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家论玉: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赵剑平2003)

(2013-05-02 17:50:20)
标签:

玉器

收藏

古玩

文化

杂谈

分类: 玉器琢磨

    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许慎《说文解字》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古人把龙想象为“百虫之长”,把龙当做保护神来崇拜,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在奴隶社会,人们把龙说成“鳞虫之长”,是掌管雨水的水神,龙成为古人敬奉、祭祀的神物,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社会功能。而到了封建社会,龙又成了专制皇权的象征。时间越长,人们所赋予龙的文化内涵也越丰富,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某种政治、宗教或文化、审美意义的目的,龙纹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总体上说,龙纹造型走的是一条由多元化向规范化、宗教化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因此,探讨和研究古代玉龙纹饰造型,既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龙器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可以作为古代玉器鉴定和断代的一个依据。

史前玉龙——祖型多元,稚拙古朴

    史前玉龙,分布的地域不同,文化面貌不一样,有些形象多有争论。对究竟是“玉”龙,还是“石”龙,看法不一。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玉龙”者不在少数。根据目前的文物考古资料来看,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是1994年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发掘的一条用石块摆塑起来的龙,距今已8000多年。而在玉器中,最早的“龙”是出土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猪龙。在古人看来,不仅龙具有避邪的作用,玉也有避邪的作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把玉与龙结合起来,制作玉龙,用来避邪和祈求吉祥幸福。因此,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普遍存在。此时龙的雏形和风格也是各有千秋。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碧玉龙(图一),高为26厘米,龙体系用一整块玉料加工而成,色泽碧绿,完整无缺。龙首吻部前凸,略翘,嘴紧闭,鼻端平缓,端面近椭圆形,双眼凸起呈细长梭形,额及颔底皆刻划细密的斜方格纹,龙的身躯光素无纹并弯曲成“C”字形,无足、无爪、无鳞、无鳍,基本上是蛇形。颈脊长鬣飞扬,恰似一匹飞奔的骏马。在光滑弯弧的背部,有一对穿小孔,可供系绳悬挂。该龙造型奇特,雕琢细致,是史前玉龙的精品。据考古专家研究,这件玉龙属于红山文化晚期。另外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1975年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兽形玉雕,高约15厘米,比三星他拉玉龙所属年代要早。相比之下,二者相同之处有:(一)基本形制均作蜷曲状,造型、做工、抛光也相近;(二)头像猪首并有五官刻线,周身光素无纹;(三)背部同样对穿一孔,用于系挂,悬挂时头、尾均向下;(四)均系碧绿色岫岩玉雕成。不同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玉龙头小体长,而兽形玉雕头大身小;二是玉龙首尾不衔接,而兽形玉雕却首尾衔接如环。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它们在所属时代和文化属性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辽宁省文物商店藏有一件高4厘米的小型兽形玉雕,也作勾形蜷曲状,头像猪首,尾则似三星他拉玉龙龙尾,头尾相互分离。这件玉雕可以看作是从巴林右旗兽形玉雕到三星他拉玉龙过渡的中间环节,三者构成一个逐渐演变的序列。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玉猪龙”。除此之外,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玉猪龙和一件龙首璜,璜两端琢制的龙首与三星他拉玉龙十分相似。

http://s15/mw690/53e74541tdb552d053d0e&690 图一  红山文化,碧玉龙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单。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即使是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以表示,明显地体现出原始玉龙古朴、稚拙的风貌。

商周玉龙——双勾斜刀,形制规范

    商周的玉龙,由于王朝的强盛,工艺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其数量、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玉龙的琢制上,更是别具匠心。

    商代早期玉龙尚处于形成的初期。形制厚实古朴、图案简单、刀法简拙粗犷,从黄浚《古玉图录初集》卷三·三的龙形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圆柱状素来看,仍承袭原始社会晚期的造型风格。商中晚期,玉龙雕刻发展演变为造型浑壮、纹饰繁缛、刀法坚毅奔放的风格。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方头玉蟠龙(图二),可以算是当代玉龙的一件精美之作。龙长8.1厘米,高5.6厘米,头部较大,张口露齿,眼睛为微微凸起的“臣”字形,又称臣字眼;头顶饰有两个如同蘑菇状的龙角,作圆形卷曲状;整体造型显得沉稳、威严,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这时期最常见的玉龙是扁平体的环状龙或半环状龙。头上大都有兕角,一般而言,龙角竖起者时代稍早,角贴背的稍晚,但也能见到无明显龙角出现的龙形和明显受红山玉猪龙影响的龙形。片状玉龙的尾部相对头部更薄,据说可用于刻划。此外,很多玉龙身上还突破了前期玉龙光素的纹饰风格,满饰由菱形、三角形和重环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并且从颈背至尾还有一凸起的呈扉棱状的脊线。商代玉龙身上的装饰在技术处理上独具特点。许多纹饰线条用两条阴线双勾而成,有的特意在阴线外沿磨成斜面,使两阴线之间的主纹凸现成阳纹状,这在中国琢玉工艺上称为双勾线技法。综上所述,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是商代玉龙发展的基本规律。

