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水泡面”的新闻之争说起
(2014-08-07 10:18:30)
标签:
鲁甸泥水泡面思辨能力新闻事件 |
分类: 时评 |
一般情况下,面对灾害,人民群众要做的是“帮忙不添乱”,可是有一些人不仅是添乱,完全在给大家添堵。自以为是的宣传思维,结果适得其反。
8月4日,一组有关云南鲁甸地震“重灾区龙头山镇物资缺乏,救援人员用泥水煮面”的照片在网络上发布后,引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官微转发,并受到网友普遍关注,很多网友认为这样的后勤无保障部队令人担忧。
再随后,中国之声等媒体发声说,前线救灾战士“泥水泡面”是记者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是属实的。当然,再次随后,《环球时报》分管时政要闻的副主编道歉,认为之前报道有误,“泥水泡面”属实。
我当时也看了看这一组照片,有救灾官兵拿着方便面围坐一锅泥水等待泡面的画面,还有用勺子将泥水倒进战士方便面的照片,但没有看到战士用这泥水泡面开吃的照片。
看完后这组照片,我感觉有明显的排拍的痕迹。我在想,图片拍摄者主要想给全国民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要表现“救人要紧,浑水也会直接吃”这种大无畏精神?问题是,你是去救人还是准备好被人救?自己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何以给灾民安全感?这是救灾,要是真正的战争,咋办?
我理解,《环球时报》的质疑,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致歉有点被迫的意思。对于一个事件,如果做媒体、做新闻,都不允许质疑,不能存在思辨的能力,只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是宣传,不是新闻。真的如果是这样,全国那还用得着存在那么多媒体,完全浪费资源和纸张,其中全国媒体只保留《人民日报》、央视和央广即可。
我一直在想,对于救灾报道,是不是只有打出“悲情牌”才是正宗宣传套路,是不是当一个生命刚从废墟中就出,就拿着相机摆拍,那个话筒抵近他们的嘴边,问:获救了,幸不幸福?其实,这种所谓的宣传套路,相信对很多人是一种摧残。
每次天灾,一般都有人祸的影子。很少有媒体去引导人们去思考诸如:鲁甸为何伤亡惨重这样的问题?据了解,当地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房屋以砖混合土木结构为主,普遍未经抗震设防,抗震性能差,这是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
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