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说玉:春秋战国时期玉杂佩及特点(王长启2006)

(2013-08-04 17:06:37)
标签:

玉器

收藏

古玩

文化

杂谈

分类: 玉器琢磨

    1978年户县基建时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一批文物,其中玉器上交,其余的陶器均又丢弃埋入地下。根据上交文物人讲述,从被弃掉的陶器看,该墓属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玉器,应是成套的玉杂佩,具体玉器有:

    玉谷纹璧:2件,Ⅰ、直径7.1、孔径3.5cm;Ⅱ、直径7.4、孔径3.6cm。2件同型。体扁平圆环形,环肉的内外各有凸起棱,即边沿内外各斜刻一周,形成凸棱向内斜坡。内刻凸谷丁纹,每枚谷丁均由顶向下刻划涡纹,青玉有浸蚀痕(图1)。

http://s13/mw690/53e74541gx6Bpqq8cqw7c&690

 

    玉琥佩:1对,长7.3、宽2.2cm。体扁平,夔龙低首,长体弯曲呈S形。有角向前,项鬃后抿,后腿前蹬欲跃,体后似腿向上,尾向下卷曲,尾端分叉。眼、眉、嘴以谷丁涡纹表现。通体周边刻一凸棱。腹部有一孔,体土浸,有一层白色钙质层。原称为玉夔龙佩,但是根据出土证实,应称玉琥佩(图2)。

http://s2/mw690/53e74541gx6Bpqt75xD51&690

 

    玉蝉:1件,长3.7cm,宽2cm。近圆柱体,口大张,双目突出,雕刻双翼,在颈背上斜刻二道,表示颈壳,腹部滚圆。大张的口为通体穿孔的一端,另一端在尾部。属佩饰器。青玉,有土浸痕。

    玉勒:3件,长3.9~4.3cm,造型不同,近圆柱体,一端侧面刻纹饰,另一端上部有四个等距离凸起部位,整体呈琮形,有长期佩带磨损痕迹(图3)。

http://s14/mw690/53e74541gx6BpquMhLDad&690

 

  玉管:8件,长2.5~3cm,造型不同,为椭圆柱体、长方体、圆柱体,中有穿孔,有的侧面刻阴线纹饰,阴刻弦纹分为两部分,上、下分别为菱形云雷纹,有的刻多条凸弦纹,有的为素面,有的一端增大。

    玉蚕:多件,长2.2~2.7cm,头圆,尾尖,体为弧形,一般4至5节,双目突起,大口,分为直体与弧形体,有的在口下钻孔,有的颈部钻孔,便于穿绳做佩饰品(图4)。

http://s2/mw690/53e74541gx6BpqwGpyhe1&690

 

    玉圭:长5.4~3.8cm,长方体,片状,一端尖,另一端方,在方的一端有孔。

    玉鱼:长3cm,棒形,头尖,圆腮,长圆体,上下刻斜短直线表现鳍,尾平分又,目为圆孔。

  玉昆虫:三式,分别为:Ⅰ、宽1.5cm,长2.2cm。圆弧形头,短体,尾分叉,头两侧刻臣字眼,头前方有对孔,腹部有一孔。Ⅱ、长2cm,宽2.1cm,如同鱼形,圆弧形头,头背刻眼与双翼。Ⅲ、长3.3cm,径1cm,长嘴有一孔,圆柱形,前刻蚕节,后为素柱体。

    玛瑙、绿松石串珠饰:红玛瑙占多数,分别为橄榄形与圆柱体,最长的为2.8cm,最大的径1.2cm,中间均有通体穿孔,可以佩戴(图5)。

http://s10/mw690/53e74541gx6Bpqy6r0tf9&690

图5

    上述玉器就造型、纹饰与使用留下的痕迹看,为墓主人的佩玉。从考古资料看,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以玉为贵,视玉为宝,在祭礼、征战、装饰、丧葬使用玉器,特别是佩玉,非常盛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用玉习俗。当时关于佩玉的记载很多,《诗经》就是一例,《卫风·竹竿》载:“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傩。”当时的儒家给玉器蒙上神秘的政治、宗教色彩,以玉的自然属性与道德品质连为一起,君子比德于玉。在《礼记·聘义》中记载孔子的一段话,论述贵玉轻珉,总结出仁、智、礼、乐、忠等,应是君子应具备的道德。在《礼记·玉藻》中记载以玉自警。当然佩玉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当时也有一定的规定,比如《礼记·玉藻》所记:“天子白玉珩,公侯山玄玉珩,大史水苍玉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墓葬出土大批玉器,多数为佩玉,雕刻技艺高,玲珑透剔,造型美观,加上温润的玉质,每件都是上等品,显示出在历史上的辉煌的一页。用上述户县出土的玉器与各地春秋战国墓出土的玉器互相对照,可以看出它们的雕刻艺术特征。

