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玉:汉代龙凤玉器珍品赏析(祝静2013)

标签:
玉器收藏古玩文化杂谈 |
分类: 玉器琢磨 |
http://s12/mw690/001xgq5Pty6FI4KWXx1fb&690
图一:西汉S形玉龙(徐州博物馆藏)
图二:西汉S形玉龙局部
这件玉龙配饰在雕刻技法上巧夺天工,在艺术造型上精妙绝伦,在徐州博物馆的展品中最具代表意义,并被定成馆标。它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在一块玉版上剔除多余部分形成S形龙状,然后再精雕细刻出龙的细部及精华,把龙潜深渊,喷薄欲出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
龙的躯干部分占三分之二强,是将玉版料的多余部分剔除后形成既定S形状,雕刻技法简要而规矩,直叙主题,毫无点滴累赘,给人以厚实而稳重的动态视觉感观。龙的躯体边缘高出龙体主干形成圆润流畅的边缘线,使此龙透出柔美的格调。龙体通身均匀布满谷纹,使龙体既显协调,又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从而使得龙佩在厚重中蕴涵了自然。此龙整体浑然一体,仅在龙尾与龙颈处几欲交合、似合又分,含蓄中包容龙体喷发之势。
这件S形玉龙整体的雕刻主旨是取静蕴动,形似平和自然,实则取势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大气卓然的感觉。龙躯如此生动,已脱俗不凡。然而此龙最为精彩的部分却是龙首。龙首比例占三分之一弱,但形象动人,生气盎然。龙首的雕刻手法多样:用剔地线雕刻出眼睛,炯炯有神,刻出龙舌及卷云纹耳,极富装饰性;用透雕技法雕出龙嘴、龙须以及龙角,表现出龙颜和润、威严犹存的特性。整个龙首取法自然,气韵贯通。
龙躯与龙首作为这件S形玉龙佩的主体部分,雕刻程序虽然一气呵成,但也仅仅是整体龙韵的序曲,最为点睛之处则是另外三点。即:(1)龙翼:此龙在造型上最别致之处就是龙翼。龙翼在人们的正常想象中应位于龙体背部前半段,或取动态之上扬展翅,或用静态之贴体伏之,就像汉画像石中有翼龙表现的那样。翼作为带动整个身体飞翔的载体,与首、尾本应互不搭界。但这件玉龙却逆其道而行之,将龙翼倾斜安置,其中一翼上与龙吻相交,另一翼下与龙爪交汇。龙翼贯穿龙的颈部,于不合理中交代出龙变幻无常的特性,从而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似乎不合理处更合理。(2)龙爪:龙爪是此龙表现最生动的部分。龙爪位于龙颈部下方,与龙翼尖合为一体,呈鹰爪状,爪尖迪屈有力,质感极强,极富力度,填补了龙躯剔除部分的空阔,使整条龙首尾相望,从而赋予此龙动感和韵律。(3)龙角:这件玉龙佩龙角的刻饰更为精妙。从总体视角看,龙角偏龙首顶部的一边。实际上龙角与龙体交合之透空处恰恰是此龙顶部的最中心部位,是提纲挈领之处。由于此龙为佩,是要系佩于人身体某个部位的,故而这个龙角中心透雕处即半月圆处,就是系绳之处,无须在佩体上为系绳而再专门穿孔。这种处理趋于自然而不破坏玉龙整体构思。这就是巧点,其高明之处非一般配饰所能比拟。
这种型制的S形玉龙只见于西汉早期的王侯墓中,玉龙的形象逐渐脱离了战国玉龙的多曲折造型。这件S形玉龙采用镂雕、浮雕和线雕相结合以及凹弧面多视点技法,使玉龙在平面中也能呈现出较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春秋战国时期是继商代之后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其中,楚国以其独特的文化审美意向和高超的制玉工艺而大放异彩。楚国玉龙的造型奔腾张扬,与中原地区相比充满着想象力及浪漫主义的情怀,特征极为明显,并对邻近诸侯国甚至汉代玉龙形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徐州在西汉时属刘姓楚国。西汉之所以在徐州的封国为楚,就是因为徐州在历史上与楚国、楚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故而这件S形玉龙佩的形态特征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此龙比战国的更趋写实,整件器物具有汉代神韵,受土蚀后分别呈现出锈红色和黑色沁斑,沁与玉质的过渡自然。此玉佩沁色温润,包浆自然,是一件沁色衬映白玉更加晶莹剔透的典范。
这件玉龙代表了汉代玉器的最高水平,曾赴奥地利雷欧本市、英国伦敦等地展出,享誉海内外。
2.蟠龙玉佩:年代西汉,1986年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高5厘米,宽3.9厘米,厚2厘米,由透闪石雕制而成,由于受沁,佩体全部呈黄白色包浆,即俗称鸡骨白(图三、图四、图五)。
图三:西汉蟠龙玉佩(徐州博物馆藏)A面
上面赏析的S形玉龙表现的是一只单体龙的形象,其形式可以说是板式玉佩。而这件蟠龙玉佩却是一件异形佩,表现的是多体龙,形式更为复杂,内容更为丰富。
