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门,才发现天气是这样的冷。相比春节前后几天的阳光明媚,现在感觉仿佛回到了冬天。料不到如此,衣服穿得有些单薄,不过考虑到时间,也没再回去添衣。
莲花山公园很有名,我却一直没有去过,似乎以前对此缺少兴趣。昨天和赛美通电话,随意说到看桃花,赛美说莲花山公园就有,在网上查了下,深圳看桃花的地方,这里最近,于是决定了,过去看桃花。稳妥起见,还在微博上先做了搜索,看到前一天有人发的微博,有桃花图,确定无误。
莲花山有好几个门,我也不清楚怎么走,叫了优步,随意停在一个门前,然后往里找,怎么都不象有桃花的样子,问了三个人,才算找对方向。
过去,就是一片桃林。
桃花烂漫。

桃花在中国,历史很悠久,所以说夸父追日,渴而死,其杖化为邓林(即桃林)。是以每见桃林,会想到先人们的故事,还有无数诗篇,如《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我小时候住的村子,有人家里种有桃树,桃在北方不是稀奇水果,我吃完桃子后,将桃核种下,也会发芽,但长不大,开始不明白缘由,后来才懂,原来播种不是种植桃树的主要方式,主要还是扦插。
春天的时候,村里的桃花、杏花、梨花次第开放,即使这些果树不是为了赏花,也还是为那种美所震慑。当时,除了桃花以久,特别喜欢梨花。

眼前所见的桃花,与幼时所见并不相同。做为桃树的桃花,没有这样艳丽。观花的碧桃,又有多个品种。

后来进了城,见的桃花,就以碧桃居多。
从家里到银行的一段路,春来,路旁桃花绽放。有时候就不骑单车,走路过去,一路看着花,反正也不远。

在苏州工作。运河两岸,也是桃花。

绿柳和红桃,最是相得益彰。

在北方的春天,冰封大地之后,万物回春,突然间红云绯绯,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桃在中国文化中又是重要符号。自古以来咏桃的诗文歌赋众多,所以见到桃花开,自然会想起。桃,不只是桃。

据说桃木可辟邪。大宝二宝幼时,母亲曾经用小袋子盛桃枝,让她们佩在身上。

桃花遍地都是,然而不落俗套。

我有年到南京,秦淮河畔,自然想起《桃花扇》。后来又到石门山,看到孔尚任写作《桃花扇》所住的小院子。山居清寂,他心中却有火在燃。
孔尚任逝后,葬在孔林。
他的墓前墓后,按说应该种满桃花。


我在桃林中穿行。


我看到的不只是美,还有生命。

大自然的神奇。

这样静静地和一朵花相对的时光,也是好的。

在这样的花面前,就不会忍心让自己的生命还未绽放就面临衰老。

看着它们,就觉得内心中有喷薄欲出的力量。


人所爱的一切将会融入自身。

花开了花会落,然而来年还会再开。

新芽会吐出。

照亮尘世昏暗。

胭脂初绽小桃红。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叶一菩提。
王羲之子王献之,有爱妾名桃叶,王献之曾经作《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其中有深情。

爱这个世界,就可以享受孤独。

天地之间,莫不可对话。反而怕人打扰。


不管有人无人,这里都是你的天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