http://s2/mw690/53e74541tdb55323d53b1&690图二  商代,方头玉蟠龙

    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龙的眼睛有重圈形和臣字形,臣字眼的特征与商代的区别在于眼眦的尖角线大为延长,不少呈内勾状,龙身上的纹样以云纹、弧线纹、椭圆或四方委角形纹、竹节纹等为主。玉龙的角以翘梢鬣形角和朵云形角为主,板状龙的角稍有区别,若勾云形。此时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所喜用的双勾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另外,双线勾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

    有人认为:“商周的物象艺术,保存了上古‘图画记事’之遗迹,它是介乎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产物,其构成与其说是一种图画,不如说是一种观念符号。”这就是说,商周先民在琢制玉器造型和图案时,并不是在模仿自然,而是要通过这一客体,表达内心深处的信仰和理想。他们把图画性的文字,或曰观念符号,琢刻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玉龙身上,从而使人们心目中的龙,更富有文化与宗教的特殊意义。 

春秋战国玉龙——一柔一刚,风格迥异

    春秋战国之际,玉在贵族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由于儒家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完善,导致了此时成组佩玉之风的盛行。玉龙的制作更是盛况空前,其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均已大大突破了早期的形制规范,创出了新颖、独特的时代风格。

    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57号墓出土的两头龙饰,和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龙形佩来看,春秋玉龙已经向曲态的动感方向发展。天津艺术博物馆有一藏品六龙人形佩,六龙首与男立人像相合,人像头顶至耳饰二龙,二龙为臂手,二龙为足。龙首有短角,椭圆或圆眼,张口,唇直或翘,刀法宽博舒朗。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已开始出现二龙合体,或二、四龙首,或与人形共体的玉龙造型。龙的头部轮廓线条柔和,五官特征早期多不明显,眼睛多为椭圆形、圆角长方形,臣字形已完全消失;龙的角、足、爪、尾等经常被省去;龙角的形状为翘梢鬣形角,比周代简化了角根的变化;身上满饰繁复多变、缠绕曲折、难见首尾的变体勾云、蟠螭、鸟兽、龙凤、T形纹等等,刀法已见环曲婉转。

http://s15/mw690/53e74541tdb553a49337e&690图三  战国,镂空龙形玉佩

    到了战国时期,玉龙的造型已完全摆脱了商周严谨规范、形制大多雷同的倾向,构思巧妙大胆而富于变化。战国玉龙除沿用春秋玉龙的主要器形外,增加了大型镂孔玉龙及精美无比的复合式多龙活环饰、多节活环龙凤佩及有龙形饰件的玉瞑目等,玉璧上的双体龙纹更是此时的特色之一。从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一号墓(图三)和1979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八号墓出土的镂空龙形玉佩,以及其他各地战国墓出土的各种造型的龙形佩来看:龙体翻转扭曲,呈现大量的S形和复合S形;龙首及龙身上的器官变化比较明显,龙首较商周变小,龙角也变成了近似耳朵的模样,有些龙纹在脑后拖出了一种勾状长角,这种龙角为后世的龙角打下了基础,除此还有朵云形、肉带形的角;龙眼早期沿用圆形眼和圆角长方形眼,后期多橄榄形眼和上眼框清晰、眼梢细长的杏眼,有些沿眼球外沿斜磨成微凸状;吻部长而上卷,下唇呈圆弧形,口微张成半圆状,也有龙嘴大张,并露有锋利牙齿,具有十分强劲的视觉冲击力,龙的尾部也有了少许变化,出现了一些阴刻线的装饰纹样。战国玉龙没有明显的四肢,但也有少数的玉龙出现了如同爬行兽类的肢体。战国玉龙的琢制工艺则更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不但注重其造型的变化和神态的表现,使弯曲盘绕的身躯充满了活泼的气息和强烈的动感,而且在图案装饰上也很有特色。玉龙身上的主纹早期沿用勾云纹,以后以谷纹为主,至晚期增加了特征强烈的细刻花蕾纹、滴水纹、柳条纹、S纹、网格纹和串珠纹,其中串珠纹只用于龙项间。虽说刻划十分繁缛,但却是井然有序,密而不乱。刀法娴熟洒脱,遒劲清丽,出神入化,镂空处光洁干净。这种精湛的琢玉技术和昂扬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战国时代那种奋发图强、欲意逞霸的精神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和艺术繁荣的时期,许多绝世之作纷纷出现,使玉器的雕刻技术迈上了新的顶峰。

