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会爱上野东西

(2012-10-04 19:26:33)
标签:

卡波特

意大利

野东西

蒂凡尼的早餐

刘颖

娱乐

分类: 文娱评论

谁会爱上野东西

  每个人对爱情都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他(她)阅历多了,场面上混得久了,就会把这种理解变作成见,而这种成见会让人远离爱情,至少,会让人习惯熟悉的事物,而恐惧遥远与陌生的东西。
  卡波特在《蒂凡尼的早餐》里借郝莉之口说出了一种普遍之爱,在我看来,那才是爱情的真谛:“千万别爱上野东西。要是你爱上野东西,你只有抬头望着天空的份儿。”那种遥不可及的爱才是真爱,关键问题只是我们够不够坚持,够不够勇敢。
  有人说卡波特塑造的郝莉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形象,而我认为卡波特只是把我们都熟悉的爱情做了画龙点睛的描述。村上春树说那是什么“纯洁的放荡感”,这种转述真是蹩脚而煞风景。卡波特的天分在于让郝莉轻描谈写地说出了永恒真理:爱上“野东西”是人类集体无意识中一种深深的情怀——原始的神秘感崇拜,只要心灵还不被世俗欲望和成熟理性所蒙蔽,爱上野东西就是一种纯洁对另一种纯洁飞蛾扑火般的神往。
  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为什么能征服凯撒大帝和安东尼?因为越是在古典,越是会有倾国倾城的“野东西”制造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历史剧。野东西是会伤人的,而如果被伤的人是帝王将相,伤人就成了殇国。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淘气玩峰火导致了亡国;唐明皇李隆基既是政治家也是艺术家,他为儿媳杨玉环而荒废江山,引发了安史之乱,一对歌舞艺术家的爱情既被众人唾骂,也被诗人称颂。
  在小说家的笔下,虚构类的野东西就没有那么让人纠结的现实破坏力。梅里美创造的桀骜的波希米亚姑娘《卡门》,海泽描摹的勇敢而又柔情满怀的意大利《犟妹子》,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令人倾慕的自由野性的角色。
  每个人身体中原始而自然的野性容易被时光所磨灭,因此,少男少女身上就会有令成年人垂慕的东西。如果这样的成年人心灵暗伏艺术家的气质,如此对少年的垂慕就不致沦为猥亵。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施林克的《朗读者》从不同的性别方向,刻画了成年人与少女少男的“不伦之爱”,相同的是,无论亨伯特还是汉娜都最终有了囚犯的身份,都为这种越界的爱而付出了困扰一生的代价。他们没有听到也不会听从卡波特的忠告:千万别爱上野东西。

谁会爱上野东西
  《蒂凡尼的早餐》里的男主人公作家是聪明的,他并没有深陷对郝莉的爱慕——爱她而不必得到她。如果你没有卡波特那样聪明,你可以像阿甘一样笨,默默地爱珍妮,单纯得就像他们的童年。成年的岁月和迷乱终会随风飘逝,而空中飘荡的答案,就是我们都爱那种遥远的自由。
  《非诚勿扰》的4号刘颖被一个阿甘式的男孩曾可牵手成功,通过曾可的眼神,人们可能才发现“A货女”刘颖似乎并没有大家感觉的那样面目可憎。从本质上说,她也是那种放荡不羁的野东西,只不过在现实中,刘颖和曾可都没有那么艺术才情。但曾可对刘颖神化了的渴望却是一种人人可以领悟的通感,曾可牵住刘颖的手的时候,一定感觉就像做梦一样,尽管未来他未必能hold住这只手,但我真的希望他像阿甘一样傻,永远爱那一份简单的渴望,爱一个野东西,保质期是一辈子,无论她归来还是远去。

谁会爱上野东西
  相反,孟非临别还用“感谢”曾可的话来挖苦刘颖,显得不解风情。只能说孟非的智商达不到宽容,情商达不到艺术,对世俗标准的“放不下”达不及曾可的“豁出去”。其实我们大概都有些羡慕阿甘——对未知的爱人和命运能够执着,从不放弃希望,同时保持一份淡然,就像接受夹心巧克力的各种滋味,不抱怨人生命运。
  拭去蒙在心灵上的尘灰,我们人人都爱野东西。
  我的少年时光里出现过一个野性漂亮的北京女孩,她的眼睛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宁静。所以,我猜这就是我一眼能认出这种爱情的原因。辗转听到的消息是她如今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这就好比郝莉去了巴西、非洲或者意大利。我想,始终没有得到她的男人是既伤感而又幸运的。我和我的哥哥都曾经爱过她。(倍魄)

 

                                                        2012/9/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