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雕牌都比它强--《肥皂》

(2006-11-28 15:23:51)

上周真的很邪门,接连走了两位导演和一位演员,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新好莱坞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群戏大师阿尔特曼了。想想还真是时世无常,年初他还携最新作品角逐金熊呢。

不过在年初的柏林,他的那部《牧场之家好作伴》却也是空手而归,同样白晃一圈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夏布洛尔。因为这界柏林又是小将出头的形式。倒也应和了最近几年柏林影展的理念。
http://ent.tom.com/img/assets/200602/107_1140290331.jpg

其中拿到了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电影处女作的就是这部来自丹麦的《肥皂》。对丹麦的电影了解并不是很多,只知道有个默片时期的准大师德莱叶,再有就是标榜DOGMA的冯提尔了。因为一直是丹麦球迷,所以也是忙不迭的就把这个片给看了。

不过观影的过程却是异常痛苦的,大约看了一个小时,就实在忍耐不住,关掉不看了,自认为性格很好,再闷的电影也会坚持看完,不是尊重电影,是尊重自己的选择。不过这个片着实让我郁闷,也许是心情的原因,实在忍受不了导演过于沉迷自我意淫状态和湿漉漉闷骚的装屄味道。

电影说的是一个30多岁的女人厌倦了过去的生活和男朋友的殴打,独自搬出来住。而住在她新居楼下的则是一个想要变性的男人,。从角色设置就能看出着实一部多么装屄的电影,渴望变性的男孩,得不到父亲的理解,独自在外面住,靠出卖肉体生活。被男朋友殴打逃离的女人,每天更换着性伴侣。一对具有边缘气质的主人公,不出半小时基本就可以猜到全片的走向了,两人必然会互相吸引,进而发生感情,结局要么是在一起了,要么因为取向而分开了,我已经忍耐不到去看结尾了,因为这种片子实在是浪费时间。

实在受不了这种情节和人物设置,已经被重复了上万次的东西还在进行的,而且还是处女作,总觉得处女作应该更清新一下,更与众不同一些,。为什么总是走些边缘人物的路线,借几个高度抽象出的形象表达一下自己故作深沉的人生思考。就像本片,无需多看,就能猜出导演的想法,无非是借两人的故事思考一下变性人的生活及人内心的孤独。另外还附加了些传统家庭关系,家庭暴力及对性的态度等莫名其妙的深思和反省。

不过在我看,更多的却是装屄与浅薄。永远跳离不出那个圈子,始终陷入个人思绪中不可自拔。最受不了的就是一个男人的画外音,像个全知者一样絮絮叨叨的,明明影像已经说得很清楚的事了,非要用画外音再废话一遍,看似深沉,实则就是对自己影像表达能力的不自信。画蛇添足,讨厌得很。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空荡的房间,连家具都少得可怜,好像室内剧。倒是省钱了,作为小成本处女作,这倒是省钱的好办法,不过省钱的同时电影也粗糙不堪,闷闷的镜头,简单的场景,无聊的故事,闷骚的人物,就是这么一部屎片,。所以千万别迷信电影节,这种片子不看也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