汉代玉龙——生龙活虎,威力无比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的繁荣发展时期,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王公贵族的“争于奢侈”,都促进了玉器制造业的兴旺发达。“龙,东方之兽也,皇帝圣仁,故仁德观”,西汉初年,龙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因此,龙纹及龙的气势和神韵,更为汉代玉文化增添了异彩。汉龙,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汉代是龙纹造型的真正定型期。

http://s14/mw690/53e74541tdb553fdba9ad&690图四  西汉,玉连体双龙佩

    1983年广东省广州象岗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的玉连体双龙佩(图四),玉黄白色,平面略呈橄榄形,以二龙连体构成,龙首透雕,龙身饰勾连卧蚕纹,边缘分布五个穿孔。两龙张口露牙,昂首对视,精神饱满,各伸一爪共托兽面形饰。整体构图新颖,极为生动,是汉代玉器中一件完美的艺术品。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一号墓出土的玉透雕双龙谷纹璧,璧上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饰,双龙张口,相背昂首挺立于璧缘上,脑后鬣毛呈索形向上卷扬,体态丰腴矫健,雕琢精致,纹饰流畅,为汉代玉璧中之珍品。

    从其他出土的资料来看,汉代玉龙造型均注重突出龙的神态和气势,特别是龙的身体上少见战国玉龙那种繁密的装饰。汉代玉龙经常出现在佩、璜、带勾、玉环和玉璧上,圆雕龙十分罕见。出廓玉璧上的镂孔透雕龙,是汉代玉龙艺术中的代表作。汉代早期玉龙之龙首近似战国龙的形状,风格与战国晚期玉龙较为相似。到了中晚期,龙首逐渐变长,随着龙首的拉长,龙嘴也相应开阔了,嘴角的长度几乎相当于它的整个头部。嘴唇上翘,上、下獠牙尖利,眉、额、鄂部的棱角分明硬折,角从头部向后或向上伸卷,眼眶较大,上拱,眼球呈垂囊形,龙体用一些阳线勾勒出各个部位及轮廓,或者刻有简单的变体勾云纹、T形纹、滴水纹、柳叶纹等纹饰。虽体态依然呈卷曲状,但较战国龙动态大、气势足。而且线条婉转流畅,并常作前肢支撑,后肢弯曲或直立状,或飞腾翻转、张牙舞爪,充满了威力无比、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霸气。玉龙常用粗细相间的线条勾勒而成,细线由于线条纤细,边沿隐约能见毛道,因而称其为“游丝毛雕”;粗线的特征十分明显,呈婉转柔和状。起刀和收刀处,斜刀骤然尖收,立体中间段刀槽宽阔,是典型的“汉八刀”工艺。从琢玉工艺上观察,推磨、打凹、镂孔、细刻,使龙的强劲的肌理与生动的形态,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汉代玉龙造型优美,生气勃勃,已从红山文化那种简单的团形龙,发展到了有角、有尾、四肢齐全、与后世相差无几的神龙了,汉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精神、最具魅力的玉龙。

唐代玉龙——富态华丽,动感十足

    唐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实力雄厚,文化艺术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时期。玉器艺术在秦汉现实主义基础上,又受到雕塑、绘画艺术的影响,以其雍荣华贵、乐观昂扬的姿态,展露出瑰丽的新姿。而被统治者奉为神明的玉龙,此时更是姿态各异,气度非凡。

    唐代玉龙不但继承了汉龙的基本造型和神韵,而且更加成熟、完善,富有一种流动向上的美感。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白玉龙纹璧,一面饰有对称的四朵短脚如意云纹,另一面依璧形琢一条团龙。龙头上长有双角,颈后飘拂着一缕发毛。嘴角阔而深,龙身满饰细密的斜格形鳞纹,布局规整,一丝不乱。四肢呈前后运动状,爪为三趾,卷曲的蛇形尾有力地盘绕于一条后腿上,龙的首尾之间,还精心琢磨出一火焰状宝珠,这种造型,似为后世流行的云龙戏珠纹之伊始。这件作品构思巧妙,琢刻细致,可谓唐代龙纹玉器之代表作。1977年西安市南郊曲江池村出土的青玉龙首,巨目宽眉,高鼻长嘴,头顶生双长角,耳后抿,嘴后三撮长须,以长方形体势雕刻,顶部有一小孔,底部有凹槽,镶嵌在器物上起固定作用,外轮廓方整,细部以粗线勾勒各部,流畅而劲健有力,给人一种威慑的感觉。

