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苟且的这一端
(2017-11-24 18:17:36)
标签:
诗和远方苟且同学群网络出版 |
分类: 文学随笔 |
我怀疑,是不是所有人群都面临这样的困惑与选择:一端是为了物质和生计的蝇营狗苟,另一端是只在闲暇喘息时才得以浮现脑海的内心梦想。生活在分裂和夹缝中,心有不甘却身不由己,唯有站在现实生活苟且的这一端,遥视彼岸的理想和童真,徒生太息。
我怀疑,这种矛盾对立的困惑其实是有年代印迹的。也就是说,高晓松命题式的词组“诗和远方”只代表65后以及70后的这一组人群的话语方式。生逢一个物质生活和价值观念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这样一个时代,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被命运裹携的,根本不存在左右逢源身心统一的生活选项。要么苟且,要么诗和远方。除非,像海子或安娜卡列尼娜那样有勇气以卧轨的方式拒绝这种残酷的二选一,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我们都不可避免地站在了现实生活苟且的这一端。
所幸,“诗和远方”的话题并没有被压死被埋葬。所谓技术和信息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我们65后以及70后的这一组人群不必耗其一生都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苟且残喘。弹指挥手之间,虽然人生过半,所幸,我们还有梦想,还有时间!我们还有机会梳理自己的前半生,回访自己的童年,拼接裂缝,修复内心世界荒芜了的另一半“彼岸”。
我相信,我们已经来到了这样的路口,
我相信,我们已经来到了这样的时间——站在苟且的这一端,不必迷失,不必纠结,只需要开启新的建设,就像我们已经建设过物质的生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精神世界完整起来——“诗和远方”不是这一代人的奢侈品,而是我们天赋的权利,我们来到这个蓝色的星球穿行一次,谁说我们不可以轻舞飞扬?
所以
,生逢巨变反而是一种恩赐,让我们可以在泥淖中理解苦难与厚重,理解责任与使命,然后,在泥淖中升腾起来,显示生命的骄傲,显示理想的高贵,演示纵然在蹉跎和艰难中还可以飞腾起诗意,并且,这诗意原就是生命的本然。
于是,“站在苟且的这一端”成了命运女神一个妙手偶得的场景,把我们寻访的脚步托举起来。
是的,我们何不马上就开启寻访?开启这样一种新方式的寻访:
-1-
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出版”的传统意义已经消失?从前的出版物需要出版社来包办选题、编辑、出版甚至发行……而今天,信息随时出现在云端服务器上,供人访问。另一方面,社交网络让人类的社会组织方式前所未有地自由了、变革了,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作息链条简化到了最短。
于是,像我们的小学同学群这样,我们发布进去的文章就成了一种出版物,我们发布的歌曲就是直接面对听众的“唱片”,而且更进一步的是,这种发布出版是双向互动的,传统的出版与之根本不能相比。
-2-
我们的这个小学群的各成员,其实还是我们每个人的标准读者和受众。我记得在学生时代,李录跟我提到过一本书似乎叫《出类拔萃之辈》。常常,我觉得我们所在的这个小学班级就不乏出类拔萃之辈,这也许是非常幸运的命运安排吧。像李录这样的有过传统意义的出版经历,而大部分人其实每一个都有其精彩的人生故事,只要在群里讲出来,发出来,就实现了现代网络意义上的出版。
而且,这种出版变得即时有效!因为它一经出版就直接抵达了它的标准读者。(如果这些童年一起长大的高素质的同学还不是最懂我们的标准读者,那这世界上恐怕就只有陌生者和打酱油的人了)
-3-
所以,至少我本人会开启非虚构的写作之旅。并邀请每一个群成员参与进来。可以提问,可以点题,可以凭着本心讲述内心的所思所想。大家的每一句话都是这个写作-出版的环节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在专门的博客上集结文章,也同样可以集结音频、视频作品。这些文章、音视频作品因互动而具有相关性和话题性。总之,它们是活的不断生长的作品,我们每个人既是读者,也是作者!
孟文丛、李录、李刚、李克非、卢育红、孙鹏……每个群成员都是我及大家预期中的写作者,因为志趣,我们相聚、互动,并让思想和情感相互坦露、共鸣、互生、集结。
假如这些出版的集合需要一个总体名称,我建议就叫《站在苟且的这一端》。
-4-
大约半年前的大学同学一次聚餐后,武国东跟我说起李刚,他说“高中时李刚的性格是想改变社会”。站在苟且的这一端,我们每一个人被生活磨砺、被世界改变、向现实妥协都属当然自然,天经地义。但是,如果寻访内心的世界,我们会发现,有些自童年起渐渐刻录于内心的东西是无可改变的。并且,越是历经时光,越是明白那些才是自己真正的财富。
2010年,我决意从腾讯辞职,回到唐山,就是要脱离身不由己的苟且。虽然还没有实现现实生活的富足,但应当可以应付生活的温饱。可是,如果我不立即开启依从内心的渴望,我唯恐磨灭的是我追梦的不妥协不屈从。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我已经摸到了我长久以来追寻的理性真理的发现路径,这个路径就是我的印迹,假如我来到这个世界有幸留下某个有意义的永久印迹,那真的很幸运很奢侈,我没有理由不为这种可能的奇迹般的幸运而坚决放弃苟且,追寻远方。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李俊个人的机会,把内心世界的孤独的长途旅行记录下来,这个旅行的起点始于1983年在新市区新华书店里邂逅的秦关根的《爱因斯坦传》,一路下来,与青岛大学谭天荣教授的通信,对夏威夷大学科庇教授的《符号逻辑》的研读,以及其后的对数学基础、哲学逻辑的学习和研读,都是这个旅行的重要坐标节点。这个跨度30多年旅行确实有些孤独,但现在,如果在这个群里我也许自说自话地把它记录下来,与你们的缘分当中,我已觉无憾了。
当然,在这个群里的集体的写作、互动、回忆和出版必然更会像狂欢式的大Party。我们有适合的记录者和访谈对象,这不应错过;我们本身就是这个巨变时代的最生动的记录与轨迹,这不可辜负!
-5-
我仿佛看见,一出喜剧正上演。
我仿佛看见,我们的群正在开启一次漂亮的创作-出版实践。
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群,全中国全世界都恐怕难得一见了吧,hia
hia hia hia ……
在这次非虚构的写作之旅中,我也希望成为一个访谈者,访谈分成两类,一类是主题式的访谈,一类是人物访谈。目前,李录、冯文飞……是我感兴趣访谈对象。
当然,参与性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全体成员提供建设性。
来吧,我们应当一起见证一个了不起的互动先锋群的伟大诞生与成长!
《陵园小学79届三班》的新浪博客正在注册和创建中……
前一篇:以常识的名义欢送贾跃亭和他的党羽
后一篇:守住真诚!守住我们最后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