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兴趣、习惯和能力》
(2013-05-30 18:38:04)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兴趣、习惯和能力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才会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
【关键词】有效识字
识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质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的生字由于方法不得当,或者说教师不注重学生的遗忘规律,不注重让学生进行重复识记,他们往往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遗忘自己所学的生字。而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提倡“多认少写”:“多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如何让学生在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中学得更有趣、主动,记得更牢固、扎实,我认为营造氛围、教给方法、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及其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才会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
一、培养学生识字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意义。
对学生在识字上进行专项训练,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很大的提高:
(一)
(二)
(三)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趣乐学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维,勇于探索。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以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创设一些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让学生先感知、体验,后理解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帮助学生识字。比如,在学习“鸡”字时可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小鸡的样子,并表演一下小鸡走路的神态动作,学学它的叫声等。这样,抽象的“鸡”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生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识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语文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识字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再如,学习“土”“大米”“地”
(二)利用多种激趣形式,使学生乐学
识字不只发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下,学生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和时间,教师平日要注意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广泛积累识字材料,做一个在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广泛利用书报、影视媒体、商标、招牌、广告、网络等资源,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定期开展识字交流活动,让学生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课外自主识字的劲头会更足。在课外识字积累中,还可鼓励学生把收集到的识字材料,如商标、小食品、药盒、剪报等编成《识字集》,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命名,评出最佳小编辑,编汇而成的手册还可在图书角中展示、传阅,增强识字的覆盖面。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调动了其课外识字的积极性,等于为学生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在识字的自由王国中展翅飞翔。
(三)多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识字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因此,在识字中,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画、说一说、猜一猜,这样,就可以从大量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同时也会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愿学乐学。比如,在一年级时,学习“打”“拍”“拔”“跳”“跑”等字时,可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在运动中学字认字。再如,在学习“羊”“犬”“鸟”“鸭”等与动物有关的字时,可让学生编童话故事并演一演,在自己导演的故事中当主角,既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了自主识字的目的。由于活动是综合性的,不但完成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又培养了学生对字的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探索不同学法,激趣乐学
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关键是变“要我学”
三、在兴趣的基础上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深入地进行学习,但单单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要通过对学生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识字能力——识字能力形成的核心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形体不能把字音直接表示出来。因此,准确地感知和发出字音,或在认识生字和独立复习生字时,都需要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在教学汉语拼音阶段,重点放在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拼读音节上,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地准确拼读音节地能力。我们班级中浙江、福建学生较多,他们的方言比较严重,平舌音和翘舌音混淆,教学中我用编口诀、对口令等方法引导学生辨别,学生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学生在学习独体字和一些合体字的过程中,掌握了汉字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间架结构等知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观察、分析、记忆字形;并结合所学的字,从笔画分析过渡到部件分析、结构分析。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形近字在字形上的细微差别。要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分析、记忆字形。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掌握的构字部件——偏旁和独体字越来越多。学习生字时,我引导他们把生字和熟字或熟的偏旁联系起来,如加一加,“寸”加走之儿是“过”;减一减,“钓”减金字旁是“勺”;换一换,“喝”字的口字旁换成三点水是“渴”;合一合,“山”与“石”合起来是“岩”。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分析、记忆字形的方法后,鼓励学生运用方法分析、记忆字形,学生掌握字形的能力逐步提高。
学生识了字,理解了字义才能在读写中运用;理解字义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也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利用图画、实物或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及查字典,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阅读有插图的读物时,充分利用图画理解词句或文章内容,学习“壮丽”一词引导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壮丽;遇到‘果然、于是、虽然’,需结合上下文了解他们的用法;“静悄悄”的理解就要联系生活理解;抽象的词语引导学生查词典了解词义。久而久之,学生理解字义的方法逐步转化为能力。
凭借工具书识字是人们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独立识字方法。学生能熟练地查阅工具书并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将终生受益。首先,引导学生确认字的部首并认识部首字及“麻、鼻、黑”等合体部首字,使学生逐步熟悉《部首目录》,教快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编口诀、儿歌记忆音序,逐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其次,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字音和义项。汉字中多音、多义字较多,有的字有三四个读音,有的字有十几个义项,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选择字义。
如:深字义项较多,1、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2、距离开始的时间久3深度等,我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区分义项:1海水有深有浅()2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3这口井有3米深()。多次指导,反复练习,学生选择义项的能力逐步提高。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崔峦主编
《语文建设的理论与思考》杨再隋等编著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丰富识字方法,培养小学生自主识字习惯和能力的研究》
《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