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重庆“棒棒军”的消失

(2011-11-01 14:00:45)
标签:

重庆棒棒军

消失

福利保障

年老

祝福

力哥

杂谈

分类: 时评
  “棒棒过来,5块钱哦,把这东西给我挑到那边去。”重庆城市人这种习惯性的“依赖感”或许不久将不复存在。

  今天,有重庆媒体报道:已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注意到,近一两年来,力哥队伍正悄然发生变化:数量明显减少、年龄逐渐增大、女性越来越多……有人担忧,农民进城揽活更难了;有人感叹,今后想找力哥搬东西越来越难了;甚至有人怀疑,力哥这个行业今后是否还能存在下去。而重庆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秀模认为,重庆当前和今后七八年仍处于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城市发展对体力劳动者需求量较大的阶段,目前所谓的力哥数量缩减,只是结构性缩减而已。

   扎 根在城市多年的“棒棒们”随着年纪增大,挑不动、抬不动是非常正常的,他们逐渐退出这个“舞台”也算情理之中,这是重体力活。而年轻一代的农村人,除了努 力上学找好工作或外出打工,多数不会选择当“棒棒”的。我想,不管是市民切身感觉“棒棒军”正在消失也好,还是专家说的“结构性缩减”这样深奥和专业性说 法也好,“棒棒军”数量在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个社会在变化,你不能指望大家都在变得有钱,而身为社会最底层的进城务工的“棒棒军们”一定就要伺候你一辈子,这不现实。

  重庆为了显示尊重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在2007年设立“重庆农民工日”显示了对农民工的尊重。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不 管这些“棒棒军们”怎么去为这个社会去奉献,他们面对房子问题、户籍看病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诸多问题基本上是无解的,这不是重庆一地的问题,这是全国性的问题。前几年,有人觉得称“棒棒”称呼不好,提议叫“力哥”,结果如何?现在还不是叫棒棒,因为棒棒和力哥对于这些人来说,从性质上就是一样,叫什么都可以,因为他们并没有因为叫“力哥”就有什么任何本质的改变。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个称谓的消失,他们需要的是实质性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东西,他们需要各类教育、医疗、城市公益设施等来带的实在福利保障。

  这对于城市人来说要全部享受这些福利保障都是很难得到的,而他们几乎没有。

以 “棒棒军”、建筑工为代表的农民工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城市的一砖一瓦都有他们洒下的汗水,下水道、清洁员、搬运工等一些繁重甚至肮脏的工作,都是由他们来做,大多数农民朴素素、坚毅隐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每天劳作只有一个想法:自己多累一点,多赚一些钱,好让老婆、孩子过得更好。但他们在整 个城市中由显得另类,不合群,缺乏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障,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众”,这也不禁让人感到无奈和唏嘘。

背一根棒棒,帮人挑东西讨生活,“棒棒军们”期间的艰辛是很多人难以知晓的。现实的残酷决定他们不可能留在城市里,因为他们享受不了城市的公共资源和各种保 障,这些“棒棒军们”永远像是这个城市的“过客”,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他们最终之路就是年老之后“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家乡。

很多人喜欢把“棒棒军”当成重庆的一张名片,用来彰显重庆人的精神。我认为“棒棒军”本不应该是“重庆的名片”。

我想,一个城市的名片用不着要外来农民工来体现。

“棒棒军”的棒棒挑的是生活的艰辛,但很难说他们的棒棒就是挑着“希望”。如果说,他们不再用挑着别人的重物就可以生存下去,不必等到年老体衰是才放下棒棒,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的社会能给予他们吗?我看非常难。

随着时代变迁,“棒棒军们”生活轨迹发生变化是必然的。现实给了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棒棒们”放弃棒棒是必然的。我们在牢记他们给予我们的便利和给这个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祝福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才是正道。

祝福那些靠一根棒棒讨生活的人,我更愿意把“棒棒军”的消失理解为是这个社会更具人性、更有社会保障的必然。但愿,这梦想成真。
论重庆“棒棒军”的消失

(图片来自网络)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