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心得——王阳明心学系列

(2018-09-27 16:32:04)
标签:

明朝那些事

历史画卷

绵延

人物

分类: 大羊要学习
最近两三个月,因为闲暇间看了不少闲书,感觉颇有心得。但因为日常工作生活的繁杂琐碎,总也没个时间把心中所感、脑中所思慢慢叙出。直到这两日,觉得看书效率有所降低,心里有点烦闷,而不知所措。想到近几个月的日常,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因此,输入的东西难有条理,不成系统,横七竖八的散乱一地。客观的理由是,因为单位杀毒系统的更新,博客有时不能更新,其实,自己心里知道,主观上的懒散仍是主要的原因。

 
去年年中的时候,自北京二哥那偶然看到《明朝那些事》的第一本,顺手拿上,回家后睡前翻两眼,不曾想,这一翻就入了迷。276年的明朝历史由作者写来,如一副绵延的历史画卷展现眼前,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其间。随后,又分两次从图书大厦购买了其余的六本,有空的日也读、夜也读,竟拿出了年少时读小说的劲头,看得兴趣盎然。因此,家中尚不识字小二宝看在眼里,每每给妈妈拿过其中的一本,让读一读扉页上的后记,以及封底柳传志等推荐此书人的名字。

 
其中,了解到了王阳明原来是明朝时的人,并藉由此,了解到阳明心学的博大力量,对此,有了一丝好奇。

 
王阳明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在上学期间有关哲学或世界观等方面的学科中曾有提到,当时应该是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来讲述的,与此对应的心学,即是一种唯心主义。但对于王阳明其人,以及心学是什么,并未了解,当时也没有兴趣。以当时的年龄和阅历,看见的是课业学习、考试和分数,想到的是不久的工作和未知的前途,以及点缀其中年少情怀的风花雪月,还远不能了解哲学的意义,远不能思考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的充其量也只是似少年人般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尽管当时也可能非常认真的认为那确是愁。

 
断断续续的读完《明朝那些事》的七本书后,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抱着加深了解的想法,开始阅读王阳明相关书籍。因为此间偶然获知微信读书的渠道,将方寸手机拿在手中,读起来到觉得方便许多,因此,关于王阳明的这几本书,基本都是用手机读完的。

 
读的第一本书,是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依次顺延又读了作者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和《知行合一王阳明3》,第一本顺利读完,其间有对思想的启发,但总体而言对阳明心学是半知半解、朦朦胧胧又意犹未尽,也激发了想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印象最深的三个字是“致良知”。在此基础上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则是以王阳明天泉证道的四句教为核心,分别阐述这四句话的含义和做法,自觉比第一本吸引力有所降低。《知行合一王阳明3》则是以王阳明与弟子的问答形式,通过一问一答来阐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因为有了第一本、第二本的基础,对其中的人物及相关事件有所了解,这一本读起来吸引力进一步下降,也许是因为同一个作者,领会心学的程度一样,传递的思想也就大同小异。因此,老实说,第三本书并未读完。
 

读的有关王阳明及其心学的第二本书是罗智的《王阳明心学全书》,此书结构以王阳明一生的足迹为线索,随着情节发展,通过王阳明和弟子间的对话来揭示心学的本质,不同于度阴山第三本师生间的对话,罗的这本书中,在人物对话之前,总要不吝言辞,来勾画当时的场景,言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树木花草、清风白云,也许作者的本意是通过这些场景的勾勒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增强作品的吸引力,但过多这样的描述就失却了心学研究的本来意义,有点画蛇添足了。况且,这本书就心学研究而言,感觉内容多是堆砌,对揭示阳明心学的本质并无帮助。

 

因为一直是线上读书,微信读书的大数据不断根据所读文章来推送相关内容的书籍。然后,又看到了周月亮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开篇读来,颇有央视纪录片解说的味道,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对阳明年少时的学业际遇、成年后的跌宕仕途以及顿悟心学前后的情景都交代的还算明白,间或也站在今人的立场对阳明心学及阳明的具体行为评述一二,但其中引用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多半有些突兀,如若没有提前了解的功夫,读起来怕是会觉得困难。

 

