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几天我在复习这本书,主要是从跨界、创新、应变的角度来看。
初读这本书是在今年的1月份,当时带着去新加坡,读完,写过书评。
一本有用的书,不应该只读一遍,而是记住书中的一些线索,在需要的时候,重读,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毕竟,这半年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情,尤其是新的尝试,比如出版散文、尝试在线课程等,所以,再读到“请放手去接触不同的领域、产业和文化。这些领域的差异性越大,接触到随机观点的风率就越高。”深以为然。
我承认我当初一看书名,就觉得这本书可读性不强,我带来新加坡,也是想着,读完后扔在这里就好了,不再带回去。
不过,出乎我意料之外,我觉得它很有用,所以我还是会带回去,上面有我做的一些标记,有些地方,我还要细细思考。
由于我的职业习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必然会和知识管理关联。得承认,作者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很多成功都不可复制,有些是探究不出原因,有些是探究出原因但未必适合当事人。
即使是原来成功的那个人,天时地利和人和,往往也不能复制,的确只能归结于:好运气。
古龙曾经说过:喜欢笑的人,运气一般不会太差。
这就给偶然增加了一点必然性。
原则上,所有的道理,都可以推究出来,即使是看上去莫名其妙的运气。所谓的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即使可以探究原因,这本书,也就有了较强的可读性,起码可以照做一下,而不是知道很多事情全凭运气后让人陷入虚无。
一万小时理论并没有错,但它有自己的局限范围,另外,我也认为,因一万小时而成功的人,其实也并没有说清楚:那个练习,肯定不是机械的练习,它应是不断总结、反思、改进的练习,需要专注、用心、思考,否则,再多一万小时也没有用。法兰斯说的更清楚,一万小时理论适用于某些规则清晰且不常变化的领域,而在现在这个时代,对不起,规则根本不起长时间的作用,否则,诺基亚不会衰落。
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世界,必须学会适应,学会以强大的学习力来对抗。相信运气,并非迷信,而是更好地制造和抓住机遇。
一切只提出问题而不给出解决建议的作者都是耍流氓……好在法兰斯不是这样,关于制造运气的四点:
1、不要太专注于某件事
2、采用交集思考法
3、跟着你的好奇心走
4、拒绝接受可预测的途径
还是相当靠谱的,只是这中间的分寸拿捏,相信需要一定的历练才能达到。本来嘛,知道和做到,就是两回事。
对于我来说,时代不断变化,我也在不断变化,以变应变,所以,这本书对我有用,对于其他人,尤其对于固步自封的人,我不确定,而对于原本就迷信的人,可能反而有害,因为他们会拥有了不进步的理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