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娱评论 |
中国电视造星,今年格外如火如荼。去年《超级女声》飞速蹿红,也许让策划者都始料不及,但今年的跟风与加倍关注却注定势不可挡。《梦想中国》、《我型我秀》、《星光大道》、《加油!好男儿》、欢乐总动员《星计划》等电视选秀节目要么是重装上阵,要么是从头起家,都是一副趁“火”打劫的架式。再加之逢上双数年举办的央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每到晚上,只要你随便换换台,就几乎总能撞见这些“电视造星秀”。
这是一个造星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海选、PK、评委与粉丝的味道。
央视青歌赛的适时出现让我们有机会在这个初夏,能对中国电视造星的现实规模和类型区分有一份切实的感受,并有机会回首一下中国电视造星的历史全貌。
从1984年第一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举办至今,我们吃惊地发现,中国电视的造星运动竟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而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甚至难以在官方资料中找到第一届青歌赛的最终比赛结果。22年之后我们发现,几乎如今的中国乐坛大腕全都经历过“电视大赛”的洗礼,而借助《超级女声》一夜成星的张含韵、李宇春等青春偶像,更确凿无疑是电视造星的“速成品”。屈指算算,除了摇滚乐歌手以及刀郎、杨臣刚等为数不多者是通过演出、唱片和网络的渠道为人所知之外,“电视”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将明星推向大众的主渠道。
可以说,中国电视的造星史大抵贯穿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流变。从央视青歌赛造星的鼎盛到如今的式微,以及超女的异军突起,反映了中国流行音乐市场的需求与运作模式的深刻变化。
今年的青歌赛依然以它“权威”的气势让人不敢小视。评委席的阵势远远超过了现场的观众,而那云集的大腕时时显示着“正宗”的威严,而余秋雨“现场贩卖式”的文化普及工作,也吸引了大量的“泛音乐人群”(即绝难在将来掏钱去买唱片)。但是,然后呢?有谁能记住上届青歌赛冠军的名字?
在“音乐”这样直接诉诸个人感受的领域,如果在今天还不能直接面对消费并形成市场,青歌赛这样徒有热闹的自得其乐又有什么意义?与之类似,《梦想中国》不求回报地声称“不关心市场,只是打造平民狂欢”,是身居国家电视台的地位,对公共社会资源的一种漫不经心的浪费。
但我们也并不能因此而讴歌《超级女声》,因为它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看一看上周末查娜与胡灵的PK过程,稍能做些理性分析的人都会领教到什么是黑箱下的商业操纵——大众评审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不事先向观众交待?投票前有没有临时换人?对大众评审有没有隔绝保护?一句话,从去年开始,大众评审就没有出现过与主办方意志相违的“意外”,他们不仅配合插播广告,还总能洞悉“该淘汰谁”。
《超级女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选秀节目,从头到脚都体现着商业利益,却偏要拿出“大众”、“投票”这样带有民主意味的字眼来愚弄大众。尤其是,像之前的“彩票丑闻”一样,他们也请来“公证员”来做出公证,他们一再的商业操作无疑会危害到政府的公信力。
《超级女声》如果只注重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商业攫取、煽情与操纵,只能招致越来越多的非议与反感,而没有公平性与公信力的商业造星是难以形成长久品牌的。通过商业操纵“先造假,后造星”,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鸠止渴。
“商业造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就像“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一样,我们眼下亟待解决的是赋予“商业造星”过程以应有的公正与尊严。
这是一个造星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海选、PK、评委与粉丝的味道。
央视青歌赛的适时出现让我们有机会在这个初夏,能对中国电视造星的现实规模和类型区分有一份切实的感受,并有机会回首一下中国电视造星的历史全貌。
从1984年第一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举办至今,我们吃惊地发现,中国电视的造星运动竟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而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甚至难以在官方资料中找到第一届青歌赛的最终比赛结果。22年之后我们发现,几乎如今的中国乐坛大腕全都经历过“电视大赛”的洗礼,而借助《超级女声》一夜成星的张含韵、李宇春等青春偶像,更确凿无疑是电视造星的“速成品”。屈指算算,除了摇滚乐歌手以及刀郎、杨臣刚等为数不多者是通过演出、唱片和网络的渠道为人所知之外,“电视”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将明星推向大众的主渠道。
可以说,中国电视的造星史大抵贯穿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流变。从央视青歌赛造星的鼎盛到如今的式微,以及超女的异军突起,反映了中国流行音乐市场的需求与运作模式的深刻变化。
今年的青歌赛依然以它“权威”的气势让人不敢小视。评委席的阵势远远超过了现场的观众,而那云集的大腕时时显示着“正宗”的威严,而余秋雨“现场贩卖式”的文化普及工作,也吸引了大量的“泛音乐人群”(即绝难在将来掏钱去买唱片)。但是,然后呢?有谁能记住上届青歌赛冠军的名字?
在“音乐”这样直接诉诸个人感受的领域,如果在今天还不能直接面对消费并形成市场,青歌赛这样徒有热闹的自得其乐又有什么意义?与之类似,《梦想中国》不求回报地声称“不关心市场,只是打造平民狂欢”,是身居国家电视台的地位,对公共社会资源的一种漫不经心的浪费。
但我们也并不能因此而讴歌《超级女声》,因为它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看一看上周末查娜与胡灵的PK过程,稍能做些理性分析的人都会领教到什么是黑箱下的商业操纵——大众评审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不事先向观众交待?投票前有没有临时换人?对大众评审有没有隔绝保护?一句话,从去年开始,大众评审就没有出现过与主办方意志相违的“意外”,他们不仅配合插播广告,还总能洞悉“该淘汰谁”。
《超级女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选秀节目,从头到脚都体现着商业利益,却偏要拿出“大众”、“投票”这样带有民主意味的字眼来愚弄大众。尤其是,像之前的“彩票丑闻”一样,他们也请来“公证员”来做出公证,他们一再的商业操作无疑会危害到政府的公信力。
《超级女声》如果只注重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商业攫取、煽情与操纵,只能招致越来越多的非议与反感,而没有公平性与公信力的商业造星是难以形成长久品牌的。通过商业操纵“先造假,后造星”,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鸠止渴。
“商业造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就像“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一样,我们眼下亟待解决的是赋予“商业造星”过程以应有的公正与尊严。
前一篇:Y与女人之间的战斗史
后一篇:炒作超女成不了超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