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你好,这是做什么的呀?
他说:洗家电的。
我问:洗抽油烟机多少钱?
他说:138块,目前推广期,可以优惠30。
我用手机扫描了二维码,先存起来。问:那你为什么一直在这儿呀?
他说:我在等同事。
谢了他,就走开了。
然而故事并没完。
锈才回复说,当时和他们合作的就是这家。
这样的一件小事,其实体现了如下几点意识:
时间管理:一鱼数吃。(健行回来还顺便买了菜。)
知识管理:知识分享。
网络营销:推广合作。做为深圳人,总会想着对深圳人有利的一些东西,推荐给深窗,就可以透过他们让更多的深圳人知道、受益,互联网产品推广期的优惠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对我来说,敏锐观察、快速联想都是本能,抓取信息并给信息派上用场,是技能,当然,能不能派上那是另说,但至少,要先有这个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运用能力。
获取知识相对容易,现代社会,到处都是信息矿脉,俯拾皆是。
然而从矿脉中炼出金子,从信息中获取知识,把知识提升为智慧,难度就大很多。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就是一种运用和转化的方式。
而技能运用到炉火纯青时,会形成本能。不假思索,快速判断,也就是所谓的“直觉”,我更愿意称之为“智觉”,因为这是知识的积累达臻智慧的层次。
怎么才能做到?
注重吸收,不断苦练。
不管是在工作中、学习过程中,还是日常生活里,都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观察、思考、分析、提炼。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多累啊!这很难啊!
好吧,如果觉得难和累,那就不做呗。
以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说,如果形成了思维习惯,就不会觉得累,反而会因为习惯成自然,效率会非常高,而且容易把握住各种机会——这和在行一样,当别人还没怎么注意到在行的时候,我已经进驻了,当别人刚开始使用在行的时候,我已经快速掌握了,当别人还在发愁怎么提高约见人数的时候,我已经在两个多月时间里成为在行全国见人最多的行家了,而且也凭藉对优步、在行等共享经济形态的研究,开展线上培训了——全程都离不开知识转化。
当我们看到一个概念的时候,习惯性地会觉得这个概念高大上,通常会往企业层面去思考,比如互联网+,但是在行、靠我、微博微信公众号这类新媒体等,其实不也是个人的互联网+?当我们能够用互联网思维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会萌生很多创意:比如我将来要是买了房子,就会考虑通过Airbnb出租,因为反正我在外旅行的时间也很多,房子与其空置,还不如共享——关于个人隐私类,就不用替我多考虑了,我如果想做,自然会想到办法。
前一篇:真正的母爱是个分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