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拍商业片,就是拍观众马屁

(2006-07-25 12:54:39)
分类: 文娱评论
  难得的一个周末,去看电影《碟中谍3》,可惜同去的不是佳人,而是山贼。我们预算了时间,却还是遇见了疯狂的堵车。进了电影院的时候,阿汤哥正在与她的拍搭在一座大楼里跟敌人激战。显然,我们不会为错过了电影的开头而沮丧,像如今所谓的好莱坞大片,哪怕你从电影的一半处开始看,也不太会影响到你的观影乐趣(假如你要的就只是感观的愉悦)。电影,早不像小崔的理想中定格的那样传奇,它是人们消费去处的一个选择,是度过北京夏夜的不错的主意。
  电影结束,走出影院的时候,我还是跟山贼说了我看到的两个Bug,都是在中国的镜头。第一个是阿汤像蜘蛛侠一样荡到大厦楼顶时,不可能一只手还偏要抓着一把枪。第二个,就是在西塘那样的水乡小镇,明明河边是窄窄的步行街,阿汤的搏斗对象是不可能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飞毙命的。
  当然,这就是所谓的类型片,人们在意的是它的动作和场面。
  
  电影院的对面就有一家音像店。山贼是这里的常客,我却是第一次来。我挑到了一些找了很久的碟片,而且,《疯狂的石头》竟然已经出了正版碟了。
  它已经无所谓了,网站的娱乐频道上,竟有免费的《疯狂的石头》的全片下载。以不足300万的投资,已经赚来了1400万的票房,看来,中国观众还是愿意支持好的国产电影的。
  不过,山贼的高调推荐,让我对《疯狂的石头》有了过高的期待,看罢之余,不免觉得媒体的赞誉有些言过其实。这是一部正常的商业片,只是剧情设置得比较精致。除了称得上好看,电影本身谈不上什么意外的惊喜。香港很早就能拍出这样的水准了。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观众对中国的那些大牌导演搞出来的大制作电影的骂声了:钱花了很多,但没有好莱坞的多,场面上更不用多比了;但就是这样的投入已经是九牛二虎了,势必不遗余力地宣传,吊起观众的胃口;加入一些不符合商业类型电影的“个性想法”在里面,说白了,就是跟商业片观众的接受习惯过不去。
  李安在“高端访问”里说了一句话:电影的语法是西方人定下的,中国的电影百年跟好莱坞的百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李安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宁浩引来了今天关注,前提是尊重了电影的语法。而张艺谋和陈凯歌遭了一些骂,就是他们在语法上跟商业电影的观众较劲。
  而我理解,拍商业片,其实是和拍观众的马屁差不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