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在二线城市又如何?对成长的追求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2016-02-05 11:16:49)
标签:

杂谈


身在二线城市又如何?对成长的追求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有一天,我在在行上接到一个特殊的约见申请:

特别注明了人在重庆,希望通过远程的方式约见,情辞恳切。

我想了想,就同意了。

这位学员,名叫“@剽悍一只猫”。


此前几天,一位身在美国的学员希望通过在行约见我,但她是从清韵专栏时期就关注我的人,有深度的信任,而重庆的学员,看上去之前并不了解我,所以效果如何,我也不敢确定。


我和重庆学员@剽悍一只猫采用的是QQ语音, 我用电脑登录,不用耳麦等,直接对着电脑说话,感觉通话效果相当不错。

这也是学员的建议,我请他来选择,他觉得用电脑登录QQ、使用语音方便做记录,在临近结束时他告诉我做了37条记录,我还真是有点惊讶,交流过程中通过他的描述,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心和行动力都很强,只是还欠缺方法和系统性,我指出他的问题所在,让他先去尝试,相信他肯定是可以有大幅进步的——他后来进步的速度超过了我的预想。


从他在约见结束后的反馈来说,效果应该不错:

身在二线城市又如何?对成长的追求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后来他又购买了我们的在线课程,加入了微信学员群,在群里非常活跃,我因此得以近距离看到他的成长历程。


他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了一个多月,发表了十多篇文章,但是粉丝接近一万。

文章少而精,在微博和微信都被不少大号转载,所以带来大量粉丝。

这让那些长时间运营却增粉缓慢的公号,的确会感觉情何以堪。


而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现象背后的历程。


我和@剽悍一只猫 围绕着背后的故事,做了些交流。


我:

你是怎么知道在行这个APP的?

猫:

去年 11月的时候吧,在一个微信群里面看见有人在极力推荐在行这个 app,挺好奇的,就下载并注册了。发现上面有非常多的精英大牛,而且花几百块钱就能跟他们一对一沟通请教。


我:

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去向他们请教的呢?很多人一看自己的城市里在行没有开,就放弃了。 


猫:

这些年我一直在重庆,深感视野受限,在行这个 app 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惊喜。刚好那段时间我没什么事情做,想趁有空闲多学点东西。哈哈,于是我就开始在上面找我感兴趣的人。


我:

那你是怎么选择感兴趣的人呢? 


猫:

通过搜索,再看他们的介绍,有些人是关于英语的,有些人是关于演讲的,有些人是关于职业规划的,还有如何选书读书提升自我的,就是萧老师你啦!

 

我:

都是远程交流的吗?


猫:

这里面有两个人是面对面交谈,其中有一个是我去上海的时候见的演讲培训师,另外一个是北京的一个演讲培训师,他刚好出差来重庆。其他人都是通过电话,QQ 视频或语音上课的。


我:

约了多少人呢? 


猫:

大概约了 10 个人吧,跟这 10 个人聊完以后,我发现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视野一下打开太多太多。而且我发现,我之前做的那些事情,都不是我真正想做的。我的天地,应该更加广阔。


我:

那这些约见给你带来什么改变呢?

猫:

不知不觉就到 2016 年元旦了,3 天假期我一直在冥思苦想,2016 年我该做点什么呢?

前面的学习经历告诉我,跟人学比跟书学其实要靠谱得多,要不我就采访 100 个大神级牛人吧,这样我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而且把我学到的写成文章并分享出去,应该会有很多人看。

另外,目标里还有一项:读 100 本致用类书籍,并输出 100 篇读书笔记。

跟人学与跟书学相结合,当时觉得挺完美的。

于是在众多反对声中,我开始做了。


我:

为什么会有人反对?

猫:

我和别人说了我的想法,很多人都觉得不现实,因为我没名气,他们觉得那些大牛怎么会理我呢?不过我觉得,别人反对归反对,我为什么要受他们的影响呢?认定的事就去做。于是就开始了,通过自己的厚脸皮,到处勾搭,采访了二十几位大神级牛人,其中包括百万畅销书作者,还有央视百家讲坛的名师。

 每一次采访,我都受益匪浅。我意识到我能做的其实真的可以很多。我以前只不过是把自己局限在了重庆这个二线城市的视野里。

 

我:

说到这个,我也深有同感。很多人以为有了网络就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其实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所谓的网络,也不过是每个人浏览器里的收藏夹、微博上的关注、朋友圈里的人们。还是有其局限的。那你开始的时候并没准备做微信公众号是吧?


