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刚读高军和徐路的《快活馋》,不出所料,读到25%就很饿了,对文字敏感的人,都这样,然而我早就看透了这一切,所以在读书之前,已经先做好了准备。
胡萝卜洗净、去皮,红薯洗净、去皮,去皮用的是我从法国带回来的Victorinox牌的削皮刀,端的锋利——自从秋叶告诉我春花削水果结果受了伤花了一万二医疗费,我就启用了新削皮刀,一万二够我去趟日本了,可不能被手给浪费了。然后切块,码在小碗里,放进盛好水的蒸蛋器,然后就去读书了。
读到很饿很饿,就先放下书,到厨房插好电。
蒸蛋器是@米肖肖红 强烈建议我买的,说是神器,我觉得倒也真是方便。电蒸锅我也有,不过太大,要是蒸一小碗红薯米饭什么的,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蒸蛋器就比较适合,如果要蒸多几样,大不了多蒸几次就是,反正也不用多长时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诚不我欺,即使他们没见过蒸蛋器。
按习俗元宵节是应该吃元宵或者汤圆的,但是,一概没有,只有胡萝卜和红薯,做为一个节约和易于满足的人,我也不做过高的要求。
我是特别会入乡随俗的。
以前在北方吃元宵,后来到南方吃汤圆。
很多人以为元宵和汤圆是一样东西,吃过的才会知道不一样。
味道不同,包法也不同。其实两样我都没做过,不过见过做元宵。
是见过祖母做过。因为祖母是祖父后娶的,而且亲祖母的去世和她相关,所以一向和她不怎么亲近。倒是忘了有一年元宵节,不知道怎么回事,在祖父家那边,此时祖母已经年迈,相比年轻时和善很多,嘱咐我在一边,看她做元宵。
馅子是甜的,有青红丝等,硬质,在糯米粉里面滚,反复滚,慢慢大起来,到一定程度,就好了,放在容器里。要吃的时候,煮滚水,然后倒进去,浮起来以后,就差不多了。也可以炸来吃。
我们家吃的元宵都是买来的。其实也就是应景,我不太喜欢吃,感觉太硬。
到南方后,汤圆就比较合口味,软、糯。偶尔会买袋汤圆放在冰箱里,想吃了就煮几个,当早餐或甜点吃。特别喜欢吃黑芝麻馅的,一咬下去,满嘴香。
家乡以前元宵节的气氛是很浓的,自己家里除了吃元宵,还要做灯。用萝卜挖出小坑来,插上缠了棉花的芯子,用油浸了,各处放一盏。还会用面蒸成灯,也是加上芯子和油。都很好。挖萝卜灯的事我很喜欢干,蒸面灯的手艺不行,试过,蒸出来都塌了。
晚上会邀集了人去看龙灯和花灯,年年十五有龙灯耍,各式各样的花灯、灯谜,还有人踩高跷。由于高跷算是个技术活,所以每年也就是那几个人表演,不少人都是来自仓巷,就是我外婆家住的那一带。我对一个人印象特别深,那个人有点怪,早些年见他,是个女人的样,长头发,扎成麻花辫子,称呼是“姨”,后来再见,头发短了,成了男人的样子,不知道怎么称呼好,问外婆和小姨她们,让称呼“舅舅”,那年头也不兴变性手术,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小孩子也不敢多问。
后来就没有高跷了。还有灯市,人太多还发生过踩死人的事件。
再后来,离开家乡,也不知道成了什么样子。
吃元宵的习俗应该一直继续着。
文章写完了,我的红薯也熟了。
前一篇:明亮地、温暖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