    过去大量的、程式化的礼仪用玉,明显消退。反映在玉龙上,主要有龙纹瑗、盒、册、带板、梳及罕见并明显蜕化了的玉璧等。此时的玉龙与前期玉龙的肢爪动态接近,但又有几处明显的区别:龙形多为奔马形,这种形状的龙躯体粗壮,四肢较长,呈奔跑状;但是,颈长尾细,颈部、尾部和躯干的差别十分明显,蛇形特征得以体现;龙角开始像鹿角形,眼睛呈丹凤眼,特别是龙嘴很大,嘴角张开,超过了眼梢,上鄂显露的牙齿细密如梳板状;臀部多飞翼展开,秃尾往往被压在后腿下,呈互相缠绕状,给人一种充满自信的沉稳、踏实感。在唐玉龙的雕琢上,其鹿角、蛇身、兽肢、鹰爪及流动滑润的体态,雍荣华贵、丰富多姿,虽然夸张但不失尺度,体积感、量感均较强,气韵生动,为后来的龙纹造型奠定了基础。

宋元玉龙——腾云嬉水,穿花过草

    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从战国时期以前的蛇状条形,经历了秦汉时期的走兽形,到宋代又恢复到战国时期以前的形状,头部增添了附加物,龙体更加修长洒脱,并在矫健奔跃中透露出清秀的美感,奠定了龙世俗形象的写实风格,使龙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与凤一起双双完成了中国龙凤图案的基本定型。”

http://s8/mw690/53e74541tdb5543783b97&690图五  宋代,青玉龙首饰

    宋元时期的玉龙出土不多,但传世玉器中却时有发现,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有一件宋代青玉龙首饰(图五),龙作张口露齿状,瞪目长眉,唇上卷,龙首有双曲角向背弯曲,脑后披鬣,颈部有鳞纹,中空,两边各钻三孔。从各方判断,可能是车舆上的饰件,是不易多得的朝廷用玉,也是传世宋玉之孤品。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青玉兽耳云龙纹炉,炉腹在满饰“工”字形纹地上,浮雕一动感极强的行龙,龙的后肢与尾部支于海涛之上,中挺后折,前肢悬空,细颈弯曲,龙首前视,长鬣后披,尤如在海浪太空间飞驰翻腾一般,潇洒自如。从资料中看到,宋代玉龙不但作玉梳、炉顶、带板、带钩及玉佩件上的附纹,还开始出现在玉杯、壶、盘、碗、枕、炉等大型日用器皿上。与唐玉龙相比,宋玉龙精细有余而威武不足。造型比较生动,奔马特征消失,玉龙经常飞跃、游戏于海水云纹之间。头形和唐玉龙基本相同,张嘴稍小,嘴角与眼梢齐平,上唇硬折高翘,眼睛呈三角眼或凤眼;脚上基本为三爪,四肢较短;龙身的蛇形特征日益突出,躯体滚圆修长,体态十分优美并富于变化,或上升下降,或翻腾跳跃,一改以往那种爬行龙、卧龙、卷曲龙的形象,开始了龙的腾飞。可见明高濂“……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的高度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元代玉器仍沿着宋代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道路前进。其造型、图案、碾工都出现了新特点。北京团城玉瓮亭内的渎山大玉海,高70厘米,周长493厘米,重3500公斤。厚重古朴,气势雄伟,是元代的艺术珍品。虽然所琢海龙龙首与常见玉龙在五官上稍有差异,但整个玉龙的肢体造型,与元龙并无两样,元代玉龙也不乏造型、纹饰精美的作品。1976年西安市小寨南乡瓦胡同村出土白玉苍龙教子带钩,一龙首为钩,长眼宽鼻,眼睛下凹,鼻梁凸起,粗眉上卷,大嘴微张,露牙,头顶长双角,三束发须后抿,侧面看颈宽,腹上有一小螭龙爬行,整个造型矫健有力,姿态美观。