这件蟠龙玉佩是将一块毛坯玉先制作成半圆柱体,然后从弦边剔除多余石料雕琢成U形成器,或日这本身就是一块U型异石璞料,然后雕琢成器。这件玉佩在雕刻技法上是线雕和透雕相结合,以透雕为主,线雕为辅。
此龙形佩的主体内容从形体上乍一看似乎是几条龙连体盘曲缠绕,繁复杂乱。而如果仔细琢磨,却发现这件玉佩实际上雕刻的是一条主题异形巨龙及几条小龙个体或立或伏于山石或洞的背景中,彼此关系交代得十分清楚有序(为了叙述方便,权将此佩分为A、B两面)。这件蟠龙玉佩用透雕技法雕刻出一条巨龙,并围绕着这条巨龙安排了其他龙体和有关背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极品。从A面看,整个雕刻体似乎线条纠结,扭曲繁杂,然而顺着圆雕的龙头往下延伸,其实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这是一只异形巨龙似漫步于山石之上,从B面看巨龙则似穿越圆洞之中,龙身和龙首撑穿圆洞,似圆洞难以容纳此龙庞大身躯。从这件玉器A面上看:上部刻了龙的双颈双头,其左部主体龙头为圆雕,龙嘴大张,龙眼凸起,龙颜顿生;偏右的龙头为俯视面,龙眼圆睁、龙角凸显。再从B面上看:似乎还有一龙与主体巨龙共用圆雕龙首,且伏于巨龙颈部,其爪与巨龙共用一爪,可谓异形龙。龙首向下,龙颈粗壮有力,龙身硕大弯曲,龙腿的前后张开呈动态,龙尾向下呈S形缠绕。如果顺此龙从头至尾延展,龙体应该完成。但此龙的设计却跌宕起伏,呈现无限变化。变化就在于此龙非一般龙可比,这是一条异形巨龙,龙身作为主题承载着三个龙首,两个龙尾。其尾巴极为特别,均曳地呈S形,表现自然。
以上介绍的是蟠龙玉佩的主体异形巨龙,而此玉佩还在共同的主题下,雕刻了其他龙体的组合。A面:在主题巨龙足下的山体上还刻绘有一只龙爪、龙尾均似卷云,龙眼炯炯有神,龙角初露的小龙伏于山石上;B面:山石上也伏有一只小龙跃跃欲试。这两只天真可爱的幼龙,憨态可掬,意趣盎然。此外在B面山石及山洞的左上半圆似也刻有龙耳和龙眼似为一龙,再左上也刻有一龙首。小龙或小龙首巧妙地分布于U形玉佩中,趣味横生,庄重中蕴含谐趣。
这是一件想象力十分罕见,构思极为奇特的作品,它以让人想象不到的取像角度,充分利用U型石材的正反两面,表达了对龙的世界的崇拜。这件玉佩从构图上看有背景、有行为、有衬托。即以石山及山洞为背景,以一条巨龙漫步为行为主体,以多条龙同附一体及其他小龙为衬托。这件蟠龙玉佩的构思奇特,十分诡异而又合理地在有限的空间雕刻了多条形态各异的龙互相纠结缠绕的罕见形象。这件蟠龙玉佩,以意想不到的创意,表现了意想不到的龙的组合形象,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一件超出一般想象的异形玉佩,在制作工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堪称国内汉代玉雕作品中绝无仅有的艺术极品,乃天工之器。
3.红玉立凤佩:年代西汉,徐州白云山汉墓出土,长10.4厘米、宽4.9厘米、厚0.5厘米。见图六。
图六:西汉红玉立凤佩(徐州博物馆藏)
这件玉佩是使用极为罕见的红色玉石雕刻而成,在选材上极富想象力。红色由于其鲜艳夺目的特色,使人会联想到东升的旭日,联想到人体的血液。太阳和土地一样,是农耕生活的根本,而血液则是生命的本源。红色以热烈、奔放、活力的色感,在汉代人的意识中具有一种神圣感,是人们极为崇尚的高贵之色。使用红色雕琢百鸟之王凤凰,最贴切地衬托出凤凰的高贵和神圣,寄托了汉代人的美好期望。
这件玉凤从型制上看,是一种板式玉雕作品,用透雕技法雕刻出凤凰娇美的形状,用剔地线雕技法雕刻出凤凰眼、身躯、羽翼、足、尾等的细部。整件作品轮廓清晰准确,神态枭桀傲然,构思精致巧妙,于平静中见刀斧神功。这是一只头顶高冠、展翅欲飞的凤凰。虽然这件玉佩从正反两面看均只刻出凤凰的侧面,但其高贵的姿态已跃然石上,令人唏嘘不已。
这件红玉立凤佩的雕刻技法极其简约朴素,图六西汉红玉立凤佩(徐州博物馆藏)叙述主题也是平铺直叙。汉代匠人只是利用板式石材的两面对称透雕出凤凰坚锐的喙,圆润的身,夸张变形的足和冠;而凤首、脯、冠、翅、尾及足等的边缘和局部纹饰细部则采用的是细密的线雕技法,从而使这件玉佩清晰地表现了凤凰的基本概念和其自然流露出的质感。可以说这件红玉立凤佩刻绘的是一只姿态最优美、概念最准确的凤凰,可以入教科书成为典范。
然而这只凤凰最能够引人遐想的得意之处则是汉代工匠在凤凰胸脯上刻饰卷云纹以及将凤足直接以卷云纹替代,似在暗示这是浮在云天之上的凤凰。这件红玉立凤佩似乎最不起眼的半圆形基座也具有较为深刻的蕴意。在我国的古代,人们的地理概念中,一直认为天圆地方。这个半圆形基座代表了圆,在这件艺术作品中就代表了天,承载了汉代人升天的理念和再生的期冀。细细品味这件红玉立凤佩之后,你会感觉到这只刻饰的凤凰就是典型的百鸟之王。
徐州的汉代玉器大多雕琢精美,特点鲜明,洗尽铅华,给人过目不忘的美感。而这几件玉佩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值得把玩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