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对电影的需求比较大,至少截至目前,已经看了两部“大片”。的确,不管从那些角度来说,这两部片子都是大片,但是,却几乎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一个是温婉动人,一个是火爆直接,一个是心灵鸡汤,一个是非常可乐,一个是动人在最后一刻,一个是惊艳在开始一眼,一个是在家看碟,一个是影院轰炸,一个是美国人演的但充满了中国式的隐忍,一个是中国人演的,但充满了美国式的弱智……当然,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划分方法,一个是好片,一个是烂片。
先从烂片说起吧,看到最上方的图片,其实也就无需多言,《龙虎门》,一部经典港漫改编的电影。其实说它经典确实对于大陆老百姓来说稍有牵强,无论是从服装,包装,人物姓名,抑或是故事情节,都给我一种浓浓的来自于70年代的感觉。
特别是电影里面的大反派,名字对于大陆观众也是大名鼎鼎,但是,知名度却是来自于另一部红透了的作品《功夫》,来,好好回想一下,ok,知道了没有?对,就是他:火云邪神!
当然了,作为名人的真身,漫画以及电影里的大反派长得可要气派的多,怎么说呢,形象就跟铁面人,或者戴上头套的游坦之很像。
( 写了半天,很没感觉,不知道该说它点什么,我觉得可能和我的个性有关,批评其别人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头绪,所以,想到哪说到哪吧。)
坦白说,一心来影院看片子,纯粹是在看《碟中碟3》的时候被宣传片忽悠的,这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预告片不可信!你看看无极,看看英雄,看看十面埋伏,哪一个不是预告片比影片好看得多?因为这些片子卖的就是皮,预告片把这层皮最斑斓的部分为你惊鸿一瞥,让你产生无限遐想,可最终你会发现,除了皮,或者说,除了“头皮屑”,这些片子什么都没有。
《龙虎门》也不例外。
徒有其表,外嫩里焦,不知所云,情节弱智是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
情节很简单就可以说清:一对兄弟因故失散,一个当好人,一个当坏人,但好人的这个比较苯,坏人的这个呢,又没有坏透,最终还是兄弟团圆,打败了真正的大坏蛋。
对了,主人公兄弟一个叫:王小虎,一个叫王小龙。就冲这个,我就对于这部漫画的原产时间心中有数了,都是香港黄玉郎的作品,但瞧人家风云,起码名字还有点天气预报的意思,不像这一部,直接进了动物园。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片子一上来就透出了不同凡响的“喜感”,几个主人公都是“小”字辈的,所以,当王小虎,王小龙的名字刚刚撩拨起了观众们的喷犯神经的时候,女主人公董洁一句:我叫马小灵! 让影院中很无可奈何的响起了一阵笑声。(天,小婷,你不会也是有个香港亲戚吧?年龄上凑的上)
从此之后,笑声没有断过。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比《无极》好一点点在于,一些地方还是明显看出导演是在制造幽默,(不像无极是彻头彻尾的“冷幽默”:凯歌一思考,观众就发笑)。
可当这种生涩的幽默感和很多无心制造却更有喜感的“被动幽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十分奇特的观感:我都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笑了,因为分不清内心发出的是认同导演的“会心一笑”,还是很不厚道的“哑然失笑”。
我并不是反对一部商业片情节差一点,反正只要特效过硬,大多数人还是不会跟它较劲,可是,您也别太糊弄了。我相信,不管多宽容的观众,当被逼无奈,不得不在“电影里人物哭得要死”的时候,自己却在座位上“笑得要死”,都会不由得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心情,也特别替导演可惜:早知道花这么多力气玩煽情,玩悲壮,玩气氛,玩血染的风采,却引得笑声一片,干嘛不物尽其用的整个喜剧片呢?真的,我曾经有过一种想法:你说会不会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是真心想拍喜剧片呢?只不过,不想告诉全国人民,等着有朝一日在回忆录里面来个超级爆料?
(写了好长,决定分成上下集,往下看吧,还有好玩的)
前一篇:突然遭遇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