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追星看家庭教育

(2007-03-30 00:54:28)

   本来要睡了,看到一个新闻,华仔的一位女歌迷因不满华仔没有和自己单独交谈,其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的消息。

   想写点什么。 

   仔细看过这个女孩面对香港记者时的神情。很可悲,真的。从她眼里我没看到她对父亲去世的眷恋和对自己不理智“追星”错误的反省。依然一副我想要什么别人就要满足我的“霸道小公主”性格。用“小公主”这个词,是因为她的心理年龄在我看来真的很幼稚。

   面对老父亲的离去,她依然要求“刘德华应该见她一个半小时,作为补偿”,补偿什么?难道你父亲的生命就值这一个半小时吗?这种逻辑,我不觉得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思维模式。连亲情都可以作价的人,我实在不想可怜她,因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老人已经去世,再议论老人,就有点说不过去。

   正常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刘德华也是人,他的工作不是每天接见这个人,接见那个人。当然,谁的工作都不是。

   打动我们的那些银幕形象和那些歌,对刘德华来说只是工作,当我们能正确看待明星时,追星就变成了追榜样。如果要求见刘德华的人是一个白血病人,我想刘德华一定会去,他会给这个人鼓励,给这个人希望,这一点是普通人给不了的。

   当这个女孩面对记者的镜头,大声斥责报纸上自己的偶像时,我不觉得这个女孩真的崇拜刘德华,她所谓的崇拜或许只是一种幻想,一种近似病态的占有欲罢了,可悲的是这种幻想13年来没有一个人去打破它,去拯救她。

   对于追星13年的行为,家长不但没有正确的引导,反而鼓励甚至卖掉房子来支持子女。支持的结果什么?支持的结果是这个女孩极其的偏执和自私。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得到,自己永远是世界中心。

    和自己的偶像握手,正常人都会觉得荣幸万分,我也会。为什么她会认为偶像应该和自己单独聊天?她的家人竟然也这样认为。稍微懂得一点感恩,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让人痛心的结局。

    对于一个心理、身体足够健康的人,有太多理由可以证明“我们活着的意义不是为了接见某一个人”,可谁能用一个例子来证明“我们活着的全部只是为了见到某一个人”,谁能证明?

     同样是“追星”,有些人因为“追星”而上进,有些人却因为“追星”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活生生的教训,希望能让更多家庭得到启示,让更多为人父母的家长受到启发。

    我们需要榜样,所以我们永远需要明星。明白了如何用刀切菜做出丰盛的晚餐,而不是拿刀杀人时,也就明白了如何“追星”。

    女孩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索,追溯到源头还是因为家庭环境。她28岁,老父亲快70了,晚年得子是一大喜事,也是一大难事。

    一大人生的喜事,一大教育的难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