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加工玉器主要利用硬度更高的解玉砂,也称金刚砂,然后蘸水,再借助一些界质工具来完成。《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实切磋琢磨就是古人加工玉器的主要手段。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等名言,都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劳动实践的总结。在远古时期,制作一件玉器,需经过采料、选料、开料、切割、琢磨、打孔、刻纹、镂空、掏雕、打磨、抛光等许多道工序,要耗费经年累月的功夫。经过初步观察,我们对金沙玉器的加工工艺与装饰技法有以下认识:
金沙玉器加工工艺
1.因料施工
在远古时期,美丽、漂亮而又洁净的玉材是非常珍贵和稀有之物,玉工在加工玉器之初其实并无计划与方案,而是要根据手中玉料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的造型,多是依料施工。由于金沙的玉料自然成色丰富多彩,本身即构成美丽的图画,因此金沙玉工在开料之时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来进行加工。金沙遗址中发现的一件奇石,器内外均有似水墨画般的图案,通过矿物学鉴定,确定它是一个水冲石,由于长期埋藏在水中,受周围水藻等有机物质的吸附影响而形成,古蜀玉工在选择玉料过程中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件大自然的杰作,因此对该器未做任何加工,而是完全保留了其自然的形态,直接用于祭祀活动。
2.切割
即剖切材料,这是加工玉器的一道重要工序,也是玉工对玉璞进行加工的重要步骤,只有把玉料切割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才能进一步加工玉器。切割主要是用软性的线状工具、圆盘砣具、片状或长条状的工具。在金沙玉器切割过程中这三种工具都有使用。
(1) 线切割
就是以软性的线状工具带动解玉砂和水来开料的一种方法。软性的线状工具可能是动物的筋毛,也可能是用麻绳一类的材料。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曾记有“马尾截玉”的方法,说是采用马尾或马鬃编结成绳索状,再加上解玉砂充作“锯条”,经不断地反复拉动“锯条”,并逐渐增添砂和水便可慢慢地将玉璞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通常使用这种工具加工的玉器,一般都会在器物的切面上留下相同方向的弧线,或者两边低中间略高的抛物线的痕迹,并且由于线状工具拉动解玉砂的力度不一,切面上也常会出现凹凸不平、上下起伏的现象。比如金沙的玉璋(2001CQJC:82),这是两件尚待分离的璋(图一)。器至主阑部断开,柄部尚未切割完毕,璋向内的两面上清晰地保留着呈抛物线的线切割痕迹。线痕中间略高,两边较低,切面上凹凸不平,深浅不一,应是利用此法剖玉的结果。
http://s9/mw690/53e74541tdd61a1e73598&690
图一:保留线切割痕迹的玉璋
(2) 片切割
早期片状的工具可能是竹片、木片或石片,自青铜时代始出现金属的长条形片状工具。以这种工具加工,留下的切割痕迹一般较为平直,切割的厚度也不大。金沙玉器中较大型器物的开片多用此工具完成。特别是大型的玉璋,切割长度达50厘米~80厘米,最长的可能达100厘米以上。由于是从玉料的两侧分别向内切割,因此两个切割面往往很难在同一水平面上,而是多在切割面上残留着一个断面的痕迹,这样平面上就会形成了一高一低的台面。像金沙的玉璋(2001CQJC:214),残长55厘米,宽12厘米,厚约0.4厘米。器中间残留下一道切割台痕,两侧切割的末端线非常平直均匀,台面仅高出低面0.1厘米,可见切割工具极薄,应是采用铜质的片状工具来完成(图二)。该器在加工完后曾做打磨抛光处理,但是在较低的一面上还是残留了少许深浅不一的擦痕。这些擦痕与切割线平行,应是片状工具来回快速拉动解玉砂锯切割玉料而形成的。
http://s7/mw690/53e74541tdd61ab008be6&690
图二:玉璋上的片切割痕迹
