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请《萌芽》公布三名缺考生作品

标签:
代笔韩寒萌芽新概念作弊文化 |
分类: 时事点击 |
2014年3月20日,网友@吕厂衣@司马3忌@英超老王子
先后来到上海黄浦公证处,查阅了首届新概念大赛的全部公证档案,确定在整个公证档案中都没有出现韩寒的名字。
3月21日,中国国家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对网友的【公证档案“无韩”发现】进行了追踪报道,记者潘毅实习记者田婧莹采访上海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得到了非常明确的答复:公证处的公证书里没有韩寒的名字。这次由@中国之声罗厚
策划的新闻采访,于当晚在《中国之声》的“新闻晚高峰”节目首次播出。文字内容经央广网(《上海公证处证实:首届“新概念”获奖名单没有韩寒》http://t.cn/8sGNEvL)登载后,被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和跟进采访。

至此,支持“韩寒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凭证,就只有身为大赛1/8个主办方的《萌芽》杂志社于1999年第5期《萌芽》第1页上公布的一等奖名单,但是这1/8个主办方竟然发生了“排版错误”,把韩寒放在了社会组“C组”,这就让当时身为高一学生的韩寒“得到了一个不可能的奖”,而且1/8个主办方《萌芽》杂志社至今没有在其正式出版物上更正过这个错误的名单。相反,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萌芽》杂志社等八家主办单位都承认的上海黄浦公证处的公证档案中,对八家主办单位都有效的获奖名单里却没有任何“韩寒”的名字的出现。
所以,无论从八家主办单位共同认可的公证材料来看,还是从1/8个主办方《萌芽》杂志社自己正式发布的获奖名单来看,韩寒都没有可能正确地真正地得到过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1/8个主办方《萌芽》杂志社的某负责人在接受央广记者采访时,还在狡辩说他们补交过获奖名单,并且声称“当然经过公证了,当时就公证了”,但上海黄浦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已经明确表示:他们没有接收过补充的获奖信息。
在上海黄浦公证处与《萌芽》杂志社的某负责人之间存在了明显的争议。其实这个争议非常容易解决。首届新概念大赛结束后的第五天,公证处向《萌芽》杂志社提交了公证材料,这个公证材料如果遗漏了重要的公证内容,《萌芽》方面当时必应提出异议,而《萌芽》现在保存的材料就是他们已经认可的公证材料。《萌芽》杂志社的某负责人只要打开你们保存的公证材料,看看里面有没有韩寒的名字,一切就水落石出了。
据说李其纲已经是《萌芽》的副主编了,那么,请@上海李其纲
展示一下贵社保存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公证材料吧!让我们看看那里面有没有韩寒的名字?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有多人被七所主办大学因获奖而直接录取。新概念大赛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事关整个社会,影响遍及全国。所以《萌芽》有义务公开首届大赛的评奖过程的相关档案,其中重点是【评委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当中是不是有关于给韩寒补考机会的内容?
在1999年第5期《萌芽》第4页《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一文中有记载:“复赛结束后大赛复评委分成几组,连夜对复赛试卷进行了评分。然后再综合初、复赛的成绩评定出一等奖20名,二等奖120名,入围奖192人。(上海地区有三名考生无故缺考,被取消评奖资格),获组织推荐奖的学校50名……”这段文字让我们知道,在上海地区至少有4名学生取得了复赛资格却又缺考,这4名缺考学生中就包括韩寒。韩寒被“破格”得到了补考的机会,而其余3名学生却被取消了评奖资格。

因此,韩寒被“破格”得到了补考的机会就有两个解释:
⑴韩寒凭借父亲与这些评委和《萌芽》工作人员的特殊关系得到的补考机会,而其他3人因为没有这种特殊关系就失去了机会;
⑵韩寒的初赛文章过于优秀,受到了很多评委的特别青睐。而其他3名缺考的上海学生的作品明显与“韩寒”的作品差了一个档次。
第⑴种解释,其实就是在操作上证明了韩寒与《萌芽》的联手作弊。要排除第⑴种解释,就要检验《萌芽》有没有材料能支持第⑵种解释。
那么,《萌芽》有必要公布被取消评奖资格的3名上海学生的初赛作品。在四千余篇参赛作品当中,3名学生的作品既然能进入到335篇入围作品当中,至少高过了初评委的标准。现在,应当让社会公众检验一下3名学生投寄的作文与《求医》和《书店》有没有很大的水平落差。

《萌芽》,是时候公布上海三名缺考学生的入围作品了!
前一篇:三硬伤证明《萌芽》是作弊不是疏漏
后一篇:梅西比马拉多纳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