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新史》:夜深时星星探出夜幕,人能仰望,就是幸福。

(2015-07-27 11:44:15)
标签:

杂谈

《丝绸之路新史》:夜深时星星探出夜幕,人能仰望,就是幸福。 作者[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原作名: The Silk Road : A New History
译者张湛 
出版年: 2015-8
页数: 328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0253414
书的278页,敦煌藏经洞中于阗-梵语常用语手册有些简单的对话:
你好吗?
很好,谢谢!
你好吗?
你从哪儿来?
我从于阗来。

不要生我的气。
我不会扯你的头发。
你要是说让人不愉快的话
我就生气了。

他爱很多女人。
他做爱。

你有书吗?
我有。
[什么书?]
经、律、论、密。
你有哪个?
你喜欢哪个?
我喜欢密。

看着这些简单的对话,心中有热流涌起。当初进行这些对话的人们啊,如今早已逝去,漫漫黄沙淹没了人们生活过的痕迹,如今只余废墟,藉着片言只语、墓葬发掘,像拼图一般,拼出人们当初在那片土地上的生活,近百年来的艰难研究、新发现的考古史料,遂有这一本《丝绸之路新史》。

丝绸之路,不是陌生的名词,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我自己,关于丝路的知识碎片也有不少,比如:
齐秦的歌《丝路》
喜多郎的《丝绸之路》
井上靖的《敦煌》和其他西域题材的短篇小说
关于玄奘法师的纪录片《玄奘之路》,曾经看到落泪
敦煌曲子词
唐诗宋词唐传奇里的敦煌
金庸的《白马啸西风》
关于鸠摩罗什的穿越小说《不负如来不负卿》
等等。

然而,这就算了解丝路了吗?
在这个著名的符号背后,还有些什么?那些横亘千年的时光,无数活动其中的人们,他们当初怎样生活?在艰险的路上,遇到过什么?除了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的描述,除了小说家们的想像,真实的丝路,究竟是怎样的?

历史的组成,固然主要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他们由于拥有丰富的记载占尽优势,然而,也还有千千万万的“蚁民”,他们处身社会的底层,也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从呱呱落地起,长大成人、婚丧嫁娶、从事不同的职业,为了生活而奔波。他们也许会成为巨商大贾富甲一方,也许在路上默默死去变成白骨。丝绸之路上活跃的,不只是各国使团,也还有这些从事商贸或就在其中生活的人们。在《丝绸之路新史》里,我看到了他们的存在。

米娜,被丈夫遗弃,带着女儿艰辛地生活,虽然有五次机会离开敦煌,但因为给不起路费,贫困到要帮人放羊为生。她在信中指责丈夫:“嫁猪嫁狗也比嫁你强!”
而一份710年的婚约和新娘副本,规定了丈夫和妻子的权利和义务,还包括了如果事情起了变化该怎么办,比如丈夫如果另外娶妻或纳妾,则应该送给妻子路费并把她送走,妻子也有权利结束婚姻。
如同书的序章中指出的,“这些文书常常能为我们展示一个非常鲜活的过去,具有私人性、确凿性、轶闻性、随机性。”纸片拼接起来的,是普通人的人生,他们的爱欲挣扎,生活烦恼。这样的事情,在千年之间,在“一个穿越了广大沙漠山川的、不断变化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间,每天发生。

与之前的想像相反,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并不是以丝绸为主,丝绸只是丝路货物中的一种,矿物、香料、金属、马具及皮革制品、玻璃和纸都很常见。其实丝路最大的意义,并不只是传播货物,还传播了思想、技术、图案。从书中了解到,由于玄奘和鸠摩罗什的译经工作,汉字音译梵语的做法,使汉语大概因此增加了35000个新词,比如般若、刹那等。

如今的塔克拉马干沙漠绝大多数河床都已经干涸,然而1899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却曾经乘着一艘12米长的船,探索了那一地区的水路,他总共航行了82天,里程达1500公里,对比今昔的变化,不能不让人黯然。

这本书对我来说的确很多是新知,这当然与我对丝路的不了解有关。在书的开始,有一页年表,上面标注了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200年间,尼雅&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中国、伊朗、伊斯兰世界、南亚、欧洲分别发生的重要大事件,让人对1400年间的变迁一目了然,当然,这只是大事,而小事如米娜的遭遇,充斥在这千年之间,生生死死,争战杀伐。战乱频仍的时代,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运。我在初听齐秦《丝路》时,开始并不懂“夜深时星星探出夜幕,人能仰望,就是幸福”是什么意思,慢慢地才懂得。

丝路当然不可能在一本书里讲清楚,所以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于新的发现,书的章节是按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国家区分,分别论述,又有关联,这种结构非常清晰。斯坦因做为丝路上的重要人物,几乎贯穿始终。对这个人,如同韩森的论述,感觉上非常复杂,既有痛恨,又有敬佩,还有一种难以说清的情绪:如果不是斯坦因的劫掠,那些文物,想必也逃不过文革,站在人类历史的角度,又觉得庆幸。记得到龙门石窟那次,看到被砍掉佛头的很多佛像,心中百味杂陈,第一次对斯坦因改变了看法。

玄奘是高昌和撒马尔罕两章中重点描述的人物,他曾经在高昌逗留,谢绝了国王的挽留,继续踏上未知的朝圣路途。玄奘法师对粟特人的描述很有意思,现在看当然是充满了偏见,但在没有实际接触的时候,文字往往会影响另外的人对被描述的人的看法,尤其是,如果被描述的人们,缺少自己的文字或者其他呈现的方式,比如图像等,就更容易被误解,历史原本就蒙着层层面纱,众多湮没了的故事,因此而经受重重误解,考古学家拼凑着只言片语,力图还原当初人们的生活情状,被尘封的历史,由此而逐渐显示出另一面。

现代的人们热衷旅行,而旅行的环境不再像昔年的玄奘、法显、马可波罗、斯坦因那样艰险,然而如果只是地理位置的变换,而不能在到达当地时,深入到那片土地,了解它的现在也了解它的过去,其实,所得有限。那样的旅行,我都建议不要出门,学会PS就够。

读历史,也是旅行,是穿越时空的旅行,当然这个旅行不能聚焦在宫庭穿越,尤其是像“马震”这样的噱头,如果能够去探求普通人的生活,先人们行经的足迹,也就能够从中发掘人类的根脉,并探求出自己的血脉由来。如同电影《云图》中的台词,“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

我们的生命终将逝去,然而人类却不会因此灭绝,所谓重生,并不见得是自身血脉的延续,每一个人都是相连的,除了身上流淌着的血,还有精神血脉。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经工作,耗时长久,呕心沥血,然而他们的成果,给多少人带来慰藉?这样的千秋功业,造就比肉体更加久远的精神传承。

这本书既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通俗的文化传播,如果有一天,要去西域,应该带着这本书一起,在蓝天和黄沙间展开重读,应该会有更深的感受,天地和岁月的大美,人间正道,真是沧桑,但始终也还是有一种不能摧折的生命力,流经岁月,始终顽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