(3) 砣切割
砣,古代称为砂碾,又称轮锯或转盘刀,是一种圆盘状的加工工具。它是利用简单的机械旋转运动的方法以达到割锯、勾彻、磋磨玉料的目的。它因不同的功用,有大小厚薄、尖锐宽钝之分。利用它加工玉器一般于器物表面留下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痕迹。金沙玉器开料和琢纹中已大量使用了砣工具。比如金沙的凹刃玉凿(2001CQJC:10),器平直的一面中间有一道长20.5厘米的纵向凹槽,凹槽中间深两边浅,两端收成锥状,系较宽的砣具加工留下的痕迹(图三)。玉有领璧(2001CQjC:2),在璧的圆环两面刻划七组清晰的同心圆圈纹,每组圆圈纹由疏密相间、极细的阴线纹组成,两面线纹基本对称,距离相等,深浅相间,线条婉转流畅,打磨精细,抛光细腻,很像今天的密纹唱片。
http://s14/mw690/53e74541t7c89c52cf71d&690
图三:留下砣切割痕的凹刀玉凿
这件精美器物的出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金沙玉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像这样精密的同心圆圈纹饰应该是由砣具加工完成的。但早期的砣机是一种半机械化装置,要由人的双脚踩踏来带动轮盘转动,这样的装置由于受力的不均,琢出的纹饰线纹常常不均,甚至纹饰还常有歧出现象。而金沙这件玉璧从线纹观察则应是由一种匀速且快速旋转的轮盘工具来加工完成的。这个工具很像今天使用的电动机床类的装置。但金沙时期这种装置不可能由电力来带动,更可能是由急速的水流带动皮带高速旋转来完成的(图四)。
http://s8/mw690/53e74541t7c89c57dea37&690
图四:玉璧形器上均匀细密的同心圆圈纹
3.钻孔
主要是用木、竹、骨、石等管状形工具加砂蘸水不断在玉料上旋转碾磨而成。金沙玉器的钻孔技术非常发达。常根据器物的厚薄、大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钻孔。
(1)
较薄的器物或小型穿孔多用实心钻,单面钻孔完成。这种穿孔一般呈喇叭状,上大下小,孔壁向下倾斜,无孔芯。比如玉璋(2001CQJC:5),器下部有三个单面钻圆孔,孔径大小相同,系由一种工具加工而成。孔呈喇叭状,上大下小,孔壁打磨得光滑细腻,但在孔壁上沿残留有极细微的旋转痕迹。
(2)
较厚的器物或大型的穿孔基本上采用空心管钻,多双面对钻,也有单面钻完成。有时在器表面会残留下管钻移位的痕迹。由于依靠粗砂碾磨,两面对钻的孔常在孔壁留有螺旋状痕迹;有时会发现有较完整的孔芯留下,孔芯上可见残留有螺旋状的管钻痕迹,但金沙遗址中至今尚未发现有取出的孔芯。此外由于管钻时圆心定位的偏差,所以在器物内壁往往还有错位的台痕。像玉琮(2001CQJC:712),通高3.8厘米,孔径3.3~3.6厘米。在孔壁内留有管状器物碾磨粗砂所留下的旋转痕及两面对钻时在中部残留的错位台痕,其上面的钻孔较大,且向侧面倾斜(移位),下面的孔较规整。这件器物完成后,孔壁未做打磨处理,因此可以让我们了解其钻孔的方法和过程(图五)。
http://s6/mw690/53e74541tdd61c62af275&690
图五:玉琮上保留错位的对钻痕迹
4.刻纹
金沙玉器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以平行线纹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多重弧线纹、同心圆圈纹、网格纹、菱形纹、三角形纹、交叉纹、兽面纹、人形纹、动物纹等。
(1) 阴线刻划
就是直接在玉器表面琢纹,刻出的纹饰线条下凹于器物平面,刻划线条的工具可能有砣具、尖锐的石英、燧石或水晶等其他物质。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纹饰都是以砣具来刻划的,特别是在玉璋的阑部多见,大多采用单线条的平行线纹组成装饰,还有的玉璋上出现有单线条的多重弧线纹,在玉璧上则流行刻划多组同心圆圈纹。比如玉璋(2001CQJC:6),其主阑、附阑及阑间部都饰有以单阴线组成的平行线纹。这些线纹细密均匀,平直流畅,一气呵成。从显微镜下观察,线纹中间下凹较深,两边较高而浅,两端收线较急,切口仍呈V形,系由尖细的砣具加工完成(图四)。又比如玉有领璧(2001CQJC:2),环面上刻划七组同心圆圈纹饰,纹饰距离相等,疏密相间,系由快速旋转之机床类工具加工而成。
