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阅读训练
(2011-01-16 21:37: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经典阅读 |
《论语·为政》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 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 段中孔子列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D. 选文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并不是不会犯罪)
(2)孔子这里把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比作风,百姓的道德品质比作草,强风吹来,草就会随风倒下,这说明执政者的道德力量能感化征服百姓,这样百姓就能“有耻且格”。这就是孔子“道之以德”的形象说明。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于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
2.8子夏问孝。子曰: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3)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孝顺父母就是要事以诚敬,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还要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要符合礼义。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4)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1)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
(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3)C(对父母而言,要特别为子女的疾病担忧。错在“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唯其疾之忧”是个宾语前置句,即“唯忧其疾”。)
(4)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持之以恒。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于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
2.8子夏问孝。子曰: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应是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答案:C
(2)答案: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事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附http://tieba.baidu.com/f?kz=666977907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从本段还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的反应很冷漠:两个字就把他打发了,却向樊迟解释了一大堆,为什么呢?且和下段连起来分解。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予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
答:
(1)C(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就算真正做到了‘孝”’有误。“做到‘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这种理解还是片面的,孔子听讲的“孝”,范围很广,不是仅停留于形式,还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2)孔子认为孝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诚心诚意地孝敬父母。如果仅是替父母办事,给父母饭吃,那是不够的。孝决不仅仅是赡养,更应该做到敬重。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无违:不要违背礼制。③樊迟:姓樊: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④御:驾驭马车。
⑤孟孙:指孟懿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尽孝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最主要的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D、孔子所说的“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在孔子看来孝悌与政治相通的,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1)C.“仁”是孔子思想核心。“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仁”为本体的一种具体表现。
(2)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一切依礼而行,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 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 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2)(3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官得俸禄的方法。
B.孔子告诉他“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和大家讨论,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
C.孔子告诉他“减少懊悔”的方法是“多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
D.言语方面少犯错误,行动方面避免后悔,这就是谋求做官的秘诀。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2·17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B(“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保留不说,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
(2)孔子提出,不管是当官,还是治学,都应当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这样虚心,才能提高自己的为官和知识水平。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谈的是如何摆脱小人干扰的问题。
B.孔子认为“让老百姓服从”的方法是“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
C.孔子一贯主张德治。孔子提出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亲君子,远小人;荐举贤才,选贤用能。
D.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孔子提出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其珍贵的价值。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A(本章谈的应该是如何从政的问题)
(2)这两段谈的都是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德治”,不赞同季康子的“刑治”。孔子强调道德教化,认为为政者应当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老百姓才会对当政者尊敬、尽忠。这种强调下面宣传的主张,和孔子的礼治思想是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