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阿婆能“痛扁”三城管?
(2010-11-30 20:29:29)
标签:
泉州市宋体城管阿婆打人事件杂谈 |
分类: 时评 |
深处中原腹地的郑州一月发生四起城管打人事件,将此事推向“高潮”的事件是11月10日,76岁的菜农张会全,被执法城管掀了菜摊,连连扇脸,结果打人者被拘留。
于是网上流行起一句疑似广告语:今年城管不打人、打人就打……,很明显老弱病残的游摊是城管队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按照城管队员的实力,还不夸张的说一个身强力壮而且富有打斗经验的城管队员可以随便搁到10个78岁的卖菜老农。
这就是实力使然。
今天我看到一则11月27日发生在泉州的奇怪新闻,说三名城管在检查乱摆摊现象时,与一名卖糕点的阿婆发生冲突。冲突后受伤的阿婆说,三名城管想收她的摊,她不让,于是就被他们打伤了。当事城管否认打人,他们自称“始终没有动手”,而是阿婆用凳子把他们打伤了。
看到双方自相矛盾的说法,我有一点头痛。
但我有一点可以判定,除非这位62岁买糕点的阿婆出示“有关部门”证明书证明关于此阿婆属于大隐于市的“武林高手”,我实在想不出这位阿婆具备可以痛扁打伤三名只有20多岁城管的能力。而且从今年来城管与游摊发生冲突的战绩来看,还未见到城管任凭摊贩打骂不还口、不还手的,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不是城管队员,那是雷锋!这显然不是城管这支具有很强战斗力队伍的性格。只要上网搜搜看,看看相关图片,凡是城管队员和游摊的“战斗”中,毫不意外的是城管全胜,但偶尔挂彩是正常的,头破血流的是那些小摊小贩,在这次保住饭碗和需要生存较量中,城管不是弱势,而且小摊小贩完全和城管不是一个级别的。
当每次冲突后,城管说“始终没有动手”,我们只能相信这是城管被胜利冲昏头脑时发出的言语。
回到城管诉说阿婆“痛扁”他们这件事上,我相信其中一方一定说了慌,我更相信是城管说了谎。
这位姓饶的阿婆说,三名身着城管制服的人过来,动手想收她的东西。她不同意,双方发生争执。一个较胖的城管就在她头上捶了一下。接着,另两个城管又想收她的秤杆,还用脚踢她的箱子,她就过去抱住其中一个人的脚,又被推倒在地上。之后,她晕乎乎地被送到医院。通过表述,我认为城管执行正常公务也是应该的,但一上来就是“捶了一下”、“用脚踢”和“推倒”虽然显得“训练有素”,但面对六旬阿婆值得费这样打的劲吗?城管执法非得用拳头解决问题?其中其实在破坏和谐社会。而且,泉州市第一医院的陈医生称,饶阿婆的头上有一个肿块,头部轻微脑震荡,需要输液,具体病情还需进一步观察。因为三名城管队员没有说,冲突中阿婆不但用凳子将他们砸伤,而且阿婆还用凳子朝自己的头顶砸去。同时,面包店的江小姐等4人表示,他们看到城管打了阿婆的头一下,拉扯中还把她推倒在地,于是就打电话报警。
所以我相信阿婆是在和三名年轻城管抓扯中被城管打伤的。
而三名城管队员则表示,但劝了3次,她都不听,最后一次还动手推我,用木凳子打伤了我们3个,但我们始终没有动手”。而且这三人分别“展示了”身上的伤痕:一人伤在肩膀、一人伤在脚踝、伤在头部。从描述来看,阿婆是“不折不扣”的“武林高手”了,一个板凳一舞动,找找制敌,都是要害部位。但城管被阿婆“痛扁”的陈述没有任何围观群众证实,
此是疑点。
被人打伤就该进医院检查,阿婆可以找医生作证,城管队员也是人不少超人,既然被阿婆“痛扁”,理应也进医院检查,并请医生作证。很遗憾,阿婆被打伤马上进医院检查,并且医生迅速做出诊断。而三名城管队员“被打”到医院检查,却像疑难杂症般难以诊断,病例要下周一才能拿到,俗话还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看到过猪儿跑”?三名城管队员被阿婆打成“疑难杂症”了,病情难以启口。
这更是可疑。
在这次城管打人事件基本明朗的情况下,泉州市鲤城区执法局表现出“大义灭亲”的气度,如果这三名确实动了手,他们将作出严肃处理。
看起来有气度,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前提:当事3名城管属于协管员!哦,临时工有出场了。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正的城管是执法过程中必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出事的都是协管员,临时工。我们看到任何城管和摊贩冲突把事情搞大了的都是这些临时工协管员出来“顶罪”。
这样说来,真正的城管队伍是文明、礼貌而自律的?
我有一点迷惑,为什么城管具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高素质,那还养这么多到处打架的“协管员”破坏社会稳定和谐,城管是难辞其咎的,出事就推卸责任是可悲的。我想出去执法的都是临时工,那文明礼貌的正式工难道就在办公室喝茶、抽烟、看书看报吗?文明礼貌体现不在执法过程中,那养这么多办公室城管队员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出事就找所谓“临时工”顶包,这不能推卸责任,有关部门应该严查失职之责才对,还好意思拿“临时工”来炫耀自己的政绩?
六旬阿婆能“痛扁”三城管?显然不能。
一个谎言企图掩盖另一个谎言,显然会被揭穿的,或许这个过程有时候显得漫长。
【刘著民/文】
声明:本文由刘著民网易原创首发。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通知本人。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联系方式请见首页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