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票房和口碑,难以“两全其美”?

(2015-02-06 10:52:35)
标签:

冯小刚

跑男

生存

纠结

票房

分类: 时评

 “长夜漫漫,度日如年,我正值青春年华,站在新世界的边缘。”这是美国电影《细细的红线》中的画外音。我一直认为,老美能把战争中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我们的影片缺乏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反思。

  这是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也是和世界电影的差距。

  对我个人而言,几乎不会上影院去看中国电影,我总感觉看后无社会价值,无论是所谓标榜的严肃电影,还是直接把电视综艺节目端上大屏幕的综艺大电影。

  电影导演冯小刚日前又将“炮口”对准了综艺电影。他在某节目录制现场点评选手表现时,直言综艺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而就在他说这话时,上映6天的《跑男》大电影已经取得累计3.1亿的票房。

  以前,我感觉影视作品其实就是三类:豪情万丈的主旋律影片、光怪陆离的小资爱情生活、不断穿越的皇帝、皇妃的后宫生活。这三类毫不疑问地都回避了现实生活,现实题材,除了臆造历史,勾心斗角,粉饰太平外,你看不到影视作品对现实的批评,对现实的反省,对现实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是影视作品应该有的作用,在中国电影中几乎没有,或许拍摄后根本播不出来。

  中国电影其实还要加一个电影类型,那就是像冯小刚说的几天就有拍摄一部的综艺大电影,大家说的脑残电影。

  什么算脑残电影?我作为非电影圈人士的确说不上来。

   但是,中国很多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基本上不成正比,反而有成反比之势。

   那是不是中国电影观众喜欢低级趣味的东西?说不好,因为社会环境如此,你让电影观众高尚纯洁起来有点天真。既然电影就是一商品,观众买不买账,最好是从自身找原因。

   中国总有一些所谓导演一贯标榜自己的电影如何有深度、有人生哲理,好像他的片子一个杀人犯看后都会放下屠刀,赶快到公安局自首似的,我认为这是“专家电影”,不合适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的老百姓。这样的电影一是把自己当成“阳春白雪”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严重脱离群众。二是动辄一大通人生哲理,把人说得云山雾罩的,不知所谓。同时重要的第三点就是这样的电影一般票房惨淡,综合上述因素,这些导演连同那些所谓“专业人士”一般是先骂老百姓不识货,二是强烈“鄙视”那些票房巨高但在他们眼里巨差的电影导演。

  如何来证明电影的价值呢?我认为只有电影的票房能说明电影的基本价值,你要说自己的电影好,却无一人观看,这不是观众的素质问题,而是导演的素质问题,有一些导演浪费了投资人的钱,还死乞白赖的继续拍所谓内容深刻的电影,这是不行的。我还没有看到哪位投资者投资1000万,票房只有100万,还有“强烈”投资欲望的。如果这个投资者继续投钱,排除他的中国电影的狂热崇拜者外,我们判断一是这个投资人无疑真有钱,二是这个导演可能继续以“观众水平低,看不懂深刻电影”为由骗钱,继续在破坏中国的电影市场。

  我倒是觉得,我们不妨就把综艺大电影当成一种电影类型,中国电影市场不能全部都是严肃的让观众神经紧张的电影,也不能没有一点社会责任的纯“捞钱”的电影。严肃的、搞笑的、科幻的、战争的类型影片都存在,这样的电影市场才是正常的。

  电影市场是开放的,是包容的,一种电影类型如何只为“捞钱”,那么这种类型影片生命力是不长久的,会自生自灭的。

   当然,任何电影类型能否生存下去,其实都是由体制、市场、观众来决定的。

 

   关注民生、纵论天下,给你好看的新闻评论。合作请致:185489108@qq.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