的一些接生经历,也是非常励志感人的,然后她将朗读了一首诗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结果,她还未朗读,又走上来几位和她有相似经历的志愿者,董卿又做了一一介绍,当蒋励正式朗读是,加上其他几位志愿者,每人就一两句,这时候发现,这和感动人物现场没有什么区别。
感动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你得定好位。
毕竟在“者”前面还有“朗读”两字啊。
说实在的,看到董卿主持的这档节目,我感觉整程序和模式看来,就缺给感动人物颁奖的流程了。
问题是,这类情感类节目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朗读者》做得不太纯粹。
那么《见字如面》呢?它是需要的是一种情景,需要的是一种代入感,需要体验从古到今,名人、大师、士兵、走卒等社会上各色人种的各种情感,看样子《见字如面》做到了。
其实,光看《见字如面》这个名字,感觉就比《朗读者》要强一些。
《见字如面》第一个出场的是林更新读的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秦军士兵黑夫和惊(兄弟)写在木牍的两封家书、他们是王翦六十万大军中两个普通秦军。这两份信就让人看到了两兄弟开赴战场的各自心态和需求,谈到了包括要钱加衣,杀敌进爵的事情。
在林更新读这份信的时候,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看到2000多年前,两兄弟伏在昏暗灯光下写或许是他们人生最后一份书信。见到这两封信,能感受到两兄弟的境况和当时纷乱的时局。
这和《见字如面》的题目的契合的。
《见字如面》还有一个成功之处,比如把文言文或一些生涩难懂的字词翻译成现代大家都听得懂的话朗读出来,这就是与时俱进,不装高雅,只求大家“身临其境”。
当然,整个《见字如面》的朗读的书信既有大家们的,比如黄永玉和曹禺先生的通信,看到两位大家的品格。
当然也有普通人的。
比如何冰朗读江丽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郑国强写给儿子郑艺的信,居然出现了“在你四五岁的时候,你特喜欢把小鸡鸡往插座里塞。你妈快急疯了,问我怎么办。”这样的话,我认为这就很接地气了。
如果私人信件都整得和公开发表的信件那么“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的,就失去了写信人的真情实感。
我不太确定这样的话能否可以出现在董卿的《朗读者》上。
综合《朗读者》和《见字如面》这两档读书类节目,前者一看就知道是央视的综艺范,走的是高大上的逼格路线,就不知道能不能慢慢做成“感动人物”颁奖会了。后者更纯粹一点,更接地气一点,给人带来了文字书信的愉悦感。
个人感觉,《朗读者》比《见字如面》要差点。
刘著民,媒体人。时事评论员。
更多原创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民言民语(ID:liuzm8888_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