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玉: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谈汉代的玄璧(古方2006)
(2013-03-18 19:26:56)
标签:
玉器收藏古玩文化杂谈 |
分类: 玉器琢磨 |
所谓“玄璧”,是指一种专用于丧葬的玉璧,由于这种玉璧的制作多采用颜色较深的青色或墨绿色玉料,故称之“玄璧”。玄璧璧面的纹饰一般分为两周或三周纹饰带。作两周纹饰带者,外周纹饰为夔龙纹或凤鸟纹,内周纹饰为蒲纹或涡纹;作三周纹饰带者,外周纹饰为夔龙纹,中周纹饰为蒲纹上加刻涡纹,内周纹饰为夔龙纹或凤鸟纹。夔龙为一龙首双身形象,纹饰带之间以绹纹或弦纹间隔。另外,还有少数玄璧璧面全为雕刻的涡纹和蒲纹。
Ⅰ型:5件。璧面为三周纹饰带,直径大于28厘米。一般外周和内周纹饰带各刻5组和3组双身夔龙纹,中周为涡纹。D190(器物编号,下同)的内周纹饰为3组凤鸟。D49为该墓出土最大的一件,直径33.4厘米,外周和内周纹饰带各刻7组和3组双身夔龙纹。
玉衣内外共铺垫玄璧29件,其中10件铺放在玉衣的胸腹上,14件在玉衣里面,5件垫在底下。玉衣上的10件璧集中在腹部至下肢的范围,作有规律的排列。正中是6件直径25.5~26.9厘米的大玄璧,分成3对,用丝带连系成一个呈“十”字形的组玉璧。另外还用4件小玄璧分别压在这串玄璧的四角之上。在玉衣里面贴身排列14件玄璧,其中放在头罩处有2件,分别夹在两耳间;另有4件纵列于胸腹位置,其余8件,直径约14厘米,纵列两侧,每边各4件。玉衣之下铺垫5件大玄璧,位置自头部至腿间纵向排列。上述铺垫在玉衣里外的三层玄璧,璧的两面多数残留有丝带的痕迹,说明在入葬时这些璧可能是分组用丝带联系起来的。
南越王墓出土的玄璧,摆放位置和组合关系都非常明确,清楚地反映了汉代连结玄璧作葬玉殓尸随葬的制度。这种连璧制度在汉代十分流行,从稍晚于南越王墓的满城汉墓和巨野红土山汉墓中亦可见到。
满城一号和二号汉墓的玉衣内,都有连璧殓尸的排列方式。如一号墓玉衣内墓主的前胸和后背共放置玄璧18件,用宽约4厘米的织物带,通过璧孔缠绕在了一起,将彼此相邻的璧互相连结起来,然后又在璧的表面普遍粘贴一层织物,把前胸和后背的玄璧各自编联在一起。二号墓玉衣内放置玄璧15件,编联方式与一号墓相同。巨野红土山汉墓墓主尸体上置玄璧17件,下部放10件,棺上1件,共28件。从广州南越王墓、满城汉墓和巨野红土山汉墓出土玄璧排列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玄璧使用的一些特点:首先,玄璧有规律地放置在墓主尸体的上下,尸体上面玄璧的数量多于下面,但下面玄璧的尺寸较大,并用丝带编联在一起;其次,各墓出土玄璧的多寡不一,并无定制,但摆放方式基本一样;第三,汉代玄璧主要出土于诸侯王及其亲属墓中,说明这种葬玉之制是汉代帝王的葬俗之一。
关于这种葬俗的由来,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战国早期即已经出现。如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M52和M58的棺内死者尸体上下,分别摆放17件和16件玄璧。M52出土的4件Ⅰ式璧与南越王墓的Ⅰ型璧纹饰一样,直径在29.3~32.8厘米之间,战国时期饰三周纹饰带者仅见于此。山东临淄商王墓地战国晚期M1和M2的墓主自头部至腰部,共覆盖玄璧18件和11件。安徽长丰杨公楚墓和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中也有以玄璧殓尸的习俗。湖北荆门市四冢一号楚墓还出土有仅刻龙首双身的玄璧。可见战国时期玄璧的使用主要盛行于齐、鲁、楚等地。
玄璧不仅作殓尸葬玉,而且用于饰棺,就像南越王墓那样放置于棺椁盖上或棺的一侧。这种饰棺连璧习俗在战国至汉代也很常见。例如,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内棺东档板上用组带悬挂有一件玄璧;江陵望山沙冢3号楚墓在内棺和外棺头档的正中部位卡有一玄璧;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内棺头档处也散落有5件玄璧。还有将玄璧镶嵌在棺侧,如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6件镶棺玄璧;狮子山楚王墓的镶棺玉版上则雕刻有玄璧图案;高邮神居山西汉广陵王刘胥墓的内棺顶板外面正中镶嵌了一件玄璧,中孔用铜泡钉固定,泡钉内钮上有三股绢带,表明玄璧是是用泡钉和丝带捆绑在内棺档板上的。满城二号汉墓的镶玉漆棺上嵌有素面玄璧26件。另外,在一些彩绘漆棺和画像石上,清楚地绘制或刻画出了十字连璧和双龙穿璧的形象。
至于连璧习俗的意义,已有一些学者指出,其形状即是《庄子·列御寇》和《后汉书·天文志》所载的“以日月为连璧”、“日月若合璧”之义,象征苍天,而璧孔则是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玄璧上雕刻的龙、凤图案,则寓意它们可以引导墓主灵魂升天,进入仙境。四川巫山汉墓出土的木棺上钉有雕刻东王公、西王母形象的鎏金铜璧,上面还铸有“天门”字样,象征着升天成仙之门。笔者认为,既然古人认为龙能升天,亦能潜渊,变化无穷,那么也可引导墓主顺利进入阴间地府,像生前一样生活,而双龙穿璧的图案则是这一思想意识的反映,这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中就清楚地表现出来。在帛画的下部,正是以双龙穿璧的形象来作为阴阳世界之间的界线的。
地府即原始先民观念中的幽冥世界(幽都)。《楚辞·招魂》曰:“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楚辞·天问》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故有学者认为,此“西北无日之国”应是冥界幽都。《山海经·海内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山有玄鸟、玄蛇、玄豺、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汉代时,以地下为阴界的观念已广为流行,死人归阴,生人归阳。民间丧葬中盛行随葬告地下官吏的冥间文书,如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出土的简文曰:“(文帝)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阳五夫遂少言与大良奴等……敢告主。”综上所述,古人想像的幽冥世界有两个特点:一是暗淡无光,万物皆为玄色(黑色);二是有龙衔烛照明,引导灵魂进入阴间。而玄璧的特征也正与幽冥世界的特点相符合。玄璧的图案主要为一龙双身造型,亦可理解为烛龙形象;玄璧的质料均选用青色和墨绿色,象征着黑暗的阴间地府。
需要提及的是,玄璧应该是专为皇室和王族制作秘器的少府属官东园匠生产的,在很多诸侯王墓出土玉衣片的背面,还遗留有玄璧特有的双周纹饰带痕迹,说明是用玄璧改制的。满城一号和二号汉墓墓主手中的玉握,也是用玄璧改制的。这表明玄璧与其它葬玉一样,都是在同一功能制玉作坊中制作的,由于玉器原料的稀缺,它的废弃品被用来制作形体更小的玉握和玉衣片。