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变身史”

标签:
文化曹操宋朝历史三国演义 |
分类: 时评 |

一提起曹操,给我们第一印象就是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相,喜怒无常,连华佗都杀的暴君,是一个在戏曲舞台 “白脸奸臣”的不二代表。
但是,仔细一想,一个能写得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种诗词的人,无疑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人。其实,在历史上的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汉代末年,群雄割据,战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能带领军队统一北方,为中国的再次统奠定了基础和作出了贡献。
与曹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曾经评价过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一说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不管怎么样,在当时人看来,一个乱世是需要曹操这样的枭雄出来收拾残局的,而且曹操在有生之年是基本做到了的。
但是事物是变化的,曹操的形象是在不断演变的。他之所以慢慢变成了“奸相”、“奸臣”,主要得益于宋朝的大力“推荐”(因为宋朝之前对曹操的评价基本上还是肯定他的功绩的,人物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在加之明显崇刘贬曹影响甚大的《三国演义》的出炉,基本上就把曹操的“奸臣”形象彻底搞定了。
宋朝为什么对曹操如此不感兴趣呢?因为宋朝打仗的确不行,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老百姓肯定对这样“窝囊”政权有点丧失信心了,怎么办?朝廷不能凉拌,只有从王朝的“正统性”找到政权的合法性,从而做到衰而不倒。那么,宋朝便把八竿子才打到的“汉室宗亲”刘备当成了正统,刘备的对立面曹操同志也“顺理成章”地也成为宋朝朝廷的对立面。特别是“靖康之耻”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和当时刘备的蜀汉政权极其相似,都面临北方强大的敌人。南宋赵构们没有办法,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正统观念,在这个方面找到莫名的自信。那么,对曹操的贬损就顺其自然了。后来,程朱理学兴起,它说提倡的仁义和忠君的这种思想严重了影响了当时人们对曹操的判断。因为曹操无论出生、经历和到后来让自己儿子建立魏国,都是走的“野路子”曹操就是一个不忠君,只是挟天子威胁天下的主,这显然不能和血统纯正的“刘皇叔”刘备相比。于是,曹操形象进一步得到丑化,进而滑进历史“奸臣”群体。
这是政府在政治上的丑化,就是先在舆论上进行轰炸,那时候又没有网络、微博、微信,这些东西你没有办法屏蔽啊,久而久之就成为你的思维习惯。
宋朝打仗不行,但是文化艺术很行。在当时,说唱艺术已经兴起,受到政府一贯的指导思想的指引,曹操已经演变成戏曲舞台上成为“丑角”。元末明初,具有强烈“崇刘贬曹”意识的罗贯中横空出世了一本《三国演义》,他把三国人物拉长放大,重新演绎了一番,刘备正统,孙权中间,曹操奸臣一个。而这部小说影响力又巨大,很多人就把这部小说当成历史来看,加上中国老百姓生性就喜欢小道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曹操的奸臣形象就“稳稳当当,踏踏实实”。
胡适曾经说过:“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的。很明显,根据后代帝王的爱好,曹操由枭雄彻底变身变了奸臣,他的“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的面目都是统治者掌握的。
历史对于统治者而言,不在乎真实,只在乎有用。
欢迎关注公共微信平台“民言民语”(liuzm8888_2014),将不定期开设系列话题,给大家说说逸闻趣事,整理各种历史典故,说古论今,给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