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著民
刘著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015
  • 关注人气:18,3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泥水泡面”的新闻之争说起

(2014-08-07 10:18:30)
标签:

鲁甸

泥水泡面

思辨能力

新闻事件

分类: 时评

 截止目前,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0多万人受灾,近600人死亡,这是让人悲伤的事件。

 一般情况下,面对灾害,人民群众要做的是“帮忙不添乱”,可是有一些人不仅是添乱,完全在给大家添堵。自以为是的宣传思维,结果适得其反。

 84日,一组有关云南鲁甸地震“重灾区龙头山镇物资缺乏,救援人员用泥水煮面”的照片在网络上发布后,引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官微转发,并受到网友普遍关注,很多网友认为这样的后勤无保障部队令人担忧。

 随后,环球时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向《环球时报》记者确认,经查证,没有发现救灾过程中出现相关情况。他呼吁,前方部队正在忘己的全力救灾,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

再随后,中国之声等媒体发声说,前线救灾战士“泥水泡面”是记者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是属实的。当然,再次随后,《环球时报》分管时政要闻的副主编道歉,认为之前报道有误,“泥水泡面”属实。

 我当时也看了看这一组照片,有救灾官兵拿着方便面围坐一锅泥水等待泡面的画面,还有用勺子将泥水倒进战士方便面的照片,但没有看到战士用这泥水泡面开吃的照片。

看完后这组照片,我感觉有明显的排拍的痕迹。我在想,图片拍摄者主要想给全国民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要表现“救人要紧,浑水也会直接吃”这种大无畏精神?问题是,你是去救人还是准备好被人救?自己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何以给灾民安全感?这是救灾,要是真正的战争,咋办?

我理解,《环球时报》的质疑,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致歉有点被迫的意思。对于一个事件,如果做媒体、做新闻,都不允许质疑,不能存在思辨的能力,只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是宣传,不是新闻。真的如果是这样,全国那还用得着存在那么多媒体,完全浪费资源和纸张,其中全国媒体只保留《人民日报》、央视和央广即可。

我一直在想,对于救灾报道,是不是只有打出“悲情牌”才是正宗宣传套路,是不是当一个生命刚从废墟中就出,就拿着相机摆拍,那个话筒抵近他们的嘴边,问:获救了,幸不幸福?其实,这种所谓的宣传套路,相信对很多人是一种摧残。

每次天灾,一般都有人祸的影子。很少有媒体去引导人们去思考诸如:鲁甸为何伤亡惨重这样的问题?据了解,当地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房屋以砖混合土木结构为主,普遍未经抗震设防,抗震性能差,这是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家GDP都是世界第二了,我们对外援助遍布世界各地,连世界老大美国的国债咋都买的那是一个多,问题是为何国内还存在这么多国家级的贫困县?为何老百姓还只能住在砖混合土木结构为主?这种结构不要说地震,大风大雨都可能让其垮塌。上述那些钱,为什么不能投在国内改善民生?一般来说,面子固然重要,但里子很难,见得人吗?

   以人为本,不是在嘴巴上说说。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民生,其实加大对这些贫困地区各方面的投入,让其及早脱贫,住上相对安全的房屋,那还存在“泥水泡面”的新闻,那还需要用很多逝去什么早就什么“英雄”?

  实话实说,很多媒体去灾区只是去抢新闻而已,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仅仅是天灾吗?多一点独立思辨的能力,我们的媒体会大不同。

  我希望“泥水泡面”新闻之争是好事,如果大家对一个新闻事件高度一致,毫无疑问,也就是媒体消亡之时。

  但愿我的担心是错的。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

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