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王阳明心学系列
(2018-09-27 16:32:04)
标签:
明朝那些事历史画卷绵延人物 |
分类: 大羊要学习 |
读的有关王阳明及其心学的第二本书是罗智的《王阳明心学全书》,此书结构以王阳明一生的足迹为线索,随着情节发展,通过王阳明和弟子间的对话来揭示心学的本质,不同于度阴山第三本师生间的对话,罗的这本书中,在人物对话之前,总要不吝言辞,来勾画当时的场景,言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树木花草、清风白云,也许作者的本意是通过这些场景的勾勒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增强作品的吸引力,但过多这样的描述就失却了心学研究的本来意义,有点画蛇添足了。况且,这本书就心学研究而言,感觉内容多是堆砌,对揭示阳明心学的本质并无帮助。
因为一直是线上读书,微信读书的大数据不断根据所读文章来推送相关内容的书籍。然后,又看到了周月亮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开篇读来,颇有央视纪录片解说的味道,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对阳明年少时的学业际遇、成年后的跌宕仕途以及顿悟心学前后的情景都交代的还算明白,间或也站在今人的立场对阳明心学及阳明的具体行为评述一二,但其中引用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多半有些突兀,如若没有提前了解的功夫,读起来怕是会觉得困难。
百度搜了下关于阳明心学的有关研究和专著,搜到简书里名为微晓研心的一篇文章,专门介绍研究王阳明心学的著作。作者认为,研读王阳明心学要分三个阶段来读不同深度的书籍:初级阶段要读生平传记和思想概要;中级阶段要读阳明原典和经子原典;高级阶段要读专家专论和理学专著。对于第一阶段的阅读,在生平传记方面,作者推荐了四本书,分别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方志远教授的《旷世大儒王阳明》、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的《王阳明的生活世界》、同一时代的文学家冯梦龙的《王阳明出身靖乱录》及日本儒学大师冈田彦武的《王阳明大传》;在思想概要方面,作者也推荐了四本书,张祥浩的《王守仁评传》、钱穆先生的《阳明学述要》、曾留学哈佛的杜维明教授的《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及蔡仁厚的《王阳明哲学》。对于第二阶段的阅读,在阳明原典方面,当然首推《传习录》,有不同的文本,如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传习录全译》、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及陈荣捷的《王阳明传习录详著集评》,还有就是《王阳明全集》;在经子原典方面,作者建议读四书在加上《庄子》、《老子》、《六祖坛经》即可。这种推荐无可厚非,毕竟,王阳明心学诞生于以儒学为基础的程朱理学土壤和环境中的,而阳明本人在年少时又在儒、释、道之间跳跃,以求寻得真理,所以,典型的三家店原著的结合,是经子原典最好不过的结合了。对于第三阶段,作者也分为两方面来推荐,专家专论方面,推荐陈来教授的《有无之境》及冈田彦武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在理学著作方面,作者推荐牟宗三的《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刘什么山,这个字真不认识)及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快读》。
看了这个书单,径直吓了一跳,自己读了半天,竟然没有经典,虽然周月亮的那本书网上也有好评,认为是了解心学较好的书籍,但跟书单中列出比如钱穆的、冈田彦武的等名家大家而言,显然是不够分量和级别的。原来,我这几本书的阅读,是走了冤枉路了,或许,一点阳明心学的真迹也没瞥见?看来,在了解任何一项事物前,都应该费一番功夫去查证下,是否真经典籍,是否能由其接近事情的本目,毕竟,现在的社会,信息量太大,鱼目混珠,不了解的时候还真是不好分辨。
这样说来,读的区区三本书的一点认识,算是万里不及其一了,或许写出来会贻笑大方。但贻笑就贻笑吧,一点认识也算认识,谁还能阻止说不好话的孩子不去说话呢,因为说不好而不去说,又什么时候才能说好呢?所以,先说服了自己,还是写下来,也算是对耗费在此的些许时日的一个交代。
王阳明出生于1472年,明朝宪宗朱见深成化八年,死于1529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终年57岁,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少时值成化年间,随时任太子师傅的状元父亲游历京城,成长于弘治年间,得益于孝宗皇帝在明后期十八年励精图治的清明统治,于正德年间入仕任职,因上书坦陈时弊为当值太监刘瑾所害,发配贵州龙场,以此揭开了王阳明心学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开始篇章,并与嘉靖年间因平定诸乱而日渐得名,并将自创心学不断发扬光大,终成为历史留名的一代宗师,圆满了年少时孜孜不倦追求的成圣成贤的最高理想。
不知是出于世人要将圣人区别于凡人的主观臆想或断章取义,还是圣人确乎自出生就带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像所有历史留名的帝王将相一样,王阳明的出生和成长也有着传奇色彩。据说,王阳明是其母怀胎十四月而生,此为异于常人之一。因其出生之前,祖母梦见白云环绕,视为祥瑞,遂被祖父名为云。五岁不能言,一和尚看见说是天资异常,可惜道破天机,遂又改名为守仁,自此开口能言,此为异于常人之二。
少年王守仁聪明活波,甚至于有点顽劣,但仍不同于常。比如,其父王华催其读书,阳明即问读书的目的和意义,身为状元的王华随口即道,当然是考取功名,最好像自己一样考取状元。阳明分辨说,状元的儿子还能是状元吗?恐怕不能,既不能,又为何学?同样的问题,也问及老师,对老师考取功名的答案不屑一顾,年少的阳明即特立独行,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那就是成为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了这个目标,阳明一头扎进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中,去寻找成为圣贤的秘诀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