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捐7万的两点现实教育意义
(2009-06-19 15:46:08)
标签:
育儿教育意义压岁钱小朋友魏雨鑫杂谈 |
分类: 时评 |
这边易中天和余秋雨的捐款论战,还在雾里看花。那边 11岁小学生“横插一脚”,居然捐7万压岁钱办希望小学,而且是现过现,真金白银。
据6月17日《钱江晚报》报道,这个孩子魏雨鑫,就读于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去年暑假,他跟父亲去云南旅游,两个当地贫困少女渴望读书的话语让他深有感触。今年春节,当他又大把大把地收压岁钱时,问父亲:“7万元在山区能建一所学校吗?我想捐出去。”在得到父亲的支持下,他将积攒了4年的7万元压岁钱捐了出去,准备参与建立贵州山区的一所村办希望小学。
我们应该肯定这位小朋友的爱心,而且是说到做到,很是值得表扬一番,如果这位魏雨鑫只是图个表扬,可能也不会捐这么多钱,所以我们在表扬的同时,在如何看待这位小学生的捐款行为上,我想这是很是非常重要和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现实教育意义之一: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哲学范畴。但经济基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这是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从魏雨鑫一次性可以拿出7万元的零花钱来看,这是一个富人家庭,4年积攒7万元,这不简单,我想一个农民工进城打工4年存个两、三万都算不错了。所以,我对这位小朋友捐款的数量不在意,平心而论,这些钱都是长辈给的,对他来说,钱来得很容易的,就如同自己获得玩具那么简单,应该说钱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这是跟他的家庭环境有关。我们看到“7万元”时,也不必惊讶和怀疑,这个富家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更不能转而苛刻别的孩子也可以从家里拿出这么多钱来做“希望工程”,这是不恰当的。魏雨鑫捐“7万元”和贫困孩子捐1元的意思表达是一样的,“7万元”是不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不要捧杀孩子,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成熟了,自己挣钱了,再回头来看看这“7万元”带给他的人生启示,这才最重要。
现实教育意义之二:当然,前面说的是捐多少的事情,由于生活环境问题,捐多少,这是能力问题。但承诺了的事情,是不是需要去兑现,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很是巧合,这位魏雨鑫小朋友巧合和雾里看花的老余是老乡,说这位小朋友在我们的易中天前辈之后,硬生生“挤”入这很是热闹的非常时期,就显得有那么多的现实和教育意义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魏雨鑫和老余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而且是最轻量级和最重量级的区别,但在道德层面来说,不敢说这个魏雨鑫小朋友还是好高尚(毕竟,这个还是还是花的大人们的钱),但他很耿直,不但捐7万元,而且不留名,这到有一点“大侠”风范。反观老余仍在捐款20万和捐书3万册上不断闪烁其词,就让人感到不那么地道了,经历个文化上的痛苦旅行,在现实生活中就不要那么痛苦了,不就是20万吗?老余怎么显得那么“痛苦”,文化已经“苦旅”了,在金钱上就不要再“苦旅”了,我相信老余是“不差钱”的。
一个11岁的小朋友“冷不丁”在这非常时期,大度的捐个7万元,这堂课有一点深刻,我不知我们的余大师看到这条消息,得知自己的11岁的小老乡居然捐了7万元,该作何感想,反正很多观众看到这条消息,就有很多感想,包括博主我在内。
(本人已报名参加中国博客大赛网民文化节活动,如你喜欢本博客,就请请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