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兴趣、习惯和能力》

(2013-05-30 18:38:04)

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兴趣、习惯和能力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才会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

【关键词】有效识字  兴趣  习惯  能力

识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质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的生字由于方法不得当,或者说教师不注重学生的遗忘规律,不注重让学生进行重复识记,他们往往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遗忘自己所学的生字。而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提倡“多认少写”:“多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如何让学生在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中学得更有趣、主动,记得更牢固、扎实,我认为营造氛围、教给方法、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及其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才会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

一、培养学生识字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意义。

对学生在识字上进行专项训练,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很大的提高:

(一) 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加强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的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二) 寓认于玩,活动中识字。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

(三) 识用结合,练习中识字。让学生阅读注音读物:儿歌、古诗、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写**记--- --、加大了阅读量,从而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本课题也提出了激发识字兴趣,但这个兴趣是在课内外的培养,使学生识字的过程变成识字的乐园,儿童识字与成人不同,他们是把汉字当成一个完整的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识记的,是一种图形识记法。汉字是由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具有典型的图形特点。儿童把汉字当成一个个完整的图形来记忆,这种图形记忆属于形象实际能力的一种。"这种能力不但形成的早,而且潜力是惊人的。我们要通过自然、社会、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根据无意记忆占优势的规律,以游戏的形式,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激发儿童认读汉字的兴趣。在识字的广度、梯度上不断探索,使识字兴趣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趣乐学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维,勇于探索。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以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创设一些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让学生先感知、体验,后理解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帮助学生识字。比如,在学习“鸡”字时可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小鸡的样子,并表演一下小鸡走路的神态动作,学学它的叫声等。这样,抽象的“鸡”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生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识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语文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识字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再如,学习“土”“大米”“地” 等字时,教师可借助挂图,通过绘声绘色地描述,带孩子们走入童话世界,这样,枯燥的识字就成为学生积极探求的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困难迎刃而解。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封闭的识字教学局面,创设一个开放多维的教学环境,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利用多种激趣形式,使学生乐学 

识字不只发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下,学生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和时间,教师平日要注意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广泛积累识字材料,做一个在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广泛利用书报、影视媒体、商标、招牌、广告、网络等资源,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定期开展识字交流活动,让学生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课外自主识字的劲头会更足。在课外识字积累中,还可鼓励学生把收集到的识字材料,如商标、小食品、药盒、剪报等编成《识字集》,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命名,评出最佳小编辑,编汇而成的手册还可在图书角中展示、传阅,增强识字的覆盖面。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调动了其课外识字的积极性,等于为学生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在识字的自由王国中展翅飞翔。 

(三)多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识字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因此,在识字中,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画、说一说、猜一猜,这样,就可以从大量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同时也会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愿学乐学。比如,在一年级时,学习“打”“拍”“拔”“跳”“跑”等字时,可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在运动中学字认字。再如,在学习“羊”“犬”“鸟”“鸭”等与动物有关的字时,可让学生编童话故事并演一演,在自己导演的故事中当主角,既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了自主识字的目的。由于活动是综合性的,不但完成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又培养了学生对字的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探索不同学法,激趣乐学 

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关键是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在识字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独立的识字能力。交流识字方法时,要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选用得心应手的识字方法识字,这样不但不束缚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发展,而且尊重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培养了个性发展。

三、在兴趣的基础上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深入地进行学习,但单单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要通过对学生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识字能力——识字能力形成的核心
    1、培养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的能力。
    学生识字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能独立运用识字工具,学习并掌握自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读准字音的能力。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形体不能把字音直接表示出来。因此,准确地感知和发出字音,或在认识生字和独立复习生字时,都需要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在教学汉语拼音阶段,重点放在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拼读音节上,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地准确拼读音节地能力。我们班级中浙江、福建学生较多,他们的方言比较严重,平舌音和翘舌音混淆,教学中我用编口诀、对口令等方法引导学生辨别,学生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3、培养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独体字和一些合体字的过程中,掌握了汉字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间架结构等知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观察、分析、记忆字形;并结合所学的字,从笔画分析过渡到部件分析、结构分析。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形近字在字形上的细微差别。要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分析、记忆字形。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掌握的构字部件——偏旁和独体字越来越多。学习生字时,我引导他们把生字和熟字或熟的偏旁联系起来,如加一加,“寸”加走之儿是“过”;减一减,“钓”减金字旁是“勺”;换一换,“喝”字的口字旁换成三点水是“渴”;合一合,“山”与“石”合起来是“岩”。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分析、记忆字形的方法后,鼓励学生运用方法分析、记忆字形,学生掌握字形的能力逐步提高。
    4、培养学生理解字义的能力。