猫:

是啊,我当时选择了简书这个平台。每天都会坚持写文章,不管是人物访谈、读书笔记还是心得体会。从 201512 月中旬到现在,我已经写了 44 篇(不包括帮别人写的文案)。


刚开始我觉得自己的文字真的惨不忍睹,但写多了以后,既然有那么一两篇在简书上点击过万,而且被大号转载。


微信公众号是20151227 日注册的,但随着我的文章被越来越多的公众号转载,增粉速度也快了起来,做到 35 天的时候已经有6000多人关注,现在已经近万了。


我的文章一般都会放在简书那个平台上,有段时间我非常拼,出现过简书首页同时有我四篇文章的情况。


很快我就成为简书的签约作者了,我的文章转载率也越来越高。


刚开始我只想做好自己的采访,读好自己的书,然后写出东西来。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链接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当我的文章一次又一次成为热门,找我开专栏的,找我合作的,找我出书的,给我工作的,一个个来了。

 

我:

听上去和达达令的路线差不多啊。也是蛮拼的,而且拼着拼着,有了努力,成果就来了。

猫:

是啊,为了能够实现我的目标,我给自己放了 100 天假,这 100 天我不上班,专门读书采访写作,实在是没钱,我能教英语,我能教演讲,生存应该没问题。慢慢地,我在互联网上有了一定的识别度,毕竟作为一个二线城市的普通人,要采访 100 个大神级牛人,还是挺有难度的。

我这样敢想敢做而且能坚持的人相对较少,只要我能做下去,我相信肯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现在想想,其实能坚持下来一是靠机缘,二也靠自己之前的积累。

我之前读书的量很大,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囫囵吞枣,但读书速度、总结能力至少是练起来了。

我做过市场推广,课程咨询,英语培训,我的沟通表达能力还算可以。

我参加过很多培训,还有很多活动,脑海里储备的故事还是挺多的。

我是十点读书会重庆班委,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小伙伴,他们平时也会给我提供帮助。


我:

就我的观察来说,似乎还不只这些?从咱们的接触来说,我觉得你是个特别为别人着想的人,而且特别舍得花钱,我注意到几乎我的每篇图文,你都会赞赏,还经常在群里发红包。包括你在在行给我的评论,最后一句也是帮助推广。

 

猫:

老师过奖啦!的确,我会为别人着想,我不会向采访对象一味索取,我会想方设法回馈他们,比如把采访文章投到很多平台上,争取更多的阅读量,推广我的采访对象。他们都是大咖,说起来并不在乎这点推广,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我的诚意。有一位大咖明说了不需要我为他推广,我听他的声音有些疲惫,我就教他如何科学练声。

总之,我一定要回报他们,感谢他们能够在我很普通的时候,接受我的采访。


@剽悍一只猫 的故事,对你有没有启发呢?

如同达达令的故事一样,你不见得要成为达达令,但是优秀的人们成长的路径,对于有心的你,肯定会有启迪。


欢迎你在留言里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对@剽悍一只猫 的微信公众号感兴趣,也欢迎你到那儿一游,我想,从他自己的文章里,你也许可以学到更多。

身在二线城市又如何?对成长的追求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补充说明:

1、关于重庆被称为二线城市,有人表示反对,理由是重庆是直辖市。

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即使是直辖市,也不属于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在是一种非学术范畴的经济概念,指房价较高的城市,也指在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城市。一线城市的划分并没有公开的标准,属于媒体或专家分析常用,从而形成一种大众认知习惯。社会评判一线城市的常见标准包括:房价、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以上据百度百科。


2、虽然写的是二线城市的故事,但是对于三线、四线城市一样可以借鉴。这个其实不需要特殊说明,不过看到有人看后哀叹说:“那我们三四线城市的怎么办呢?”所以补充一句。身在一线城市的人运用不好地域优势,成长一样受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风信子
后一篇:山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