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国史大纲-前言、引论》1940年
(2012-11-09 16:56:37)
标签:
杂谈 |
(前天领导给换了岗位,昨天十八大胜利召开,正在单位值班,以前岗位的老同志上周去省里交待工作回来,于是去打个招呼,也并顺便讨教有关历史的知识,老同志是以前中学退休校长,给我写了个书单,有范文澜,蔡美彪《中华史纲》,有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有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艺术儿?》。。。通俗风趣,很感谢有这样的老师在,传道解惑,正如老师所讲,与高手对话,收益颇多。
“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今天下午又看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摘录前言和一部分引论,共享之,喜欢的朋友可继续找完整的看。
================================================================================================
钱穆《国史大纲-前言、引论》1940年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
一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4600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3700余年。夏472,殷496,周武王至幽王257,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2681。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2752。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春秋编年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2633。鲁哀公卒,左传终,中间65年史文稍残缺。自周威烈王23年资治通鉴托始,至民国纪元凡2314年。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三:一曰编年,此本春秋。二曰纪传,此称正史,本史记。三曰纪事本末,此本尚书。其他不胜备举。可看四库书目史部分类。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辈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
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感情”。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战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求人之敬事上帝,必先使知有上帝之存在,不啻当面观体焉,又必使熟知上帝之所以为上帝者,而后其敬事上帝之心油然而生。人之于国家民族亦然。惟人事上帝本乎信仰,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识,此其异耳。人之父母,不必为世界最崇高之人物;人之所爱,不必为世界最美之典型,而无害其为父母,为所爱者。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战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彼仅知彼之身家地位有所赖于是,彼岂复于其国家有逾此以往之深爱乎!凡今之断头决胸而不顾,以效死于前敌者,彼则尚于其国家民族已往历史,有其一段真诚之深爱;彼固以为我神州华裔之生存食息于天壤之间,实自有其不可侮者在也。
。。。
八
姑试略言中国史之进展。就政治上言之,秦、汉大统一政府之创建,已为国史辟一
奇绩。近人好以罗马帝国与汉代相拟,然二者立国基本已不同。罗马乃以一中心而伸展
其势力于四围。欧、亚、非三洲之疆土,特为一中心强力所征服而被统治。仅此中心,
尚复有贵族、平民之别。一旦此中心上层贵族渐趋腐化,蛮族侵入,如以利刃刺其心
窝,而帝国全部,即告瓦解。此罗马立国形态也。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
之势力,征服四周,实乃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围,亦
更无阶级之分。所谓优秀力量者,乃常从社会整体中,自由透露,活泼转换。因此其建
国工作,在中央之缔构,而非四周之征服。罗马如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
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
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
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淡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以近世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美人立
国,乃与我差似。如英、法诸邦,则领土虽广,惟以武力贯彻,犹惴惴惧不终日。此皆
罗马之遗式,非中国之成规也。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
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
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
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
以告歇。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自此以往,入仕
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
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综观国史,政体
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
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
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惟其如此,“考试”与
“铨选”,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
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
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若于此等政治后面
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就全国民众施以一种合理的
教育,复于此种教育下选拔人才,以服务于国家;再就其服务成绩,而定官职之崇卑与
大小。此此正战国晚周诸子所极论深岂,而秦、汉以下政制,即向此演进。特以国史进
程,每于和平中得伸展,昧者不察,遂妄疑中国历来政制,惟有专制黑暗,不悟政制后
面,别自有一种理性精神为之指导也。
谈者又疑中国政制无民权,无宪法。然民权亦各自有其所以表达之方式与机构,能
遵循此种方式而保全其机构,此即立国之大宪大法,不必泥以求也。中国自秦以来,既
为一广土众民之大邦,如欧西近代所运行民选代议士制度,乃为吾先民所弗能操纵。然
诚使国家能历年举行考试,平均选拔各地优秀平民,使得有参政之机会;又立一客观的
服务成绩规程,以为官位进退之准则,则下情上达,本非无路。晚清革命派,以民权宪
法为推翻满清政府之一种宣传,固有效矣。若遂认此为中国历史真相,谓自秦以来,中
国惟有专制黑暗,若谓“民无权,国无法”者已二千年之久,则显为不情不实之谈。民
国以来,所谓民选代议之新制度,终以不切国情,一时未能切实推行。而历古相传“考
试”与“铨选”之制度,为维持政府纪纲之两大骨干者,乃亦随专制黑暗之恶名而俱
灭。于是一切官场之腐败混乱,胥乘而起,至今为厉。此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
言改革所应食之恶果也。
中国政制所由表达之方式与机构,既与近代欧人所演出者不同。故欲争取民权,而
保育长养之,亦复自有道。何者?彼我立国规模既别,演进渊源又不同。甲族甲国之所
宜,推之乙族乙国而见窒碍者,其例实夥。凡于中国而轻言民众革命,往往发动既难,
收拾亦不易,所得不如其所期,而破坏远过于建设。所以国史常于和平中得进展,而于
变乱中见倒退者,此由中国立国规模所限,亦正我先民所贻政制,以求适合于我国情,
而为今日吾人所应深切认识之一事。若复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则又必
有其应食之恶果在矣。
摘自:
钱穆《国史大纲-前言、引论》1940年 http://www.kaixin001.com/repaste/1250975_2001834611.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