学生识了字,理解了字义才能在读写中运用;理解字义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也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利用图画、实物或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及查字典,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阅读有插图的读物时,充分利用图画理解词句或文章内容,学习“壮丽”一词引导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壮丽;遇到‘果然、于是、虽然’,需结合上下文了解他们的用法;“静悄悄”的理解就要联系生活理解;抽象的词语引导学生查词典了解词义。久而久之,学生理解字义的方法逐步转化为能力。
    5、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凭借工具书识字是人们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独立识字方法。学生能熟练地查阅工具书并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将终生受益。首先,引导学生确认字的部首并认识部首字及“麻、鼻、黑”等合体部首字,使学生逐步熟悉《部首目录》,教快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编口诀、儿歌记忆音序,逐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其次,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字音和义项。汉字中多音、多义字较多,有的字有三四个读音,有的字有十几个义项,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选择字义。

如:深字义项较多,1、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2、距离开始的时间久3深度等,我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区分义项:1海水有深有浅()2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3这口井有3米深()。多次指导,反复练习,学生选择义项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识字能力形成的关键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学习生字,不仅利于掌握生字,而且有助于把已掌握的知识、方法逐步转化为识字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第一个汉字一时,学生读出字音后,告诉学生一字只有一笔,这个笔画叫做横。接着一边在黑板上田字格里写,一边说:一字这一横要写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要从左到右写,右边稍高,要看清是从哪起笔,在哪收笔。学生边听边看老师是怎样在田字格里写一的,然后自己动笔在田字格本上写一。教师巡视后,表扬写的好的,指出问题:有的起笔的位置不对,一横写长了,有的写的和直线一样,右边没有高一点。然后让学生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再写两个。学习二时,教师让学生先读字音,观察字形后说说二字是几笔,是什么笔画;在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二字后试着说说二字两横,应当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写这个字时应当注意什么。这是在引导学生运用学习一字时学到的笔画知识、观察田字格里范字的方法,以及书写的方法来学习二字。学习三字时,教师就试着让学生运用学习一二的方法自己学习,并口试叙述出来。尽管学生说的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完全,但经过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交流,教师在加以指导,学生不仅学会了三,而且初步培养了识字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在识字过程中得到锻炼。上述各种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
    三)掌握识字知识——识字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尚需强调一点:这就是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了知识,灵活运用,就形成了能力。
    目标中明确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大写字母《汉语拼音字母表》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等方面的知识,要使学生学扎实,并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识字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汉语拼音,一般是学生入学后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在以后的识字过程中巩固、运用。汉字的基础知识,如笔画笔顺、偏旁、间架结构以及浅显的汉字构字方法等,我结合识字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并及时归纳小结,使分散学到的汉字知识系统化,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本身的规律和识字的规律。规律知识的掌握,有利于逐步形成能力。字典是独立识字的工具书,可以根据需要解决字音、字义或字形的问题,是形成识字能力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教会学生查字典并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四)在教识字的过程中培养识字能力
    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在识字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识字伊始,我就结合所学的生字,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汉字的基础知识、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把教识字和培养识字能力结合起来.如学习“及”字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横折折撇”这一笔画,进而学习笔顺,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最后写捺;有了这一基本字的知识基础,学习“极”字是引导学生运用加一加的办法掌握“极”,再学习“级”“圾”等生字学生可运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自主学习生字.这样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利用已掌握的识字知识、识字方法掌握生字,而且将已掌握的知识、方法逐步转化为识字能力.
    教学实践中,只要围绕基本识字能力的培养,识字方法的学习,识字知识的掌握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培养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崔峦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语文建设的理论与思考》杨再隋等编著   语文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丰富识字方法,培养小学生自主识字习惯和能力的研究》 网上资料

《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网上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