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对我的影响

(2017-02-16 18:44:48)
分类: ycool
2010-01-25 10:27

和很多人比起来,我接触《红楼梦》算是比较晚的:初中时把郑渊洁缩写的少年儿童版《红楼梦》翻了一下,当时只是重点看了开头和结尾;高中的时候才囫囵吞枣地把全书过了一遍,依然是仅仅注重情节和人物的结局,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那几段涉及情欲描写的地方。

高 中时看的是岳麓书社出版的程甲本,是那种最简单没注释的版本,我记得它的前言里有句话大概是这么讲的:“作者出于理性的哲思,大量运用双关和暗示,……红 学。”结合那些判词,我觉得《红楼梦》是挺好玩的,前文预示后文结局,最后几十回又丢了,让人猜来猜去,有点像侦探小说。

虽然对这部小 说有兴趣,但在大学前两年也并未怎么去翻这本书,除了偶尔在网上看看刘心武的“秦学”之类的言论。大三上学期的时候,为了补公选课的学分,选了“古代小说 选读”这门课。第一堂课罗老师把课程提纲发下来,介绍说这门课实际上是“红楼梦读讲”。对此我还是有点惊喜的,但比不上旁边小女生那种“新娘上错花轿“般 的狂喜。与此同时又看到课程提纲上说课程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讨论,即课堂发言;这是我所不太喜欢的,因为更多的时候我只愿去当一个听众。但考虑了一 下,还是继续上这门课。于是就去弄了套人文社出版的庚辰本,算是比较权威的版本,更重要的是注释很详尽。说来也巧,在我家的书架上,七八十年代人文社出版 的那种平装本的《三国》、《水浒》和《西游记》都有,但唯独没有《红楼梦》,这下算是补齐了。

当时因为已经打算出国,所以必须要尽可能地 提高GPA,公选课也不例外。可是,我一个仅仅对《红楼梦》情节有肤浅了解的人,课堂讨论能讲什么呢?自己没有什么本事,那也只好采取比较ws的方式了: 在每周上课前,必定是先把上节课指定的章节通读一遍,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自然要做标注,然后再到网上把与这些章节相关的话题搜寻一些并摘录下来。这样把一大 部分别人的见解和一小部分自己的见解杂糅起来,每次课堂讨论总能有点可以讲的东西,而且别人一般也看不出来我是在变相剽窃别人的观点。加上那个时候韦同学 还在修中文系的第二学位,对于《红楼梦》的见解他自然比我高明,所以晚上回去后都会和他东拉西扯一番,听点他的调侃和见解,当然二人间有时也免不了反唇相 讥。

那时我整个人是很浮躁的,要想办法提高GPA,要考GT,要尽早开始做实验----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在读《红楼梦》这件事 上,却难以浮躁。因为为了在课堂讨论中能有话讲,课前必须通读相关章节;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经常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当年曾被自己忽视的细腻描写和动人故事 所吸引,便不得不沉浸其中(这种情况发生在其他《红楼梦》读者身上大多是中学阶段!)。所以,当在理图或是三教准备托福的时候,忙里偷闲把书拿出来看上一 段,并画上几笔,那是很满足的感觉。

所谓沉浸其中,倒不是说像少数人那样傻乎乎地进去了就出不来了,甚至把自己幻想成了红楼人物。能够沉 浸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小说的文笔是极好的,真的是做到了“颦有为颦,笑有为笑”:即富于喜剧色彩的地方颇让人忍俊不禁,悲切之处亦令人心有戚戚;写大场面 也是有条不紊,有时还顺带一笔提到其他人,或略或详。关于文笔,可以说的地方是在是太多了。

至于另一方面,也就无非是人物及其性格。大多 数人物都是一二十岁的,故一二十岁的人看了,在心理上更容易找到契合点(难怪有人说《红楼梦》是儿童文学作品)。黛的才情与多愁善感,钗的博学与城府,湘 的豁达,探的自强,妙偶然的真情流露,惜在冷漠中的犀利,等等,无不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且不管对于这些性格和个人品质,我是赞同,还是不置可否。 人年轻的时候,都曾怀春,也曾渴望走出一片天地,也都无不向往无拘束的世界,这种迸发的热情被现世的屏障所击碎,散落的水珠却也是千姿百态。所以倘若我有 时的心态,和书中某人物某时候的心态,纵无神似,也有形似的时候,那人物那时候嘴里或者心里的话,也能立马涌上我心头,比方说什么“到底是客边。……如今 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什么“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什么“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这种典型孤芳自赏的话,什么“就是我有七分不好,也有三分的好”,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的确把林黛玉的才情和多愁善感的性格结合得非常完美,以 致骨子里本就有点多愁善感的自己,对这种性格的认同感更为加强。多愁善感这个东西,自己后来才明白,更多地意味着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尽管“看上去很美”,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人是不受大多数人欢迎的。还好,到了美国以后,倒也没什么时间去暗自神伤了,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也在极力抑制这种心理的产生,恰 如二战后德国不遗余力地清除纳粹思想一样。

那门课,通过我ws的混法,最后倒也混到了A。

大学期间《红楼梦》前八十回, 我大概也只通读了三遍,后四十回可能只通读了一遍,因为实在不喜欢;部分喜欢的段落读了不下二十遍也是有的。但我还是无法把小说中一系列事件的时间顺序理 清楚,不像我对《三国》和《水浒》的时间顺序把握的那样清晰,大概是因为后两者线索更为明了吧。大三下学期的时候还会翻翻这本书,到了大四就基本不碰了。 出国的时候,出于对这部书的感情,还是把它带了出来,但实际上也不会去翻它,除了偶尔晚上一时兴起,拿出来,看看自己当年粗浅的旁批。

我 倒真的很难描述《红楼梦》到底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宁愿说它是一扇窗口,或是一扇门,藉由它可以了解到许多许多东西:比方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了许多 东西,我也是通过它对佛家道家的思想略有了一点形象化的认识,也初步了解到许多明清传奇里有不少极好的曲词;至于里面介绍的饮食、服饰、礼仪之类,感兴趣 的人也自会去研究,并自成一格。《红楼梦》是文学史上的高峰,至少在文笔上是这样,因此有时心里会不由自主地把它当作benchmark,相比之下,很多 小说也只能用“不错”来形容了。另外,我也推测,在潜意识里,《红楼梦》对我的书面用语可能也是有影响的。

现在我和《红楼梦》是越走越远 了,很多当年熟知的情节而今也忘得差不多了。虽说假如以后有了闲心,还是可以拿出来看看玩玩的,但总体上我对这部书已不是很有兴趣了。《红楼梦》是个大 坑,可惜我很难像一些人那样能长期保持对它的浓厚兴趣;我也不太喜欢搞考据和索引的,觉得这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研究《红楼梦》倒不如就事论事。毕 竟,《红楼梦》只是一部极好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关于当老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