    首先春秋战国玉器选材的质料较好,一般是青玉,白中闪黄玉,白玉,质坚硬细腻,有的由于时间长久被土浸而生成一层“钙质”;雕刻工艺是在西周基础上又有发展,出现一些新的雕法,特别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应用,发展了琢玉技术,同时出现了新品种与纹饰,以佩玉为例,玉舞人、龙形佩、玉带钩、玉剑饰、玉印、韘佩等;出现片状成对器,如龙凤、舞人。纹饰有:乳钉纹、蒲纹、云纹、螭、蚕、鱼、兽面等,流行阴线卷涡纹、雕减地谷纹、涡纹谷纹间以丁字形细线连缀而形成勾云纹、变形鸟纹、几何纹等,多采用四方连续图案布满整个器面;造型规整,刚劲利落,边角线规矩见锋,透雕内部磨光,刻细微处如发丝,清晰可见,纹饰华美;而底子抛光精细,玻璃光强,这时的纹饰图案大有变化,有的动物纹跃出轮廓,加之采用透雕,常见的有出廓玉壁,出廓玉璜,器物与出廓的动物为动静结合,相应成趣,改变以前单调图案化的纹样。由于社会的变化玉礼器衰落,精美的玉佩饰增多。加之新出现的玉器丰富了品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我国玉雕史上的高峰时代。

    关于玉组佩饰,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佩戴,商周时期流行,到了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更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近几十年来出土的这段时期的玉组佩较丰富,例如1992—1993年在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发掘多座墓葬,出土了很多玉杂佩,其中M63出土由45件玉璜于一组的杂佩,它是由琚、瑀、玉珩、冲牙等组串而成,出土时在墓主人身上。M92出土杂佩5套。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虢国墓地,其中M2001出土5套完整杂佩与项饰。M1820墓主人佩带颈串饰,是由马蹄形饰10、椭圆形饰1、鸡血石珠101、小石饰2共同组成。1954—1959年洛阳中州路发掘东周时期墓出土了多件玉杂佩,M1316的墓主人左胸上边放玉髓环,中间分两行,一行是石璧,一行是玉髓环,最下并串着一件龙形石器,在各层之间杂以绿松石珠和水晶珠。M2717出土3组杂佩玉,其中两组出土于墓主人腹部附近,其排列顺序是玉璧下穿紫晶珠,最下系龙形石器。第三组出土于棺椁之间,其排列顺序是玉璜为挚领,其下分三行,中间一行系长条形玉器和二件料珠,外侧两行系一件兽形玉器。曲阜鲁国故城2组M58墓,墓主人胸\腹部各有一组由玉环、扁圆玉珠、长鼓形玉管、圆柱形玉管、夔龙饰等11件玉饰组成杂佩,除扁圆珠之外,都琢有谷纹。1935—1937年郭宝钧先生等发掘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M60随葬佩玉118件,内附玉璧1、石璧2、玛瑙环3、玉珩6、玉冲牙2、玉蛙l、玉旋16、玛瑙管16、红玛瑙珠35、白玛瑙珠10、紫玛瑙珠2、长珠12、绿松石珠7,并将其按出土位置分成六组。另Ml随葬玉珠水晶35件,计玉珩4、玉璧2、玉环4、玛瑙环5、水晶环3、雕玉佩3、玉旋l、水晶和绿松石玉珠13,按出土部位可分五组。在洛阳中州路战国早期墓葬,它们的时代明确,可以说是很丰富的,有的经过科学发掘,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佩带杂佩的风采。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它的组合与发展,上述西安户县出土的同样是玉杂佩,它反映当时当地社会习俗。《周礼·天官·王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郑注引《诗》传曰:“下有双璜,冲牙,宾珠以纳其间”。《大戴礼记·保傅篇》:“上有双珩,下有双璜,冲牙,砒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孔颖达《礼义正义》卷三十云:“凡佩玉必上系衡,下垂三道,穿以宾珠,下端前后以悬于璜,中央下端悬于衡牙,动则衡牙前后触璜而为声”。《正义》又云:“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这是古人描述的玉杂佩。

  关于史书记载的玉杂佩主要构件,如何理解?即对珩、衡、璜、琚瑀、瑸珠、冲牙等的了解。

  玉珩,《论文》:“珩,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也。从玉、行声。”段玉裁注:“《诗》毛传曰:杂佩者,珩璜、琚踽、冲牙之类”,唐兰在其《毛公鼎、朱韨、葱珩、玉环、新解——驳汉人葱珩佩玉说》中说道:“璜其实就是‘珩’是古字,‘珩’是春秋以后的新字”。郭沫若在其《释亢黄》中亦说:“璜、珩、衡为一物”。从而看来珩与璜、衡形相同,应是一物。从出土实物也证实珩在佩饰上部系下部玉饰,即挚领玉饰。