百度搜了下关于阳明心学的有关研究和专著,搜到简书里名为微晓研心的一篇文章,专门介绍研究王阳明心学的著作。作者认为,研读王阳明心学要分三个阶段来读不同深度的书籍:初级阶段要读生平传记和思想概要;中级阶段要读阳明原典和经子原典;高级阶段要读专家专论和理学专著。对于第一阶段的阅读,在生平传记方面,作者推荐了四本书,分别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方志远教授的《旷世大儒王阳明》、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的《王阳明的生活世界》、同一时代的文学家冯梦龙的《王阳明出身靖乱录》及日本儒学大师冈田彦武的《王阳明大传》;在思想概要方面,作者也推荐了四本书,张祥浩的《王守仁评传》、钱穆先生的《阳明学述要》、曾留学哈佛的杜维明教授的《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及蔡仁厚的《王阳明哲学》。对于第二阶段的阅读,在阳明原典方面,当然首推《传习录》,有不同的文本,如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传习录全译》、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及陈荣捷的《王阳明传习录详著集评》,还有就是《王阳明全集》;在经子原典方面,作者建议读四书在加上《庄子》、《老子》、《六祖坛经》即可。这种推荐无可厚非,毕竟,王阳明心学诞生于以儒学为基础的程朱理学土壤和环境中的,而阳明本人在年少时又在儒、释、道之间跳跃,以求寻得真理,所以,典型的三家店原著的结合,是经子原典最好不过的结合了。对于第三阶段,作者也分为两方面来推荐,专家专论方面,推荐陈来教授的《有无之境》及冈田彦武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在理学著作方面,作者推荐牟宗三的《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刘什么山,这个字真不认识)及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快读》。

 

看了这个书单,径直吓了一跳,自己读了半天,竟然没有经典,虽然周月亮的那本书网上也有好评,认为是了解心学较好的书籍,但跟书单中列出比如钱穆的、冈田彦武的等名家大家而言,显然是不够分量和级别的。原来,我这几本书的阅读,是走了冤枉路了,或许,一点阳明心学的真迹也没瞥见?看来,在了解任何一项事物前,都应该费一番功夫去查证下,是否真经典籍,是否能由其接近事情的本目,毕竟,现在的社会,信息量太大,鱼目混珠,不了解的时候还真是不好分辨。

 

这样说来,读的区区三本书的一点认识,算是万里不及其一了,或许写出来会贻笑大方。但贻笑就贻笑吧,一点认识也算认识,谁还能阻止说不好话的孩子不去说话呢,因为说不好而不去说,又什么时候才能说好呢?所以,先说服了自己,还是写下来,也算是对耗费在此的些许时日的一个交代。

 

王阳明出生于1472年,明朝宪宗朱见深成化八年,死于1529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终年57岁,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少时值成化年间,随时任太子师傅的状元父亲游历京城,成长于弘治年间,得益于孝宗皇帝在明后期十八年励精图治的清明统治,于正德年间入仕任职,因上书坦陈时弊为当值太监刘瑾所害,发配贵州龙场,以此揭开了王阳明心学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开始篇章,并与嘉靖年间因平定诸乱而日渐得名,并将自创心学不断发扬光大,终成为历史留名的一代宗师,圆满了年少时孜孜不倦追求的成圣成贤的最高理想。

不知是出于世人要将圣人区别于凡人的主观臆想或断章取义,还是圣人确乎自出生就带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像所有历史留名的帝王将相一样,王阳明的出生和成长也有着传奇色彩。据说,王阳明是其母怀胎十四月而生,此为异于常人之一。因其出生之前,祖母梦见白云环绕,视为祥瑞,遂被祖父名为云。五岁不能言,一和尚看见说是天资异常,可惜道破天机,遂又改名为守仁,自此开口能言,此为异于常人之二。

少年王守仁聪明活波,甚至于有点顽劣,但仍不同于常。比如,其父王华催其读书,阳明即问读书的目的和意义,身为状元的王华随口即道,当然是考取功名,最好像自己一样考取状元。阳明分辨说,状元的儿子还能是状元吗?恐怕不能,既不能,又为何学?同样的问题,也问及老师,对老师考取功名的答案不屑一顾,年少的阳明即特立独行,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那就是成为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了这个目标,阳明一头扎进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中,去寻找成为圣贤的秘诀和法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