    一般而言,元代玉龙,三、四、五爪都有,以三爪常见。元玉龙长发,除了沿用单股飘拂形状外,还增加了二股、三股式长发,而且有的由后掠转呈反冲状。龙纹在形式上,大多为小头,细颈,身躯修长,四肢矫健有力并作攀附状,造型升腾翻飞,粗放潇洒,尽管身躯不像唐宋玉龙那样粗壮,然而其神形仍旧蕴藏着一种力量和威严。在雕刻技术上,除了以往的浅浮雕、扁平单层透雕之外,还出现了多层透雕和立体透雕的作品。这种艺术既增添了玉龙腾云嬉水、穿花过草的神气,又表明了龙之变化莫测、神通广大的本领,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龙由敬畏到喜爱的思想感情。

明清玉龙——细致繁缛,千姿百态

    明清时代的龙纹比比皆是,宫殿楼阁、桥梁石板及工艺美术品中都雕刻绘制有大量的龙纹图案,为我们对玉龙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明代玉器生产比前期更为广泛发达,出现了工艺美、装饰美及商品美的新特点。玉龙除了在玉带板上出现之外,还见于玉簪、玉磬、玉玺、玉带钩、玉佩饰及玉器皿上。明万历皇帝陵墓出土了一大批玉器,玉材精良,玉碗、花耳玉杯、玉爵杯等,都用黄金宝石置盖配托,用料、做工不可谓不精,然而受时风的影响,玉龙的形象动态无法免俗,与明代以前的玉龙相比,缺少生气与灵气。

http://s5/mw690/53e74541tdb554686f0e4&690图六  明代,白玉镂空龙纹带板

    明代玉龙纹饰造型较之唐、宋玉龙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晚期的玉龙,在气势上大为逊色,缺少生气,简直有点图案化。玉带板上的玉龙表现最为明显(图六):如意云纹的大鼻向上翻卷,两旁有上冲的长三角形龙须,龙首相对夸大;两只眼睛呈饼形,呆滞而无生气,或水平或歪斜或垂直地并在一起;发毛大多向上或向前冲去,尾巴少见秃尾,可见尾端分叉弯成卷云,中心冒出细毛纹;龙爪有三、四、五爪形,四爪居多,一般都琢成明代仅见的所谓风车形,看似刚劲,但缺乏内在的力度;龙鳞用斜直线划成细密的方格纹、菱纹,晚期呈略为稀疏的三角形;龙躯体从颈至尾几乎一般粗细,过分纤细而且带条状的身躯,毫无应有的肌理、胸腹、颈尾的结构性变化。

    当玉器工艺发展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年代,则进入了极盛时期。较之明代,清代玉龙又恢复了健壮的体态,而且龙的造型及纹饰,古今掺杂,随心所欲。从大量资料来看,一般身躯较明代粗短,虽然也是弯绕扭曲,但龙的气魄已经丧失殆尽。龙首宽短,龙角分叉粗壮,头盖骨隆起呈瘤状,发毛多而蓬松散乱,鬓眉用僵直的锯齿形表示,两根鼻须下垂,眼睛习用虾米眼,方形脸,头、眼、鼻、口、须均刻划琢磨得细致繁缛。龙爪伸张,不再团成球状,显得毫无力量,缺乏生气。另外,不少玉器上的玉龙纯粹被琢成图案化了的工艺造型。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和阗白玉执壶就是典型,龙尾可以是支钉状,龙嘴可以是朵云状,龙身可以是弯柄体,龙鳞可以是四字纹。

    清代的琢玉工艺相当发达,苏州的莹润奇巧、扬州的抒情大作、北京皇室造办处的改制加款、新疆伊犁的浑厚朴实,使中国玉龙的造型纹饰艺术千姿百态、别开生面。此时最好的玉料得到开采和利用,玉龙的作品以玉料而言,色质最为丰富、优良,而且屡出巨制。工艺上丝丝入扣、无懈可击,创造了刀法细腻、灵巧逼真、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但因过分注重技巧和琢磨等方面的精细,使玉龙在形象上完全失去了起源阶段动物原有的质朴清新、勃勃生机,以及发展和成熟时期的张牙舞爪、腾云驾雾、无所不能的张狂霸气,而显萎靡不振、老态龙钟之态,或躲于云间,或攀缠于玉器的肩、颈、把或口沿边上,甚至连皇帝的玉玺——“皇帝之宝”上的雕龙,也是无精打采,毫无威风凛凛之气概。

 

    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龙纹造型,踏着时代步伐,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那矫健的身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形象,深具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们不再把龙当做专制皇权的象征,而是把它当做民族文化的象征,从而成为激发爱国热情,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