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安王汉墓“烂尾”工程是怎样炼成的?

(2010-08-26 10:31:03)
标签:

六安王

汉墓

文物

原址

王陵

杂谈

分类: 时评

  从小就受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所以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不管在祖国什么地方,只要拿起洛阳铲就可以找到文物的假象。

  现在,我知道这是忽悠,的确是假象。

  就算你挖起来后,保护怎么跟上?这是一个大问题。

  其实这个大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文物发掘是发掘出来了,但如果只图个轰动效应,只挖不管,那当初发掘何用?这就像规划50层的摩天大楼,结果修到一般好像无钱了,那这栋大楼就只得风吹雨晒,听天由命了。

 这还不如不修,倒还节约钱。

  据新华社电作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备受海内外关注,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三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停滞不前,成了“烂尾”工程。不仅当初计划修建的博物馆成为画饼,而且大量珍贵文物仍浸泡在霉变的淤泥堆中不知归处。

  这就是我国文物保护最真实的写照,说明并不是什么文物都可以像秦始皇兵马俑一样,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工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三个:王陵墓地的保护规划编制迟迟未能出台,这是规划欠缺、有300万元左右经费只能用来开展基础性应急保护工作这是资金不足,同时还有管理、保护体制不顺。

  既然这么多问题,当初为何要发掘,为何要原址保护?

  中国人一贯之的好大喜功、一贯之的盲目性就注定了文物保护的失败。

  据了解,当六安王一号汉墓发掘成果引起海内外关注后,地方政府才提出对其原址保护,主要是认为六安王一号汉墓发掘成果,其中有可能蕴藏巨大的“商机”,将为地方带来巨大的收益。当时政府制定了“一馆三园一中心”王陵墓地建设与保护计划,即除了在原址建设王陵遗址博物馆外,还将在周边保护区范围内建设生态园、游乐园、手工工艺园以及汉文化学术交流研究中心,总投资预估超过2亿元。但这个“宏伟计划”因为投资主体不明确,三年之后仍是一个“画饼”。

  这看起来确实是“雄心万丈”的发财商机。

  但目前非但前期投入打了水漂,现在就是一个空壳,商机在哪里?

  事实上,全国各地文物发掘可以说是“方兴未艾”,都说自己的文物蕴藏商机,都想一下子抱个“金娃娃”。但政府看到商机不假,关键让投资者看到商机没有?很显然,在这三年中没有人认为这个“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安徽六安王汉墓能够成为商机。事前的政府部门盲目“托大”,认为“包赚不输”,事后被现实狠狠的戏弄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古人对人性的把握比我们强。

  项目也好,文物也好,皆是有利可图才行。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纯文物是不重视的,重视的是文物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文物和经济效益明显是两码事时,无利可图,抛弃文物那就成为必然。

 我总认为,深埋在地下的文物是一笔财富,是使我们的一段珍贵的历史,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发掘很简单,保护很复杂,要发挥“经济效益”那是更复杂,在什么都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各地政府还是悠着点,先让文物在地下躺着,不要急于动手,有多少钱,就办多大事,千万不要一冲动就把文物挖起来,束之高阁,让其自生自灭。

   折腾、盲目的发掘和政府的”价值观”造就珍贵的六安王汉墓现在有大量珍贵文物仍浸泡在霉变的淤泥堆中,不知归处,成为名副其实的“烂尾”工程,那谁又该为这个事件负责呢?

                                                                  刘著民/文

 六安王汉墓“烂尾”工程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来自网络)

(本人被推荐成为第二届中国博客大赛候选人,如果你喜欢我的博客,就请到以下地址,为我投票,每个IP每天可以投10票。谢谢!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