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海英为何拉冯小刚垫背?

(2010-05-06 15:37:23)
标签:

话剧

垫背

《赤壁》

票房

孙海英

娱乐

分类: 时评

  5月5日在话剧《培尔·金特》的记者会上,主演孙海英痛批文艺界浮躁之风盛行,感叹:“话剧已死!”而电影界和冯小刚也未能幸免:“电影也是一样,冯小刚他装什么洋蒜(装腔作势),中国已经是娱乐片的沙漠了!”激动过后他解释自己并不是针对娱乐片导演和冯小刚,批的是一味“捧冯小刚臭脚”的人。

  我其实就看过孙海英两部剧集:一是很早以前的《双旗镇刀客》中那位匪首,那时他还没有出名。二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那位“激情”老头,这部以后,老孙火了。我没有追星的习惯,所以他以后演的别角色,我就不看了。从孙海英近年来的言论来看,他算一个有个性的人,而且比较愤青,虽然有时候“愤”得莫名其妙。

  2007年,他称“同性恋就是犯罪”。“同性恋犯罪论”一出,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其后,他陆续推出““《赤壁》是个烂片”、 “《红高粱》简直是瞎编”、 “看了《功夫》剧本就摇头”、 “当下社会十毒俱全”,加上这次说冯小刚“装蒜”的言论,他是专门找热门的话题炮轰,不能不说有水平。

 这次,孙海英在感叹“话剧已死”的同时,把冯小刚拉来一起“激动”:冯小刚装蒜。我想这次孙海英演话剧,可能入戏太深,出不来了,演戏演过了。

 “话剧已死”吗?我看不是这样。陈佩斯的话剧不是久演不衰,场场爆满,赚了不少钱吗?北京人艺的《茶馆》、《李白》等话剧还不是场场有人看,话剧怎么就死了呢?孙海英无非是那看到自己演的话剧“有些人看《培尔·金特》就是不懂装懂,那些在看戏时看哭的观众都看懂了这个戏,那些中途退场的、甚至很多声称看懂了这个戏的人却根本没懂。”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作为主创人员首先是应该尊重拿钱买票进场的观众,至于哭不哭那是观众的自由,还有剧情时候就激发了观众的泪腺,你总不能拿把枪指着观众的头说:现在你该哭了。我想这时观众肯定哭,不是因为剧情有多感动,而是因为指头的枪有多恐怖。孙海英说出这样的话,我不认为是在为《培尔·金特》炒作,而且他感到自己费尽力气演出,而观众中途离席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而已。我们说话剧也好,戏剧也好,包括电影,好不好是不能导演、演员说好就好,其实要去看这些剧种的观众都不是白痴,他们有自己的选择。一部话剧的成功是导演、主演、剧本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叠加,不能因为票房不好,就谴责观众,这很无理。我倒想说,作为一部话剧的主要演员抱有这样主观的想法来演话剧,那离话剧之死不远了。

  冯小刚装蒜?毫无疑问,冯小刚是中国大陆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拥有自己电影符号的东西。从孙海英曾经攻击的《赤壁》、《红高粱》、《功夫》等电影,无疑都是有影响力的,最关键都是有很高票房的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孙海英除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收视率很高外,他主演的电影毫无疑问都是票房惨淡,这对心气很高的孙海英来说,无疑心里就窝着一团火,要爆发出来就只是时间问题。我不算是一味“捧冯小刚臭脚”的人,但我总认为电影的好与坏,票房还是很重要的,电影不能自说自话,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娱乐大众,让大家娱乐的东西,不需要太高的说理和深刻人生道理,你说你的电影好得不得了,如果没有人看,也就是废品,浪费投资人的钱,白占了一个电影指标。电影的好坏,不算导演说了算,不算主演说了算,应该是观众说了算。

  我理解兼同情孙海英的处境,一部话剧也好,还是一部电影也好,当个主演没有人前来评头论足,无疑是失败,要是中途观众还退场,那就只能是悲哀了。

  说一千道一万,这都和冯小刚无关,这一切要怪,孙海英也只能怪观众“不懂艺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