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大学生女儿安全套,本质上是个沟通习惯的问题

(2016-03-04 11:45:05)
标签:

杂谈

#给大学生女儿安全套#这个话题的导语是这样的:
去年秋天,女儿要去外地读大学了,冯妈妈在为女儿打包行李的时候,当着女儿的面,冯妈妈把一盒避孕套放到了行李箱里。女儿一脸排斥的表情,一把把避孕套拿了出来,冯妈妈觉得有些生气又有些可笑。

潇湘晨报的新闻标题是《妈妈在行李箱放安全套引反感 女儿:你有病啊》:
http://www.xxcb.cn/event/guonei/2016-03-01/9049425.html

导语和新闻标题,都是媒体惯用手法,语不惊人死不休,效果当然也很显著,一来是吸引了眼球,二来是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指责女儿无礼的。

相关的一段内容是:
  去年秋天,女儿要去外地读大学了,我心里那个纠结啊,高兴的是她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担心的是安全问题。
  我想告诉她,在外面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但尝试了几次,实在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平时我和女儿几乎没有什么深度的沟通,突然聊这个话题,觉得好尴尬。
  眼看着女儿要离开了,我就硬着头皮和她谈了几次,每次刚刚开了个头,就被她硬邦邦地一句“知道了”给打回来了。
  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在为女儿打包行李的时候,当着她的面,把一盒避孕套放到了行李箱里。
  我当时想,她问起来原因,就可以顺着这个话题聊下去。没想到,女儿皱着眉头,一脸排斥的表情,一把把避孕套拿了出来,还说了句:“你有病啊!” 

  我当时心里有点生气,但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可笑,总之,沟通失败了。

说女孩子无礼的,倒也不算冤枉,因为“你有病啊”这个说法,其实可以有多种理解:
如果女儿和母亲关系亲密,女儿可能会“没大没小”,和母亲这样说,带点嗔怨,带点撒娇。不算大过。
如果女儿和母亲缺少沟通,女儿被母亲的举动弄得尴尬,脱口而出这一句,显示两人有裂痕,这样说有一定的严重性。

而母亲的举动,显然是唐突的,问题就在于“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平时我和女儿几乎没有什么深度的沟通”。
都说女儿是母亲的贴身小棉袄,不过这种“没有什么深度沟通”的状态,在很多家庭都有,既然别的事情都不容易有深度沟通,那么,涉及到敏感的性话题,也就更不容易启齿。

这个事件,本来没什么大不了,但也有一定的典型性。
中国的父母,普遍是比较“急”,在孩子的不同阶段间,转换非常生硬。

比如初中和高中,对孩子的主要要求是学习。对早恋严防死守,稍有一点苗头可能就想着扼杀。
上了大学以后,进入担忧阶段,但孩子在外面,不像以前在家里那样好管,如果平时沟通较好,孩子上大学期间可以继续用微信等保持沟通,但如果平常缺少沟通,孩子上大学后往往就更缺少话题,关于孩子的爱恋、就业,家长要么给不了中肯的意见,要么就是反面意见——不要异地恋啊,要考公务员啊,要回家乡工作啊,要稳定啊。

等到大学毕业,就开始为孩子的恋爱和婚姻操心了,结了婚,就开始为下一代操心了。

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家长的要求和想法往往都是相反的,一个阶段结束,即出现180度的转弯。
设想,新闻中的冯妈妈,如果在平常就能够和女儿深度沟通,有一个平等的对话态度,当女儿询问起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可以正面回答(当然回答还是需要技巧的),而不是闪闪躲躲,或者就是一句“小孩子,问这个做什么!”来打发,那么,也就不必面临往行李箱放安全套的尴尬情况。

父母原本可以凭自己的丰富社会经验,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指引者,但由于文化、个体等原因,就出现了各种断裂。当这些断裂还来不及弥补的时候,下一个断裂又产生了,而且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

有个女孩子对我说,她和母亲有很深入的交流,可以说是无话不说,她对自己的母亲既爱且敬,对母亲的意见也非常信服,既有自己的主见,也会参考母亲的意见。她出国留学回来,找到了一份工作,不在母亲身边,回家后,她母亲把她衣橱里的衣服基本上更新了一遍,只除了几件家居服以外,其他的全都换了风格,告诉她,要工作了,以前的衣服不能再穿,应该换成和新的身份相符合的衣服,家居服可以在家里继续穿,但外出不可以。有这样的母亲,对孩子来说,是幸运。

人的一生都不应该停止成长,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需要学会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学会和别人的生命阶段匹配,对于父母来说,也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