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流浪者开一扇“包容之门”
(2012-07-04 09:17:27)
标签:
乞丐立锥之地包容之门水泥锥广州杂谈 |
分类: 时评 |
这是一条旧闻。
“据说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2011年1月18日晚上,这一则最初被网友“贺兰泰”转载的微博,瞬间被转发1万余次,无数网友在微博上表示了对馆长褚树青的敬意,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州图书馆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这是一条新闻。
为 了防止流浪汉睡高架桥下影响市容,广州专门浇筑水泥锥阻止?最近,网友的这则爆料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昨日,广州市建委回应称,这些水泥锥建于十多年前,当 时的目的确实是为了防止流浪汉在桥底露宿。另外,对于天桥下空间到底归哪个部门管养,因为之前基本没有涉及这一问题的事件,所以暂时也还不明确,需要与相 关单位讨论之后才能明确具体的分工。至于这些水泥锥是否会铲除,也需要明确责任单位后再作决定。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个城市这么一比较,其形象立马见高低。
我们为什么不能为流浪者开一扇“包容之门”呢?
我 理解的乞丐和拾荒者,绝大部分都因为家庭或社会原因造成的,或许身体有一些残疾就被抛弃了,他们衣不果腹,在垃圾桶里去找食物,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状况,我 国虽然贵为世界第二大国,国家富得可以全世界买产品,到处援助,可以随意免除某国几十亿美元的财务,这都显得财大气粗,但唯一“露馅”的是却无力解决中国 最底层老百姓的苦难,根本就谈不上有尊严的生活,这种“世界第二”的名分,我们拿来何用?
其 实,全国各地的流浪汉、乞丐不少,小县城、大城市概莫能外,他们捡垃圾、吃剩饭、住桥洞,他们的冷暖谁知?我们国家有救助办法, 有救助站无非就劝解流浪者、乞丐回家而已,都是短期行为。同时,这群人还要遭城市管理部门的驱赶,要他们不要影响城市形象,不要破坏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 但一个问题,这位流浪汉、乞丐回去后,没有任何收入,没有任何保障,出来流浪,当乞丐还可以生存下去,回去怎么办?对全国而已,乞丐、流浪汉确实绝对是全 社会被遗忘的一群人,这是深层次问题。
我 们只要想想,“市容的整洁”、“路人的观感”在与人的生存、城市的包容面前,这其实不那么重要,以人为本不是以权贵为本,不是以政绩工程为本。记得有位领 导人说过,我们大家需要仰望星空。我们知道,星空灿烂让人神往,看久了容易人格分裂,真的认为自己就可以在星空中翱翔,可不知道仰望久了脖子会很痛的。当 我们仰望完了以后,发现还需要对付油盐酱醋菜这些“脚踏实地”的事情。
地 方政府要做的不是修建几千水泥锥,赶走流浪者,让其栖身更危险之地,这就是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以虚假的城市面容代替实际城市的现状,我想这种非人道、非宽容的城市最终也会被人遗弃的。各地方如何给予流浪者尊严和自由,闲暇是让其也能“仰望星空”,休息之时尤其“立锥之地”,这次是一个温暖的城市,这才是整 个社会之幸。希望当地各部门不要再相互推卸责任,早日解决这个问题,给流浪者一个“立锥之地”。
我想,为流浪者开一扇“宽容之门”,不难,每个有城市都能做得到,只要有那颗包容之心。
【刘著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