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时间都花在选择上,还有多少时间行动?

(2016-04-29 10:51:25)
标签:

杂谈


如果时间都花在选择上,还有多少时间行动?

在知乎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豆瓣里阅片3K以上的大牛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看电影?


特别想问一下,自己根本没那么多时间看电影啊,但是不看电影又特别难受!现在存了上千部电影天呐什么时候看完!纠结......大神们你们一般啥时候看电影呢?


【补充一下】:题主是个纠结的人,或者说有选择恐惧症。比如去到图书馆,选书的时间往往多于看书的时间。如果随便选一本书的话,想必选书的时间都已经把书看完了。但是却总是想选到“最值得看的书”!结果结果结果就....一本书都看不完!电影也是这样,总是不想花时间去看那些“没有价值的电影”!人生有限,应该要花时间在有价值的事情上。但是啊,优秀的电影有辣么多!我要哪天才看得完啊!现在想想,我每次看电影的时间大多都花在纠结“今天”该看哪一部呢?因为总是想从好的电影里面吸取营养,所以想看电影总是怀着很“虔诚”的心态去看,总是腾出整块的时间去看。但这样的时间又不多,或者说,我不会安排时间。然后呢就导致总是先看那些“快餐”电影,真正需要静下心去体验的电影就一直被拖延拖延拖延着了。


问题描述中的这个“补充一下”,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有个回答中的一部分内容,我很喜欢:

观影量对自己确实有点帮助,但是帮助的大小主要看观影人的智慧值。

我举例可能不恰当,有些人一辈子就看一本三国演义,凭其中的知识风生水起,而有些人书单都超过1000本了,还是郁郁不得志。能否真正理解书里的东西,能否知行合一,让书里的东西真正指导自己的生活,转化为生产力,非常非常重要。

放到电影也是一样。没必要纠结数量。选出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去观看才是正道。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就是娱乐,那也无所谓了。


(作者:杨晓茪,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30087/answer/69550684


把这个问题从电影延展开去,工作、读书、伴侣……如果陷入选择恐惧症,那的确是挺麻烦的。

当“选书的时间多于看书的时间”,当“选电影的时间多于看电影的时间”,时间的利用效率,当然会很低。


有些人就疑惑了:

不是说先选定方向再努力才对吗?为什么选择也会有问题呢?


不是选择有问题,是在选择上花费过多时间就会产生问题。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

在比赛赛道上,大家各就各位,准备起跑。一声枪响,其他选手都已经出发了,但有一位选手还在犹豫,别人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想看看哪个跑道更好。


这笑话是不是很冷?

这是我编的,在赛场上不会发生,但在真实的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却常会发生。

读者分享的真实故事:

最夸张的时候,是前年有一次骑电瓶车,过了红绿灯,纠结要走非机动车道还是机动车道,怕机动车道不安全,又怕非机动车道车多人多堵路,结果直接撞到了绿化带上,一阵钝痛。现在想起来都要失笑,那时候选择太多,想选一个正确的方向,反而迷茫了。最绝望的也是那一年,现在好多了,什么都不想,做好手上的事已经不易。现在情绪慢慢康复,真的不喜欢犹豫了。


有些人就是这样,总是想要找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更有价值的,就像狗熊掰棒子,看到更大的,就把手里的给扔了,棒子还容易比较,只要个大、颗粒饱满就行,书、电影、工作、伴侣等还真不怎么容易比较。


岁月,就在选择中蹉跎了……


如果时间都花在选择上,还有多少时间行动?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选择方面拥有较好条件,比如好的帮手,选择就不是难题。


唐太宗的好帮手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所谓房谋杜断,两个人唱双簧似的,配合得珠联璧合。如果濒临犯错边缘,比如说回到后宫嘟哝着要杀魏征,长孙皇后又会出来阻止,避免铸成大错。

不过普通人不是唐太宗,没有这样得力的智囊团,那就得学会自己做决断。

比如我以前有位同事特别喜欢看电影,经常向我推荐,而且不只是说电影名,是连碟一起借,所以那段时间他就是我的片源。但难道没人推荐、没人借碟我就不看电影了?

我有两个简单的做法:

一是在豆瓣电影里面,有TOP250https://movie.douban.com/top250 里面有不少都是我没看过的,当我想不出来看什么电影时,我根本不费脑子想,就直接从里面挑选。

一是我平常会注意微博上几位电影大V的推荐,他们有时候也会给出度盘资源,我看到就存起来,想看的时候从自己度盘里挑。


有些我已经看过的片子读过的书,我会重读,也不会让自己陷入“今天到底该读什么书呢?”这样的选择困境。


今天也有人让我推荐学摄影的书,我说随便抓一本读就行,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好书,基础技能就是那些,先从基础抓起,培养好了再读其他书,一看也就能够分辨。一本关于技能的书,再不好,能坏到哪里去?