(2) 阳线刻划
又称“减地起线”,即是利用浅浮雕的技法,在玉器的表面磨出凸起的纹饰。具体方法是把起阳线以外的地子磨减下去,这样使阳线自然地凸起。金沙遗址中出土一件阳线雕刻的玉器,器近桃形,中部微凸。在器物的一面用阳线刻划了一个动物纹样,阳线下地子被修磨得平整光滑,阳线略浮起于器表,每道线纹距离相等,圆润光洁,粗细均匀,在线纹拐弯处完全不见歧出痕迹,其纹饰刻划婉转流畅,显示出金沙玉工极高的工艺技术水平。
(3) 减地与阴刻结合形成浅浮雕
玉钺(2001CQJC:7)在器的两面均有对称的上下两部分纹饰。上部纹饰以兽面纹为主,下部纹饰由五组对称的卷云纹组成。两部分的纹饰线条均以双勾阴线纹为主。这种双勾阴线纹是商代后期玉器上普遍出现的线纹。它是用小型的勾砣旋刻而成的两条均匀细密的平行阴线组成,由于两条阴线间距离极窄,故在视觉上给人以两条阴线中间起阳线的错觉,有学者将之称为“双阴挤阳”技法,即中间的阳线是由二阴线挤出来的。该件玉器上部的纹饰为一兽面纹,兽面的双眼鼻尖、下颌、嘴部用双阴线勾勒,其眼部纹饰刻划线条中有“毛刀”(阴线反复琢刻形成多道细如毫发的细线)现象。此器在其兽面纹的四周还采用了减地的方法,即把阴线以外的地子磨减下去,这样就使得双阴线部分高出一些,从而形成浅浮雕的效果。该件器物的纹饰刻划手法多样,充分反映出当时的玉工已能利用娴熟的技巧,创造出舒展、繁复的纹饰(图六)。
http://s6/mw690/53e74541tdd61e17e7dc5&690
图六:兽面纹玉钺
5.镂空
镂空技法早在辽宁红山文化及浙江良渚文化中就已出现,那时有用坚质石片形带刃工具在器表以手工推拉碾磨,使玉料磨透出现孔洞,还有就是先用锥钻在需镂空处钻上许多小孔,再用动物的干筋或植物荆条穿过各个小孔,以弓弦原理拉动,把多余的玉料去掉而完成的。商周以后的玉器也常把钻孔技术与线切割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镂空装饰,使玉器的造型更丰富,立体感和动感更强。此时的镂空方法多是利用弓弦原理,先打小孔,再以线为弦配合解玉砂来回拉锯。金沙玉器中也可见到这种镂空的技术。比如玉璋(2001CQJC:4)就是预先用实心钻在图案的四角或直线上打好密集小孔,然后从孔中穿线贯通,从两面拉切,切面较为平直,线纹也很流畅,拉切面内还有打磨痕迹(图七)。
http://s11/mw690/53e74541tdd61ec2943da&690
图七:王璋上的镂空装饰
6.掏雕
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环链形玉器(图八),三个小型玉环,环环相套,说明玉器加工中已出现活环掏雕的技艺,极为精巧。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中出土的一件侧身玉人头顶后部上也曾见有采用这种工艺加工的套环。
http://s7/mw690/53e74541tdd61f39936e6&690
图八:活环掏雕三连环
7.打磨
是玉器加工的一道重要工序。包括刃部的打磨、器表的打磨、孔壁的打磨等内容。当玉器被切割或钻孔后,玉工一般要相应选用形状不一、大小不同的砺石把玉器上的锯痕、砣痕及钻孔痕迹打磨掉,打磨时仍要加上颗粒均匀的砂粒,循序渐进。金沙玉器大多打磨细腻,有的器上还保留打磨痕迹。比如玉琮(2001CQJC:1),整器重量达3981克,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但孔壁不见对钻时常易留下的错位台痕,且内壁光洁、平整、圆滑,我们仅在器一端的射孔沿上发现了两圈极浅的管旋痕迹,说明此器在钻孔完成后便对内壁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又比如凹刃玉凿(2001CQJC:9),器表上保留了多道细密的擦痕,抛光从上向下,非常清晰。在左侧棱距刃沿4厘米处还有一小凹窝,凹窝内可见垂直于侧棱的短磨痕,与其他磨痕的方向相反。
8.抛光
