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行走在中华大地的哪个角落,文明古国的悠远,总会以各种痕迹保留着曾经的辉煌。崇武亦然。城堡内,不仅留存古民居二百多处,还有寺庙庵堂、官邸、宗祠、舍堂几十座。匆匆的浏览虽不能窥得全部,那些片爪只鳞,依然令人感怀慨叹。

这样的祠堂,古城何止一二。“地灵人杰宗支百世”,恰是我中华的写照。
雕梁画栋今犹在,世间又添新光彩。
武功大夫第,係武功大夫張勇在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的府第,占地总面积3300多平方米。
资料称:张勇(1697一1765年),明初,其先祖张亮隶籍江南宜兴,以千户侯移守崇武。张勇20多岁从戎,充任水师士兵。后因“谙练水务”,被当道挑选上天津,当八旗水师教习,期满任守备。乾隆二年(1737年),张勇先后被委为南澳守备,澎湖、厦门前营守备。因治军保民成绩斐然,又超擢为闽安游击,再迁参将,署理铜山(今东山)营烽火门参将。乾隆十五年(1750年),经提督张天俊和总督喀尔吉善联名疏荐,再调厦门任提标营参将。不久,张勇被“题授台湾水师副将”。乾隆十九年( 1754年),乾隆皇帝特旨召见张勇,旋授江南狼山总兵。张勇“奏请陛见,面陈海上情形”。据传,张勇曾把自己和崇武船工的海上航行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一本导航书,称《针簿》。乾隆大悦,调任他为苏松沿海水师总兵官,后因“忌者以事冲之”,左迁京口(今镇江)水师副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召张勇为巡游江南的侍卫顾问,后又曾降旨授他为直隶总兵官,但因“为阁臣所阻,旨遂不下”。张勇亦以“母老力请终养”,“遂终不去”。张勇一生,“奉记大功者一,奉保举者三,宦迹所至,在在有碑珉歌颂其功业。”
红砖墙上,那黄灿灿的“圣旨”字样。
石狮子虽小,威武得很哪!
张勇六世孙加入过国民革命军,抗日时牺牲。
猜一猜,这竖着的两石板干啥用的?(古时立举人旗杆所用)
为何不好好整修?却显得如此荒凉。
昔日将军府,今朝平民居。
时移世易,余威犹在乎?
好漂亮的麒麟!
闽南的石雕,着实精湛。
有福之地。
自然得有一座城隍庙,保护这小小的古城。
魏氏人家,看来也有些根底。
先人竟是魏征?
庙虽小,香火还挺旺。
黄埔精英与乡进士,时代不同,骄傲相似。
600多年,多少足迹,已踏碎了这坚硬的石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