任何话语,都有应用场景,“选择比努力重要”是对的,但不能在任何场合都滥用,时间如果都花在选择上,哪还给努力腾出时间呢?但最终起作用的,不还是行动?选择本身当然也算是一种行动,但却也可能成为行动的瓶颈。


三思而终于行动之后,在行动过程中,又会面临各种选择,于是,后面的行动可能不断被选择导致延宕。


以前,往往是一个选择定终身,但现在这个时代,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回旋空间。以前是计划经济,一个人被分配了工作,可能得干到老死也不能改行,结了婚,再不幸福也得熬着。现在,大学专业可以改,工作不适合可以跳槽,婚姻不幸福可以离婚,社会的包容度已经整体提升,聪明人就算是选错了方向,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而且,事实上,也可以不是浪费,因为能否利用好自己的经历,其实也全看自身。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起先是国际象棋冠军,后来又去学太极拳,由棋道入功夫,把二者融会贯通,又成为太极拳高手,他认为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学习,所以总结出了“学习之道”。

如果他总是充满自我怀疑,“我一学国际象棋的人,到底能不能练太极拳啊?”“我这么一个根正苗红的歪果仁,去练中国的太极拳,我老乡会不会笑话我啊?我女朋友会不会甩了我啊?”要么,“约翰,你给我推荐几本太极拳的书?我要学太极拳啦!”思前想后,下不了决心,看了一堆书,也没下场练,那么,他就成不了太极推手大师,我们也看不到《学习之道》。


如果时间都花在选择上,还有多少时间行动?


练武的人往往决断力强,因为武艺影响性格和行为。比武,方寸之间、须臾之间,要见胜负,容不下那么多犹疑。《师父》中,师父郑山傲和徒弟黄觉对决,本来可以使绝招废掉徒弟的眼睛,一个不忍(也可能有不敢的意思,因为旁边有拿枪的军人),就被徒弟占了先机,毁了一世英名,远走巴西。


谢海盟在《行云纪》中提到日本剑豪小说《丧神》,幻云斋收仇人之子哲郎太为徒,教他谨守自我的本能,要他将剑术练成抢先在意念之前的本能动作。这和《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要忘掉剑招,是差不多的用意。


有些事,需要反复斟酌,步步为营,而有些事,最好的做法是开始,甚至不需要先思虑周全。


我有段时间每天早晨快走,出门后不假思索,随心选择一条路就走,如果觉得那条路不好,就再走回来,因为我的目标是走5公里,所以就算是反复走一段路,只要达到公里数就可以。如果每天都还思考5分钟到底走去哪里,这个时间就是浪费的。

这的确是小事。

但大事也是如此。


有段时间有个挺吸引人的全职工作机会,和电影相关,因为对电影很感兴趣,所以动了心。不过综合考量之下,很快就决定拒绝,因为相比之下,自由更加可贵,整个考虑时长,如果不是因为去欧洲的行程,还可以更短。快速决断,对别人也是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对方可以了解情况,再寻找其他人选,不至于耽误了工作。


快速地从众多选择中进行决断,会不会犯错?

有可能。

尤其是在经验还不够丰富的时候。


不过前面已经说了,如果错了,并不等于一错到底,还有机会纠错。


最忌的,不仅仅是犹豫不决,还有就是下了决定以后又反悔,反悔的次数多了,人的信誉也就毁了。一条道走到天黑般的固执当然是不对,但一个朝秦暮楚的人,也很难让人信任。何况有时候,所选择的那条路,并不见得是错,只是“舍不得”,得了陇还望蜀,有了白玫瑰就不稀罕,觉得红玫瑰是自己心头爱,回到红玫瑰身边,又牵挂白玫瑰,这样的人生,不只是给自己带来困扰,也让别人无所适从。


看徐皓峰关于电影《师父》武打设计的书《坐看重围》,里面提到吴清源晚期棋风大变,一改早期的灵动飘逸,好战嗜杀,险招狠手迭出,不是大师追求极致,是他要尽早结束,因为过了有效脑力时间,必输无疑。


如果时间都花在选择上,还有多少时间行动?


现在很多人的麻烦就是: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有效脑力时间。


那么,怎么来改变选择恐惧症呢?


一个较好的做法是:

做事情的时候,给自己设置一个Deadline,这会起到限制并且激发潜力的作用,凡事给自己一个Deadline,不要无休止地思考下去。

有些事,过了Deadline,哪怕是抓阄,也可以先拿出一个结果,立刻行动。

一句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就这么一个建议。因为太多了以后,又会陷入选择困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