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戛纳的钟爱是始终未变的,这部电影看完,06年戛纳的主要获奖影片就全都看过了,回想起来,06年应该算是电影低谷的一年了,大多乏善可陈,并未出现什么真正优秀的电影。不过能留下印象的几部电影基本出自戛纳,如《巴别踏》、《风吹稻浪》、《回归》,还有《潘神的迷宫》、《光荣之路》、《薄暮之光》等。也进一步证明戛纳在国际影节中的领导地位。今年是戛纳的60年纪念,网上已有入选名单流传,其阵容之恐怖,更加让人期待。
戛纳的评委会奖并不是一个常设的奖项,如果评委会中某位导演对一部电影非常喜爱,便可以颁给评委会奖。不晓得是谁如此中意这部《红色之路》。使得这位英国女导演的首部处女长片便得如此殊荣。
想起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看这部电影倒也算应景。这部电影无论是导演还是题材都是女性的。这位来自英国的女导演Andrea Arnold将视觉对准了一位孤独的女性,以悬疑片的形式讲了一个关于痛苦与复仇的故事。
不知为什么,戛纳评委会奖的影片总是闷闷的感觉,包括之前的《青红》和《二楼传来的歌声》也都是,都是些死闷的片。而这部《红色之路》同样如此。前一个小时沉闷得让人想睡,后半段的谜底揭开多少有些小兴奋,但感情也没有真正放开,始终,这是一部感情蛮平淡的电影。
不晓得节奏缓慢,情节缺乏戏剧性是否是这些纪录片导演的通病,之前看的《格巴维查》也是,导演同样是一个拍摄纪录片出身的女性导演,电影也同样是过于平淡,。
《红色之路》的导演始终让女主角保持一种神秘感,在前段并不揭开女主角接近那名男子的真正原因,也并不暗示她的行动计划,这种做法确实渲染了影片的悬疑氛围,不过在却也常常使观众看得云里雾里,难免会失去耐心。导演也并没有使用其他方法提升观众兴趣。所以,前半程的平淡成为影片的最大问题。
全片以冷色调为主,偏冷的风格旨在表现主人公痛苦压抑的内心世界,也暗示了主人公之后一系列行动的心理原因。主人公在家的那场戏里,单调枯燥的生活一如主角寂寞的心。
手持摄影机的跟拍应该是纪录片养成的习惯,晃动的镜头,粗砺的画面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但是过多的使用总觉得过于单一。
其实这种复仇和疗伤类型的影片已有很多,影片的题材并不算新鲜,只是导演始终让影片保持一种神秘感,到结尾才慢慢揭开,也算是影片难得的一个亮点。不过电影在情感上转变得总是有些唐突,昔日的凶手突然闯入自己的生活,揭开往日的伤疤后遂开始谋划复仇计划,最终又放弃报复。从剧情看,复仇其实是个随机行动,起码主角一开始并没有决定这么做,只是随着剧情的展开才开始计划的,而对于这种转变缺乏更重要的情节进行烘托,同样的问题来源于最后的放弃追究,也缺乏更明显的感情线索促使主角变化。
不知为什么,前面的监视镜头总是让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放大》,以至于一直以为是个侦探片呢。
女主角长得非常像女版Iggy Pop
http://images.blogcn.com/2007/3/8/7/qijiuzhiyue,2007030812339.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7/3/8/7/qijiuzhiyue,2007030812333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