是玉器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是以兽皮、木片或竹片等在玉器表面不断摩擦,直至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在金沙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磨石,它们均为河床卵石,大多色泽艳丽,其外形尚保留着自然的形态,但是在其一面或两面出现了人为打磨的平面的痕迹。经鉴定这种材料基本为中、细粒致密的中、基性斜长石,它的硬度较玉稍高,用作粗磨的材料并不恰当,它更像是用来作为细磨和抛光的工具。金沙玉器大多经过了抛光处理,因此,器表多光滑洁净,细腻润泽。
9.其他技艺
由于古代玉材来之不易,玉工在加工过程中总要考虑省时、省工、省料的好办法。
(1) 成型对开
在片切割过程中玉工通常要采用“对开成型”和“成型对开”的方法。金沙玉器中虽然尚未发现“对开成型”的标本,但是发现了“成型对开”的重要材料。2001CQJC:82就是一件尚未完工的成型对开玉器,该器是把两件玉璋同时制作,琢完两外侧阑部的纹饰以及两侧突出器外的扉牙装饰后,从中间用线切割的办法一分为二,由于此器尚未完工,其内侧阑部则无纹饰。此种方法使琢玉的速度大大加快,提高了制玉的效率(图九)。
http://s13/mw690/53e74541tdd6209221cec&690
图九:利用成形讨开工艺制作玉璋
(2) 余料加工
金沙玉器中有相当一部分小型玉器是充分利用大型器物的余料再制作完成的,这是古人珍惜玉料的最好例证。如玉矛(2001CQJC:635),长度4.8厘米,宽度2.7厘米,厚度仅0.5厘米,显系由一余料加工而成,但制作仍很精细,形制也相当规整。
(3) 改制
由于古代玉料稀少宝贵,因此古人对玉料十分珍惜,常有把使用过的或有损坏的器物改制成另一件器物的现象。比如多边形玉饰件(2001CQJC:129),系用一残损的玉璋刃部加工而成。整器略呈四边形,器上端平。下端呈内凹三角形,单面斜刃,刃沿尖薄。将其上置,就是一个凹弧刃玉璋的上部,刃尖一角残损。器上有三个穿孔呈三角形排列,上端孔较大,其中下端两孔似穿完后用黑色物质填补,故又在器上端中部重打一孔改作为一件佩饰。
(4) 镶嵌
早在二里头文化中就出现了镶嵌绿松石的青铜兽面牌,商代玉器的镶嵌技术更有进一步发展,镶嵌形式多样,一是在玉器上镶绿松石;二是在青铜器上嵌玉或绿松石;三是在其他材质的器物上镶玉片或绿松石。古蜀文化也受此影响,出现了镶嵌技术。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虎身上镶嵌玉片或绿松石,金沙遗址现已发现了造型相同的铜虎,其器上留有凹槽,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小方形的磨制规整的细碎玉片、绿松石片,推测这些玉片可能正是作为镶嵌他器所用的。目前金沙遗址中还发现了在漆木器上镶嵌玉片的作法。镶嵌工艺的运用增加了器物的色彩美,器物在色彩的对比中艺术效果更为突出。
金沙玉器装饰技法
金沙玉器大多以素面几何形器为主,在装饰上崇尚简单、质朴的风格。从一些有纹饰的器物装饰纹样观察发现,金沙玉器仍沿袭了三星堆玉器流行在器身外侧雕琢凸起的牙饰和在器身上加刻平行线纹饰的技法,主要装饰纹样有平行线纹、曲线纹、网格纹、方框纹、菱形纹、折曲纹、兽面纹、人面纹、人形纹、变形昆虫纹等。平行线纹、曲线纹、网格纹常出现于玉璋阑部;方框纹和菱形纹则多见于玉戈阑部;折曲纹与人形纹组合使用;兽面纹仅见于一件玉锨形器上;人面纹饰常对称装饰于玉璋两面的援身中部;变形昆虫纹出现在一件玉牌和一件玉璧形器上。
金沙玉器更流行在器物的外表,琢磨出立体的齿牙形装饰。主要表现在玉璋、玉戈的阑部,玉钺两侧及少量玉璧的外沿上。这些齿牙装饰繁简不一,多根据需要而完成。如玉璋(2001CQJC:955),阑部的装饰就极为复杂,主阑为一个阔嘴兽首,附阑呈台阶状,构成兽尾,阑间两侧各有两组齿突,每组由两齿组成,构成兽身,如把该器横置,便构成一个呈卧伏状的蹲兽,工艺技术相当高超。
总之,金沙玉器的制作以自然材料为基本依托,立足于自然,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加工创造,工艺手法多种多样,在一件器物的制作中,还融合多种技巧,熟练运用,精雕细琢。金沙玉器色泽艳丽,表面光泽细腻,制作精致,技术先进成熟,最大程度地凸显了玉器的自然之美、坚毅之美和细润之美,是金沙玉工心血的凝聚,是古蜀璀璨文化的代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