  璜,《说文》:“璜,半壁也,从黄声”。上述已说璜\衡为一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玄璜礼北方”。这种以天地四方包含王礼的理说,实即天地五行理论,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学说。商代妇好墓所出土的玉璜,是两件或三件可以合而成规,有的是四分之一圆,有的有孔可以佩戴。王永在《成山玉器与日主祭——兼论太阳神祭拜的有关问题》一文中对1979年于山东荣城市成山卧龙村发现玉璧l件,玉圭2件,玉璜4件,为祭祀日神的,应是西汉武帝祀日的遗存。1971年在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发现一批秦代玉器,有玉璧、璜、圭、璋、琮、琥、觽、玉人等85件,属于玉礼器。结合考古资料看,所谓的玉器中的璜壁等,到了秦汉时受到方士思想影响,曾将其做为祭祀礼玉。发现玉璜带有两端或一端、两端与凸起部的中间有钻孔的,即就是上面雕刻精美的纹饰,也是做为佩玉用的,玉璜与玉珩就是一物。

  玭珠,据《辞海》:作瑸珠解,《说文》:“玭,珠也”。宋宏曰:“从玉比声。淮水中出玭珠,玭珠是蚌珠,是以蚌壳磨制”。

  琚瑀,《说文解字》玉部:“琚,佩玉石也”。《说文》:“瑀,石之次玉者”。段玉裁注:“……《保傅篇》中曰: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玭即瑸,毛不言瑸珠,韩不言琚瑀,《保傅篇》兼言之。盖瑸珠居中,琚瑀皆美石,又贯于瑸珠之上下,故曰杂佩。”从这里看琚瑀是玉杂佩中的佩玉。它是在玉杂佩的中部,并穿有瑸珠。

  玉冲牙,是在玉杂佩下的垂佩,如兽牙形,即弧形,一端宽,一端尖,称之为玉觽,还有蚕形,长条柄形等。玉杂佩戴在身上信步行走互相碰击而发出悦耳的声音,在考古发掘实物资料中也得到证实,在杂佩玉件组合有挂玉三垂者,有挂玉二垂者,也有多垂者。有的学者将玉冲牙分为玉冲与玉牙,所谓冲指中央的最下玉饰者,而玉牙是形如獠牙垂坠于全佩左右两行佩玉最下者。玉觿,《说文》:“觿,佩角锐,可以解结,从角嶲声”。《诗·艽兰》:“童子佩觹”。《礼·内则》:“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据此可知佩双觿又是孝敬父母的表征。玉觿不是杂佩的玉件,与玉冲牙形象相同,但是,其含义用途不同。1975年在烟台市芝罘岛阳主庙发现两组8件玉器,其中有2件觿,它们是祭祀品。1971年西安北郊联志村出土的玉礼器也有玉觿,玉觿与玉冲牙形象相同,玉觿有实用、佩饰、祭祀礼器用。

 

http://s15/mw690/53e74541gx6BpqDj8PY0e&690

图6

 

http://s4/mw690/53e74541gx6BpqF0JCr13&690

图7

 

http://s10/mw690/53e74541gx6BpqGp2add9&690

图8

  在湖北省江陵武昌义地,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绘佩玉木俑,义地与信阳楚墓木俑身上绘的佩饰是单项组合(图6)。郭宝钧先生《古玉新钧》载,曾发掘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出土的玉佩进行复原,可看到当时真实的玉杂佩,结合出土的实物看,当前随着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玉杂佩发现多件,它们都是不同身份的贵族所佩戴,对于玉杂佩的形成已经了解,但是很少发现有相互一样的。正如贾峨先生在《西周“杂佩”的初步研究》中所说:“从战国早期到西汉早期,玉杂饰的悬佩……尚未发现玉杂佩的构件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现象足以证明它们的组合尚无定制”,从文献记载与实物资料看当时的玉杂佩主要构件,有珩、璜、琚、瑀、冲牙等,但是有的玉杂佩不具备如此全,例如上述洛阳中州路M1316号墓佩玉等。上述西安户县出土的玉杂佩,有玉环2件玉琥佩2件,其余均是杂佩的琚瑀、瑸珠,此种数量多、组合复杂,但是杂佩中没有珩、璜、冲牙等。在河北平山中山国战国墓出土的一批玉器中,有墨书文字的玉佩,在墨书的自名器物中,使我们对器物有更进一步认识。以前我们根据《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好肉若一谓之环”来判断璧、瑗、环。而中山王璺墓6件墨书“环”器物,也就是比一般所谓的璧好略大,即谓之环。我们称之为夔龙佩在中山国王璺墓出土的佩上墨书自名“玉虎”,即玉虎佩,玉虎与玉龙形是有区别的,虎是人们都了解的动物,而龙是抽象出来的动物,愚想可能是刻虎时将躯体与尾连为一起,有点夸张而形似罢了。现所谓的龙纹佩,实际上应称为虎纹佩。本人推断,它们的组合可能与洛阳中州路M2717号墓出土两组玉杂佩(图7)、曲阜鲁国故城墓M58杂佩(图8)相似,顶端为玉环、下端为玉虎,中部为琚瑀、瑸珠,即玉勒、玉管、玉蚕、玉鱼、玉蝉、玉昆虫、玛瑙珠(矮小管)等两组。

(王长启西安市文物局副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