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点击 |
在我的MSN上,好友胡赳赳将签名最新改为“把夸人当做日行一善”,看上去颇有行善积德的意识。在“五一”节期间,也在电视上听到许多新闻与新说法,比如“志愿者节日上公交车宣传让座”,比如“中国进入了休闲社会”。
有一种理论,说当一个社会进入相对的稳定和富足状态时,人们会开始更加关注伦理道德问题,“行善”与“慈善”会逐渐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和社会心理需求。先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能像戴尔·卡内基劝导的那样把真心地赞美别人当作人际交往的开始,也真可算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了。
但我总觉得,这种“积小善”的意识属于个人修为和教育后代的范畴,本不必拿出来公开讨论的。所以,当看到一个社会连“给老人让座”这种事情都要志愿者去上街宣传,或者在互联网上引发热烈争论时,我们只能抱憾目前新生代的教养水平,并感觉“行善”与“慈善”的意识还离我们太远。
有一句话说得好:男女之间有什么是非可以争论呢?有的只是选择,选择了就意味着放弃是非纠缠。当一对男女为谁对谁错而争论不休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没有意思了。
以此推之,我们可以说:“让座”这种事有什么好争论的呢?当一个社会连“让座”这种尊老爱幼的事都需要争论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已经大可堪忧了。
所以,成龙最新成为《福布斯》“十大慈善之星”中惟一的华人明星,这则新闻可以看作这位国际巨星对我们社会的“慈善公心”的一次有力拉动。成龙曾在多次访谈中,谈到自己如何从一个“莽撞少年”逐渐变成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慈善心的人。而更重要的是,成龙多少年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他绝不是身为明星而做做样子而已。
当然,会有很多刨根问底的人追问那些成了慈善家的富豪和明星的机动。比如,“赎罪说”解释:慈善就是把带有“原罪”的财富分一些给穷人,以减轻富人心中隐秘的愧疚;“宗教说”将之解释为:帮助穷人就是在天堂里存钱。
这样的解释都过于将人归于“自利”之地。其实,人的善行为什么不可以仅出于一种至善的情操呢?“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对钱财的一种达观,而被公认为现代慈善事业开创者的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临终前有一句名言:“怀拥巨富死去,是一种耻辱。”
行善,为什么不可以仅仅出自于内心的意愿和快乐?我们一定要认定别人的善举是出于对自身得失的计算吗?在我看来,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可以超越利益算计的,这也是我对现世美好信仰的一个最码的支点。
行善,应当出自于内心的愉悦。这让我想起自己读到一则禅宗故事:
日本古代有一个著名的禅师,有一天他接待了一个来访的富商。富商将一袋黄金捐献给禅师所在的寺庙,禅师接过袋子放在一边,什么也没说。
过了一会儿,禅师注意到富商似乎未有去意,便问:“施主还有什么事吗?”
富商憋红着脸颇有不快地说:“没错,我是一个富商,但对我来说,这笔钱也不是个小数目。难道我不应该得到起码的感谢吗?”
禅师微笑着把钱袋还给富商,然后温和地提醒他:“给与者应当感谢。”
有一种理论,说当一个社会进入相对的稳定和富足状态时,人们会开始更加关注伦理道德问题,“行善”与“慈善”会逐渐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和社会心理需求。先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能像戴尔·卡内基劝导的那样把真心地赞美别人当作人际交往的开始,也真可算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了。
但我总觉得,这种“积小善”的意识属于个人修为和教育后代的范畴,本不必拿出来公开讨论的。所以,当看到一个社会连“给老人让座”这种事情都要志愿者去上街宣传,或者在互联网上引发热烈争论时,我们只能抱憾目前新生代的教养水平,并感觉“行善”与“慈善”的意识还离我们太远。
有一句话说得好:男女之间有什么是非可以争论呢?有的只是选择,选择了就意味着放弃是非纠缠。当一对男女为谁对谁错而争论不休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没有意思了。
以此推之,我们可以说:“让座”这种事有什么好争论的呢?当一个社会连“让座”这种尊老爱幼的事都需要争论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已经大可堪忧了。
所以,成龙最新成为《福布斯》“十大慈善之星”中惟一的华人明星,这则新闻可以看作这位国际巨星对我们社会的“慈善公心”的一次有力拉动。成龙曾在多次访谈中,谈到自己如何从一个“莽撞少年”逐渐变成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慈善心的人。而更重要的是,成龙多少年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他绝不是身为明星而做做样子而已。
当然,会有很多刨根问底的人追问那些成了慈善家的富豪和明星的机动。比如,“赎罪说”解释:慈善就是把带有“原罪”的财富分一些给穷人,以减轻富人心中隐秘的愧疚;“宗教说”将之解释为:帮助穷人就是在天堂里存钱。
这样的解释都过于将人归于“自利”之地。其实,人的善行为什么不可以仅出于一种至善的情操呢?“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对钱财的一种达观,而被公认为现代慈善事业开创者的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临终前有一句名言:“怀拥巨富死去,是一种耻辱。”
行善,为什么不可以仅仅出自于内心的意愿和快乐?我们一定要认定别人的善举是出于对自身得失的计算吗?在我看来,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可以超越利益算计的,这也是我对现世美好信仰的一个最码的支点。
行善,应当出自于内心的愉悦。这让我想起自己读到一则禅宗故事:
日本古代有一个著名的禅师,有一天他接待了一个来访的富商。富商将一袋黄金捐献给禅师所在的寺庙,禅师接过袋子放在一边,什么也没说。
过了一会儿,禅师注意到富商似乎未有去意,便问:“施主还有什么事吗?”
富商憋红着脸颇有不快地说:“没错,我是一个富商,但对我来说,这笔钱也不是个小数目。难道我不应该得到起码的感谢吗?”
禅师微笑着把钱袋还给富商,然后温和地提醒他:“给与者应当感谢。”
前一篇:青歌赛就是开心辞典嘛
后一篇:和崔健谈摇滚也挺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