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真的过剩吗?

标签:
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招聘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http://blog.gxsky.com/photo/200811/17779/2008112390307.jpg
清华大学校园招聘会求职者排起长队
过去,大学生被人称之为“天之骄子”。
所谓天之骄子,就是说大学生们是上天的宠儿,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拥有着绝对专业的知识,掌握着足够专业的技能。所以,在过去的年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们是求贤若渴,盼星星盼月亮似的不惜花费时间与金钱在大学毕业生当中寻找合适的人才。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还能称之为“天之骄子”吗?
前几天,清华大学的校园招聘会就排起了两百米的长龙,虽然只有中航集团所属的50多家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但还是吸引了众多清华大学以及外校的毕业生求职者来参加招聘会。
而下面这张图片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大学生挤爆求职招聘会现场的壮观场景:
http://blog.gxsky.com/photo/200811/17779/2008112370731.jpg
招聘会现场壮观的大学生求职人海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不禁感叹:当年那种大学生被认为“物以稀为贵”的年代早已经是一去不复返,而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时代观念也渐渐地被淡化与模糊,因为所有人心里都明白的一点是——大学生过剩的时代来临了,至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可是,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对此,我想本人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却想用一个简单的案例来从某一个侧面去说明当下大学生求职者的求职心态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观念。
某公司,招聘的员工职位是业务储备人才、内勤岗位和财务人员,基本要求是学历必须是在大学本科以上,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而这一次的招聘人员必须到下属分公司进行半年至一年的业务锻炼与实习培训,也就是说,新招聘人员必须从最基础的业务工作做起。而在待遇方面,不会太高,只满足正常的生活消费需求,但是员工经过实习试用期之后只要自己努力,待遇不会很差。
由于该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很高,所以自从开始招聘之日起,给该公司投资料的求职者络绎不绝,简直如开闸泄洪一般。在众多的求职者当中,有从外地来本市的研究生学历求职者,有在国外学习多年后回到本市的求职者,有在职场上打拼多年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也有还在读书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求职者。
于是,一场汇集了各种各样精英的求职战争随即打响。
在第一轮的初试,公司的部门老总与分公司经理一起对求职者进行了初次的面谈。基本上,只要没出现太离谱的问题,求职者都能通过面试。但是,值得深思的一点是,在初次面试时迟到的求职者全都被拒之门外,原因很简单:老总们认为迟到的求职者没有时间观念,对这次招聘面试并不重视。
接着,是第二轮的笔试,主要是测试求职者对该行业的了解程度、基础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和了解求职者的个人现状。在这轮测试当中,又有一部分求职者被挡在了门外,原因是他们觉得以自己的学历应该能够找到待遇更高、条件更好的工作。
最后一轮,是部门负责人与求职者的单独面谈,目的是深入地了解求职者过去的职业经历、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求职者对所招聘岗位的想法。而在最后一轮的淘汰选择当中,这样的求职者被公司淘汰:不能接受进入公司后必须从最基础的业务工作做起的求职者;虽然有工作经验,但频繁更换工作、求职心态不稳定的求职者。
结果,在经过了三轮的测试之后,最后真正能获得成功的求职者只剩下了所有求职人员的不到1/3左右,而这些最后的求职成功者实际上还要经过试用期真正的考验,能够坚持下来得到最后录用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但是,对公司而言,所有能坚持工作下来的员工才是他们所真正需要的精英和人才。
因此,对于大学生是否真正过剩,我想你肯定有了自己的理解。大学生找工作之所以难,责任不仅仅全在用人单位一方,还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和自身定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能力能否被用人单位所认同。
据说,今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有500万人左右,而到了明年将会达到600多万人,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们是该好好想想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应对了。而在我看来,大学生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过剩,而是处于“相对过剩”的尴尬处境,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一方面急需专业性的大学生人才,却招不到人;而在另一方面,游走于各大人才市场的大学生却是人满为患,因为就业观念的局限性而找不到工作。
所以,大学生究竟是否过剩,那就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问题了。但是,最基本的一点认识应该是:大学生已非当年“天之骄子”般受用人单位所宠爱,他们需要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上学会生存,然后才能够谋求自我发展,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