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村籍中华民族博物馆王平上大学杂谈 |
分类: 时评 |
今年1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调查表明:农村发展亟待人才支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非得回农村?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就应该窝在农村?
这没有道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鲤鱼跳龙门”之说,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对家庭,周边人群来说就是“跳进龙门”,父母姊妹、亲戚朋友还指望这些农村籍大学生带他们去看看这广阔的世界,你叫这些农村籍大学生大学一毕业就会到乡村,他们孤独的、寂寞的、缺少同伴儿的。据说,每一个回乡的农村大学生都要遭遇这些阻力:世俗的目光、家人的反对、物质的贫乏、生活的清贫、自我价值的怀疑。新农村建设不能指望几个农村籍大学生就搞得定的,这需要制度的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就算农村天地再广阔,很多大学生学到的很多知识其实很难有施展的空间和舞台。
从理论上说,改造农村,建设新农村,从农村走出去,学到知识后回来农村,建设农村的大学生最合适。但是最合适并不等于就要他们一定回来,甚至干脆就不让他们出来考大学,我觉得这很荒谬。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非得回农村?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就应该窝在农村?
我想这不是王馆长一个人的想法,而且以她为代表的所谓精英们的想法。我想,中国教育从未达到却还是一直倡导的“优质、均衡”发展方向或许在王馆长他们城市、农村泾渭分别的大脑看来,简直就是“胡搞”,于是准备将其“搞糊”。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原创。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